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生三重境界指的是什麼?“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王國維人生三重境界指的是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曆來有諸多解讀。而實際上,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對象的:“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也就是說他是指學業,事業攀登路徑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所謂“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早就在事業、學問上已經超過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與衆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戀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上高樓”,說明求學問者達到了一定的認識高度的狀态,已經遠遠甩開了普羅大衆。“望盡天涯路”,因為視角高出常人,發現了知識如海,産生了遠大的理想與個人能力之間的矛盾,因而産生人生的迷茫。
這種迷茫是認識到知識、學問、人生可以達到的高度,卻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要如何從這種無力感中解脫的疑惑。這種迷茫是基于對世界、對自己的冷靜認識。在這一境界中,學者對如天地蒼茫般的學問充滿了無力感。而那些到處宣揚自己的才華,自得于半桶水學問的人是感受不到這種知識的壓迫感的。
而第二階段是苦心鑽研學問的狀态,也是為事業拼搏、思考的狀态。句子出自柳永的《鳳栖梧》: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認識到世界的廣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淺薄,于是奮力追求,極盡所能,為了破除迷茫,而孜孜以求,身心為之疲憊而不悔。知識帶來的精神愉悅感完全讓人忘卻了求學過程中的疲憊,讓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憔悴于身,滿足于心。
在孜孜不倦,舍生忘死的追求下,終于達到了學問、事業的另外一個階段。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在長年累月的辛苦追尋中,終于實現了自身認知的突破,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成長。但是這個階段也并非就是最終境界。這種類似于頓悟的感覺,不過是在長期地努力中,終于在博大的知識海洋中發現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而已。
經過了如此漫長痛苦的三個境界,也隻是剛剛知道:“我知道我該幹什麼了。”以後的方向,以後的求知,都從這一刻走上了合乎求學者,求業者的正途。學問之路,越走越寬。
這是“悟道”的釋然,是對目标的确認,是追求目标的開始。
“三境界”的真正可貴在于“思考”,無論是成就事業,還是成就學問,隻有通過謙虛地求學,大量艱苦地奮鬥,才能靈犀一閃,發現自己未來真正的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第三境界并非事業或學業的最高成就,而僅僅是指通過不懈地努力,發現了自己要追求的層面到底在哪裡。
找到寶藏的方向,和找到寶藏同樣甚至更讓人欣喜,因為那個正确的方向後面是無盡寶藏的希望。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大緻相當于第三個境界,一個人到了中年,對未來有了确定的方向,但并未真正成就,而“不惑”之前的迷茫、刻苦追尋,大緻相當于前兩層境界,這些階段都是漫長甚至痛苦的,換來的是“不惑”的人生開朗。然而,這也僅僅是個開始,“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也許在認識上能更近一步,還隻是也許吧。對人生的領悟,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
你看,這三重境界說在哪裡都可以用的。但是有一點,第一層境界起點就是很高的,而最後一層境界不過是真知或者說正确方向的起點,即便到達了這層境界,未來也不過才敞開大門。
所以,王國維的這三重境界隻是人生、學問、事業中間一個比較關鍵的從博雜入專業,從粗疏入精緻的思想轉換過程,并不是整個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