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效應”源于蘇東坡的一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山中,卻偏偏不認識這座山頭。社會心理學家将人們明明就擁有“自我”,卻偏偏難以正确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古代,有一位衙役押解着一位和尚前去京城。和尚是個聰明的人,一直都在想着逃跑的事。晚上的時候機會來了,在他們入住的店裡,他将那位衙役灌了個酩酊大醉,又借了店家的一把小刀,将衙役的頭發全部剃光,之後,他就一溜煙地逃跑了。這位衙役半夜的時候醒了,一摸身邊人沒了,大吃一驚,要知道回去交不了差可是掉腦袋的事。他趕緊在黑夜裡又仔細地找了一遍,繼而摸到了自己的光頭,緊張感一下子被驚喜替代了。衙役長舒一口氣說:“幸好和尚還在。”随之又非常迷惑地問了句,“那我在哪裡?”
和尚隻不過是把衙役的頭發剃光了,衙役就誤以為自己即是和尚,鬧出不知“我在哪裡”的笑話。雖然這僅僅是一則笑話,但是生活中有不少人就像這位衙役一樣,對于“自我”這個就在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确認識。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發出“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感慨。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很少能真正地去思考“ 我是誰”的問題。的确, 對于這麼一個看似無聊又無用的疑問,每個人都那麼忙,有這工夫還不如去唱會兒歌、玩幾圈麻将、逛個街、聽會兒音樂......這類的思考就留給那些“哲人”吧。可是真的如此嗎?先看看下面這則真實的案例吧。
20世紀初期,美國有位著名的拉塞爾•康維爾牧師,他以“寶石的土地”為題在美國舉行了盛大的巡回演講。據說他的演講多達6000多場,将整個美國人民的激情都帶起來了。演講的内容是從一個故事引起的:從前,印度有位富裕的農民,他為了尋找埋藏有寶石的土地,變賣了自己的家産,開始四處尋找這傳說中的寶藏。幾年以後,他終于因為窮困和疾病而死去。後來,有人從他賣出的自家的土地上發現了珍貴的寶石。
康維爾用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并輔以大量的實例,就是想告訴每一個聽衆,人們苦苦尋找的,往往是自己所擁有的,但是人們并不自知。
“我”就是這麼一個陌生的朋友,雖然近似咫尺, 看似熟悉,卻常令人疑感。“我” 是特殊的,是獨一無二的。從心理學上而言,個體的自我有兩個解釋:廣義而言,它是指一切個體能夠叫作“我的”的總和。比如, 我的身體、心情、父母、朋友、工作等等,通過“我的”的後綴,我們來确定對自己的存在的滿足感;狹義的自我,就是指自己對心理活動的感知和控制腦的機能活動,是我們心理的特殊形式。
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同這個現實的世界保持一緻性及和諧性,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 在父母面前我們扮演孩子,在孩子面前我們又扮演父母,在領導面前我們扮演下屬,在下屬面前我們又是領導,在好朋友面前我們扮演着知己,而在陌生人面前我們又僅僅是一個路人甲。角色本身決定着扮演者的共同輪廓,但是由于“自我”的不同,同樣一個角色也可能出現迥然不同的表現。顯然,角色扮演者對認識自己非常重要,這也是人們通常使用的方法。
另外,蘇東坡的詩句中還給我們提供了另外的方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克服“蘇東坡效應”的辦法,可以深入“此山中”探其幽微,也可跳出“此山中”一覽全景。 也就是說, 認識自己要将微觀和宏觀這兩個“視角”結合起來,方可全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難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沒有自知之明而又狂妄自大,就如一個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禮,一派紳士風度,卻在屁股後面露出一條毛茸茸的尾巴,讓大家忍不住發笑。事實上,這類笑話是司空見慣的。
認識自己,就是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假面具後面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一個分裂自己的各個部分,發現自己的局機偏見、愚味、醜陋、冷漠、恐懼,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實際上,一個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個自我之間進行平等、理性的對話,也是一個人的内省過程,正是一個人的悟性從晦暗到敞亮的過程。正如真理越辯越明,在各個自我之間的訴說、解釋、勸慰乃至激烈的辯論中,人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就可能浮現。
善于認識自己的安提司泰尼看到鐵被鐵鏽腐蝕掉,他評論說,嫉妒心強的人被自己的熱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談話,對自己内心潛伏着的嫉妒做出嚴正警告。他常去規勸一些行為不軌的人,有人便責難他和惡人混在一起,他反駁道:醫生總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并不感冒發燒---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談話。他認為, 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須忠實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談話。
一生與孤獨為伴的哲學之父、後精神分析大師克爾凱郭爾,是位善于認識自己的人。他在世時, 整個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敵視和厭棄他。他一方面向整個世界的虛僞和庸俗宣戰;另一方面回到自己的内心,不厭其煩地同自己談話。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寫了1萬多頁日記,也就是說,他幾乎天天在同自己談話。然而, 正是這個“真正的自修者”,這個與人類社會格格不人的“例外者”充滿絕望和激情的自我傾訴,許多年後成為了震撼人類精神的偉大啟示。
偉大的詩人都善于發現自己。因為隻有善于發現自己,這些詩才更具有真實性,更具有穿透事物的尖銳性。
請着裡爾克最輝煌的作品是怎樣寫出來的:“不和任何人見面,除了對自己的内心說話之外,絕對不開口---這的确是我立下的誓言。”所謂“對自己的内心說話”,就是寫詩,換一種說法,寫詩就是詩人同自己談話的種方式。在同自己談話的過程中,詩人把自己在生命沖突中體驗到的種種圖像精确地呈現出來,從而讓我們看到了生存的陷阱、靈魂的鋸齒、信念的血痕以及萬物的疼痛。
詩人的聲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實的,摒除了所有虛僞、怯懦、狂妄和矯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獨白,比如裡爾克的《杜伊諾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變形記》、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西蒙娜•薇依的《書簡》等。
一個人如果認定自己是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那麼他就會發揮出符合他這樣認定的一切天賦: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是個笨蛋,是個窩囊廢,那麼他就不可能發揮出他實際存在着的潛能。一個人隻要認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别人怎麼看待和評論。
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對自己的認定是否準确無誤。如果自己的自我認定錯了,那種錯誤的認定必将嚴重影響、困擾自己的一生。
人的自我認定是可以改變的,人生也會随着自我認定的改變而改變。當一個人不滿意自己目前的狀況時,就需要按下述幾個步驟重新所改造自己。
第一步,找到你心目中的人生榜樣,為自己樹立人生目标。把你所希望的自我認定的條件寫下來,而後認真思考:到底哪些人身上具有這些條件?自己是否可以效仿他們?設想自己已經融入了這一新的自我認定之中,在這一認定裡的自己又該如何呼吸?如何走路?如何說話?如何思考?如何感受?
你如果想真正拓展自己的自我認定和人生,那麼從此刻開始你就得下定決心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應回到孩提時代的心态,對未來滿懷熱望,列出成功人生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特質。
第二步,列出你的行動方案,以便能夠同這個新的人生角色相吻合。這時,你要思考怎樣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标,你需要在人群中樹立自己的全新形象,你要特别留意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你的成功與你結交的朋友有很大的關系,要讓你的新朋友強化而不是削弱你的自我認定。
第三步,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不要讓心中的目标淡化或者消失掉。這最後一步便是讓你周圍的人都知道你的這一新的自我認定,而更為重要的是要讓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每天都要以這個新的自我認定來提醒、告誡、把握好自己。
确立新的自我認定後,不管周圍的環境如何惡劣,周圍的某些人如何嫉賢妒能,你都應該橫下一條心,排除各種幹擾,克服一切困難,全力實現自己所持守的價值與所做的美好之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