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篆刻印稿方法

篆刻印稿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1 11:17:22

今天我們來說說蓋印這件事兒!

一方篆刻作品最終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大部分是钤蓋好的印蛻,因為我們不方便也不可能拿着印石去給更多的人觀賞。

雖然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和攝影攝像設備的普及也使分享觀摩更加方便(比如微博、微信裡的圖片以及視頻分享),并呈現出新的方式,但篆刻作品最好的觀摩欣賞手段,還是通過紙本(當然也有其他如絹等材料)上的二度成像表現——印章的钤樣(印蛻)、邊款的拓片,或者由此彙集而成的印屏、印譜來實現最為合适。

篆刻印稿方法(钤印其實不簡單)1

(給線裝本《四庫全書》钤印)咳、咳、……一不小心,就一本正經了,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讓我當面看你的篆刻作品,你得蓋到紙上讓我看啊。蓋到紙上這個過程,說成文雅點的話,就是:钤印!

其實钤印大部分篆刻愛好者都可能會忽略,覺得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潤飾,邊款,這些才是重要的東西,一旦這些完成了,就大功告成了,其實不是,你不蓋在紙上試試咩?

(吳昌碩印屏)

老早時候,封泥時代,實用印章就是蓋在泥上,當郵戳和密碼鎖用;後來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印章就成了書畫作品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點綴,于是,印章蓋得好,作品增色多;再後來,篆刻開始出印譜了,開始比賽了,于是,要把他們蓋到紙上,這時候,才發現,蓋個印,其實,講究挺多。

旁邊有位大神說了,不就是盡可能的多蘸點印泥,力求印色飽滿不就好了,真不是!

我再高大上一回,引用一點東西。魏錫曾在《題增補毛西堂手輯<西泠六家印譜>》裡說過毛西堂大神是如何钤印的:

“……西堂之輯譜也,一印入手,息心危坐,審視數四,徐出手制印泥,其泥入油少,堅韌如粔籹(jù nǚ古代的一種食品。以蜜和米面,搓成細條,組之成束,扭作環形,用油煎熟。)以後就泥,凡積百十秒許,泥附于石,乃就幾面印之,不借它紙,既又翻石向上,紙粘不脫,視其未到處,以指頂少砑,一不惬至再,再不惬至三,三四不惬或至三四十次,既得精妙一紙,類次入譜,不複再印。既強之印,亦不得佳,棄紙山積,不自珍惜,并供友人攜取。然西堂最不惬意者,特較他本煥然十倍,人得之者稱為‘毛譜’……”

篆刻印稿方法(钤印其實不簡單)2

(啟功钤印舉例)

大神就是這樣做印譜的!

拿到一個印之後,先是“息心危坐,神視數四”,平心靜氣的先觀察好久,不是再一再二再三,而是再四,總之是端詳好長時間,然後放到他特制的印泥上,“百十秒許”,直到“泥附于石”,印泥沾到石頭上,然後“就幾面印之”,就是不墊紙,蓋好後,不拿開印石,翻過來,紙在上面,再透過紙仔細看,不到位的用指甲再按壓一下,不停地審視,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甚至三四十次,直到得到一個精妙的印蛻為止,那些印得不好的,都扔掉,至“棄紙山積”,扔掉的紙都如山一樣,想想吧,多少!朋友們來要了就給,就算他最不好的印蛻,也比其他人的印譜上的印蛻好上十倍。

可見,蓋印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篆刻印稿方法(钤印其實不簡單)3

(張大千钤印舉例)

比如,墊紙的厚薄,厚了,钤蓋出來的印蛻就線條渾圓,含蓄飽滿;薄了,钤蓋出來的印蛻纖細、鋒芒畢現。此外,還有墊紙的硬與軟,墊與不墊,都影響钤蓋效果。

再比如,選钤印的紙,是不是細密,是不是光滑,是不是吸油都影響駐色,紙太厚了,又不利于貼裱,因此又要求薄。

再比如,钤印時用多大力度,是不是搖動,都會出來不同的效果,據說,吳昌碩大師就曾經專門探索過在钤印時輕移印石,使印蛻模糊,更顯渾厚。

再比如,是不是把印石颠倒過來進行反砑,用指甲,還是筆管,還是瓷器進行反砑的效果又不一樣。

如上所說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篆刻作品的钤蓋效果。

篆刻印稿方法(钤印其實不簡單)4

(吳昌碩钤印舉例)

那麼,我們在制作印屏時的組印效果,集合成譜的集合效果,配合不同書畫作品的不同钤蓋方式,都将很大程度上影響篆刻作品的最終呈現。

比如,我們在一幅工筆畫上钤印,如果钤出來了渾厚濃重的山野猛利效果的印章,就會大大破壞整幅畫的精細美。而如果在一幅大寫意的水墨山水畫上,钤蓋了一方細若蚊足的朱文小印,意思就差點。

再比如,一張印屏上的作品,用了不同色彩的印泥,掌控起來就很麻煩,而同色印泥的钤蓋,也需要注意钤蓋方法上的和諧統一。

是不是很麻煩,沒辦法,藝術創造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整個過程中,有太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如果不是這些,大神何以成為大神,小妖精何以總是小妖精呢。

(【老李刻堂】之10,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