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産,是指屬于國家所有的一切财産和财産權利的總和,是國家所有權的客體。具體而言,國有資産包括國家依法或依權力取得和認定的财産,國家資本金及其收益所形成的财産,國家向行政和事業單位撥入經費所形成的财産,對企業減稅、免稅和退稅等形成的資産以及接受捐贈、國際援助等所形成的财産。
國有資産是法律上确定為國家所有并能為國家提供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就是屬于國家所有的一切财産和财産權利的總稱。國家屬于曆史範疇,因而國有資産也是随着國家的産生而形成和發展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國有資産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理解。
廣義:指屬于國家所有的各種财産、物資、債權和其他權益,包括:
1、依據國家法律取得的應屬于國家所有的财産;
2、基于國家行政權力行使而取得的應屬于國家所有的财産;
3、國家以各種方式投資形成的各項資産;
4、由于接受各種饋贈所形成的應屬于國家的财産;
5、由于國家已有資産的收益所形成的應屬于國家所有的财産。
狹義:法律上确定為國家所有的,并能為國家提供未來效益的各種經濟資源總和。經營性國有資産,指國家作為出資者在企業中依法擁有的資本及其權益。經營性資産包括:企業國有資産;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非經營性資産通過各種形式為獲取利潤轉作經營的資産;國有資源中投入生産經營過程的部分。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國有資産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得到了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中流砥柱。但是,随着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國有資産流失問題也顯得十分突出。
國有資産流失,主要是指運用各種手段将國有産權、國有資産權益以及由此而産生的國有收益轉化為非國有産權、非國有資産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者以國有資産毀損、消失的形式進行流失。
從流向來分析,有縱向的中央到地方,政府到企業,企業到個人,也有橫向的國内到國外,部門到部門,部門到企業,企業到企業等;從性質上來分析,有鑽法律空子,表面合法的,也有知法違法,完全非法的,有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也有不合法但卻合理的。
實際上,抛開流向分析,我們可以把以上的合法流失和不合法但合理流失,簡單定義為國有資産的正常流失。這兩種流失由于有法律或習慣的“保護”和“支持”,其流失形式一般既具有公開性,又具有隐蔽性。流失渠道既具有單一性,也具有複雜性。
雖然這兩種流失也與非法流失、不合法不合理流失一樣,造成了國有資産的流失現象,但因其行為或合乎有關法律規定,或不違反有關規定而不在其約束範圍之内,或違反此規定卻合乎彼規定,或對某一地區、某一部門、某一行業有利,相反被認為是可以理解和忽略的,甚至被當作“他山之石”的經驗被列入優惠政策範疇,予以重點扶持和推廣。
然而,事實上,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來看,這種國有資産流失同樣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國企改革的成敗,對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遏制。
目前,國有資産流失問題不僅是政府、國企管理層需要認真對待并予以解決的棘手問題,也是廣大人民群衆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數據顯示,從1982-1992年10年時間裡,國有資産流失總額就達5000多億元,平均每年流失約500億元左右,相當于國家财政總收入的19.5%。造成國有資産大量流失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産權關系不清
由于國有企業産權關系不清,這就為國有企業部分領導恣意侵吞國有資産,提供了可乘之機。由于國企經營者的權力很大,而在疏于監管的情況下,使得企業管理者的貪腐行為可以輕易得逞。國有企業的資産及公司經營利潤,輕而易舉地被這些蛀蟲所掠取。
現在處于輿論焦點的聯想就是如此。聯想原來是一家中科院持股100%的國企,經過柳傳志打着國企改革旗号的一番騷操作,現在中科院股份已降至29%,聯想則從國企變成了民企。上市30多年毫無建樹,如今資産負債率已高達90%,竟然比爆雷的房地産企業恒大還要高。
二、責、權、利之間的比例關系不合理
在國企改革過程中,由于相關的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未能及時到位,再加上疏于管理,使得企業内外的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他們利用政策漏洞,相互勾結,巧立名目、以權謀私,猶如潛藏在國企内部的老鼠,一旦有機會,就會采取各種手段,将國有股權據為己有,目前,廣大民衆舉報聯想就集中反映出這一問題。
在聯想負債率高達90%的情況下,CEO楊元慶竟然拿着1.7億的年薪,遠超任正非、馬雲、劉強東,他還恬不知恥、口中振振有詞地說:“難道我的年薪還要低過高管嗎?”,而已經退休的柳傳志,也拿着8000多萬的退休金,正如廣大網友所形容的,聯想是典型的“窮廟富方丈”。看看同屬民營企業的華為,任正非曾自豪地說,“我們百萬年薪上萬人”。
事情還不止如此,在聯想負債率高達90%的情況下,高管年薪居然占據了其利潤總額的1/3,正是這幫蛀蟲長期占據高位,損公肥私,掏空了企業。而且聯想27名高管中,竟然有14名是外國人,由此看來,民衆對聯想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聯想美帝良心的名号也絕非浪得虛名。
三、企業改制不規範,造成國有資産流失
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不按照規範程序操作,造成國有資産流失。關于這一點有多種多樣的表現,主要體現為,将原先由國有資産投資的聯營企業或第三産業,以遠遠低于資産當時的價值賣給個人,通過賤賣國有資産的行為,大肆侵吞國有資産。
四、财務管理混亂,導緻國有資産流失
部分國有企業不按正常的會計制度做賬,做假賬、賬外賬,融資不入賬。
五、國企無形資産的流失
國企的股份制改革需要引入民企或外資參股、入股,在此過程中,如果國有資産不經過嚴格的評定就與外商獨資企業進行合作,企業的無形資産很容易出現流失的情況。許多企業在合資、合作改制的過程中,雖然對現有資産進行了評估,但對于商标、專利、信譽等無形資産的評估則不予重視,馬馬虎虎,有的甚至幹脆不評估,從而使這部分國有資産遭受了損失。
國有資産流失之所以會引起廣大民衆的高度關注,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國有資産為全民所有,一切國有資源歸國家、集體和人民大衆共有。
而侵吞和賤賣國有資産的行為,無疑于小偷的盜竊行徑,它直接損害了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因此人民群衆對于這種造成國有資産流失的貪腐行為深惡痛絕,這也是聯想事件之所以能夠在網上引起全民關注的主要原因。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國有資産流失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以及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從根本上遏制這一行為。
對于如何預防國有資産流失,筆者認為,除了加強社會監督和企業内部管理外,最重要的是加強國家層面的監督,進一步細化對于國企約束管理機制,尤其是要從法律和規章制度上落到實處,要讓一些涉及到企業運營管理一些重大決策的實施,必須要通過股東大會,不能僅憑董監高等少數人就做出決定。
在這一點上,所有企業都應該向華為學習,任正非當年除了花費40億向IBM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外,總共花費了4000多萬美元,用了20年時間,向全球最頂級的20家咨詢機構取經,包括IBM、麥肯錫、埃森哲、普華永道等。
它們其中有做戰略的,有做營銷的、有做人力資源的,還有做财務的。看看如今華為高效管理,快速增長的經營狀況,就會明白制度對于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