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博物館見過恐龍化石,它們是恐龍的骨骼經過上億年的沉積石化後的産物。當你看到成百上千塊的由恐龍化石拼接而成的恐龍标本時,你可以想象它生前體型多麼龐大。
巨大的恐龍化石标本
恐龍這種史前生物在2億年前的第五次生物滅絕後幾乎沒有天敵,成為統治原始地球的霸主。結果因為6500萬年前一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引起翻天覆地的地質災難,所有的恐龍都死于這場浩劫。這之後出現的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恐龍明明很強大,為什麼沒有逃過一劫?事情還得從它生活的時期說起。
行星撞地球
恐龍時代是如何開始的呢?恐龍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是因為基因的問題?和用600萬年就進化成高等智慧的人類相比,二者存在哪些進化差異?讓我們翻越曆史的時間軸,揭開恐龍進化的奧秘。
恐龍作為生活在中生代的霸主,統治了地球1億7千萬年,已于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為何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
中生代的霸主
恐龍時代伊始恐龍時代的開始要從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生物滅絕事件說起,從記載來看,這已經是地球的第五次“重啟”了。那個時代是海洋生物的天下,由于火山的大規模噴發,産生大量的有毒氣體、二氧化碳,導緻海水酸化,生活在水中的動植物幾乎死去了一半。
噴發的火山
其中一部分生存适應能力較強的鳍類生物,艱難爬上了岸,進化出了四肢和爪子,有一些成為了恐龍的始祖。正所謂物競天擇,适者生存。大自然會把不适應生存環境的物種淘汰抹殺,留下經得住殘酷考驗的強者。
經曆了第五次生物滅絕之後,那部分爬上岸的生物進化成了爬行動物。為了在陸地上生存,它們進化出了尖銳的牙齒撕咬獵物,發達的四肢用以奔跑和逃生。始盜龍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出現很早的一種雜食性恐龍,是一種很原始的恐龍,能夠兩足行走,前肢短小,奔跑速度極快。
始盜龍
三疊紀被稱“恐龍時代的發端”,和始盜龍同時代的恐龍還有南十字龍、埃雷拉龍,這些原始恐龍的出現為之後侏羅紀、白垩紀恐龍種族的空前繁盛和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
中生代的白垩紀是恐龍最繁盛的時期。白垩紀是距今1.35億年到6500萬年的一個時期,雖然大家一說到恐龍會聯想到“侏羅紀”時期,但事實上白垩紀時期的恐龍物種更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龍,比如霸王龍,它是恐龍界的明星,是一種兇猛的大型獸腳類恐龍。
霸王龍
還有禽龍,一種大型草食鳥腳類恐龍。三角龍,一種長着巨大頭盾和鋒利頭角的草食性恐龍,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犀牛,說不定它是現代犀牛的祖先。
到了白垩紀末期,這些行走在原始叢林的大型生物,以及往來于淺海和近岸覓食的海生爬行動物,滑翔于天際的翼龍。這些和諧的景象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都成為了泡影。
三角龍
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橫跨三個時期,長達1億7千萬年,卻沒有進化成高等生物,也無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浩劫中求得生存,究竟是何原因?
恐龍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
大多數恐龍長期生活在一個穩定正常的生存環境中,溪流和叢林交織在一起,充沛的降雨、熱量以及光照使地球上生長着高大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灌木。直到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導緻大量死亡。
生活在原始森林裡的恐龍群體
科學家根據對當時動植物化石的研究,發現白垩紀末期的地球,大氣層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所以推測出當時的地球正在經曆一次大規模的火山噴發。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在北極圈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水杉為主的化石樹林,由此推測極地曾經也是熱帶動植物生活的樂土。
既然極地都曾生長着水杉這樣的地理“活化石”,那證明過去的地球整體是一個溫暖濕熱的生存環境,地表總體比較平坦,高緯和低緯地區的溫差極小,不像如今的地球,赤道地區和極地地區的溫差最高可以達到80-100℃。
埃爾斯米爾島
濕熱環境的動植物有着怎樣的特點呢?我們可以參考今天的剛果雨林和亞馬遜叢林。植被茂密,陸地間循環旺盛,大型食肉動物幾乎沒有天敵。自然環境是一個地區物種賴以生存、繁衍種族的重要條件,缺少了其中一環,或者人為的幹擾,對動植物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經過了小行星帶來的地球大毀滅之後,大量的塵埃散布到空中,形成塵埃雲,地球先是陷入遮天蔽日的熱量稀缺的狀态,接着是植物的大批死亡,接着是動物,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寒冷幹燥的時期。
亞馬遜熱帶雨林
但生活在濕熱環境的恐龍無法适應這種氣候。在白垩紀晚期開始有一些小型哺乳動物的出現,它們進化出了能夠調節體溫的熱血體質,所以幸存了下來。恐龍沒有進化出羽毛。也沒有進化出調節體溫的能力,它隻能在寒冷的氣候中逐漸死去。它沒有進化成高等生物,和它的基因也有關系。
基因差異基因差異的影響也是一個因素。恐龍的基因中缺乏團隊合作,這一點卻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等智慧的産生需要大腦的成熟發育,而大腦成熟的發育需要更有營養的食物。如何才能産生保證生物生長發育,包括大腦發育的營養物質呢?那就是發展農業。
現代文明下的農業生産
但農業是一個集體協作的概念,需要勞動和付出,需要文明的産生,這些和恐龍無關。恐龍生活的時期植被茂盛,生态環境非常原始,完全靠天吃飯。一場大雨之後吃掉的草類就能生長出來。
恐龍界弱肉強食,沒有合作可言。而原始社會草類等被子植物的進化是非常緩慢的,這也意味着它不能提供恐龍更多的營養物質,也就不能促進食草類恐龍大腦的發育。
森林植被進化緩慢
恐龍的四肢發達,活動量很大,但消耗往往大于攝入所需能量,所以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大腦,也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發育和進化。那些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産生進化,如果過去的人隻是攝入缺乏營養的物質,那也不可能發展成高等生物,成為地球的統治者。
活動需要營養物質提供能量
恐龍與人的進化差異恐龍和進化出高等智慧的人類相比,二者存在哪些進化差異呢?事實上,恐龍生活的環境要比人類生活的環境更加安穩和舒适。
恐龍就像是如今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動物,生活在雖然原始但是自然資源富足的條件下。幾乎沒有天敵,不需要為了抵禦天敵進化出各種技能,修建防禦措施。而且恐龍的前肢退化嚴重,特别短小,不具備動手能力。
人會制造各種各樣的工具
人就不一樣了,人相比于體型更大、更有威脅的野生動物,他們需要不斷進化,利用人的智慧求生。人類認識并利用火驅散動物,烹煮食物。打磨石器狩獵,獲取富含能量和營養的肉類。
動手和動腦需要消耗能量,這也促進了原始社會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開始産生文明。人的創造力在長期的勞動和開發越來越強,最終成為擁有高等智慧的生物。而恐龍隻是一種反複進食、依賴環境的捕食者,它的大腦幾乎沒有進化。
人猿到人的演變過程
常常說頭腦越用越靈活,人類從人猿演變而來,離不開創造和勞作。恐龍雖然盛極一時,但居高自傲,不思進取,最後化石。生存也許很難,但并非一直很難,進化才是關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