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其重大影響,牛鞭效應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究重點,斯坦福大學的李效良教授(Haul Lee)是其中的佼佼者,為應對牛鞭效應奠定理論基礎。根據李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牛鞭效應有以下四大成因:
成因1:多重需求預測
當處于不同供應鍊位置的企業預測需求時,都會包括一定的安全庫存或富裕系數,以對付變化莫測的需求變化和可能的供應中斷。當供貨周期較長時,這種安全庫存的數量将會非常顯著。例如一美國計算機制造商預測到某型号計算機的市場需求是10萬台,但可能向中國的供應商下11萬的零件訂單(“萬一賣得好呢”);同理,中國計算機零件生産商可能定購12萬的原材料。以此類推,供應鍊各節點庫存将逐級放大。
此外,有些預測方法也會系統地扭曲需求。比如前三個月的趨勢是每月遞增10%,如果用移動平均法的話,那第四個月的預測也将遞增10%。但市場增長不是無限的,總有一天實際需求會降低,這差額就成了多餘庫存。如果供應鍊各個企業采用同樣的預測方法,這種系統性的放大就會非常明顯。
圖37:多重需求預測,導緻牛鞭效應
對于多重預測,解決方案就是單一預測。在公司内部,就是銷售與運營計劃(S&OP),整合營銷、市場、産品管理、供應鍊等各職能的信息與判斷,制定一個“準确度最高的錯誤的預測”,然後圍繞這同一個預測來運作。在公司之間,就是協同計劃、預測和補貨(CPFR),避免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多重預測。
成因2:批量生産、訂購
為了達到生産、運輸上的規模效應,廠家往往批量生産或購貨,以積壓一定庫存為代價,換取較高的生産效率和較低成本。比如需求是10個,生産、采購的最小批量是100個,那就訂100個。但供應商不知道我們的真實需求是10個,而是按照訂單的100個準備未來的産能、庫存。在需求減緩或産品升級換代時,代價往往巨大,導緻庫存積壓乃至呆滞。
例如我所管理的一家加工機箱的小供應商,都關門停業幾個月了,還沒有用掉生産積壓的數種機箱,主要原因就是大批量生産。這背後其實也是因為供應鍊的剛性。豐田體系提倡的精益生産、柔性制造中,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減小批量,提高供應鍊的靈活性。
對于批量,比如最小起訂量,解決方案之一就是用多少買多少,這對小批量行業特别重要。或許有人會說,低于起訂量的話供應商不願意賣給我們。這是瞎說:隻要你願意付足夠的錢,供應商半個半個都願意賣給我們。隻所以講這些,是因為我們要麼花明錢,要麼花暗錢:用多少買多少,單價高但庫存呆滞少,我們花的是明錢;批量采購,單價雖然低,但庫存風險大增,最後可能形成呆滞,采購雖然獲得好價格,我們花的是暗錢,不過是計劃部門的錢罷了(一般庫存歸計劃部門)。在我看來,甯肯花明錢,也不肯花暗錢。
成因3:價格浮動和促銷
廠家為促銷往往會推出各種促銷措施,其結果是買方大批量買進而導緻部分積壓。這在零售業尤為顯著,使市場需求更加不規則,人為加劇了需求的變化,嚴重影響整個供應鍊的正常運作。比如零售商在促銷,給制造商幾個大訂單;制造商往往不知道這是促銷,還以為是銷量好,就增加産能、庫存來應對;促銷停止了,零售商的訂單量降下來,但制造商的庫存、産能已經增加上去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掉。
圖38:打折和促銷是牛鞭效應的助推器
總的來說,價格浮動和促銷隻是把未來的需求提前,到頭來整個供應鍊很難從中獲利,人為導入的波動反倒造成更高的成本。當然,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價格浮動和促銷的助推器就是“活在當下”的企業績效評估體系。月度指标、季度指标、年度指标的驅動下,打折、促銷就成了銷售利器,盡管大家都不受益。樹欲靜而風不止,即使你不打折、促銷,競争對手會啊。豬隊友可怕,豬同行更可怕啊——你不發狂他們發狂,然後就是互相傷害。結果呢,就是把原本比較平滑的供應鍊,整出一個又一個的波峰與波谷,而這波峰跟波谷之間的溝壑,就得一堆堆的庫存、産能來填平。這都是浪費、成本。
那怎麼辦?最簡單的就是及早規劃,讓供應鍊運營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以平滑促銷帶來的影響。而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呢,就是不促銷。比如蘋果就沒有促銷。比如沃爾瑪在美國也沒有促銷,而是采取“天天低價”,把花在促銷上的錢直接給消費者。
當然,你也不能簡單地拷貝“天天低價”,不然可能死得很慘,美國百貨巨頭傑西潘尼(J.C. Penney)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12年,傑西潘尼業務不佳,就把蘋果的零售業務高級副總約翰遜給挖了過來,擔任CEO。這位老兄一到傑西潘尼,就開始導入“天天低價”,結果一年下來,銷售額下降29%,淨虧損接近10億美金[1]。于是一年半還不到,約翰遜就隻好卷鋪蓋走人。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視的是消費者的習慣:傑西潘尼的老顧客們都習慣于打折,即使給他們打折了的價,他們還是在等着繼續打折呢。當然,消費者心理深似海,我不敢冒充内行,所以就此打住。
成因4:理性預期
如果出現供不應求,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廠家給供應商的訂單可能大于其實際需求,以期供應商能多分配一些産品,但同時也傳遞虛假需求信息,導緻供應商錯誤地解讀市場需求,從而過量生産。随着市場供需漸趨平衡,有些訂單會消失或被取消,導緻供應商多餘庫存,也使供應商更難判斷需求趨勢。等到供應商搞清實際需求已經為時過晚,成為又一個“計劃跟不上變化”。2000年前後,這在電子行業得到充分體現,整條供應鍊都深受其害,積壓了大量庫存和生産能力,前面提到的思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圖39:短缺時的過激反應為牛鞭效應推波助瀾
2006年前後,全球原材料短缺,大家拼命多下訂單,希望冶煉廠能多分配些産能,客觀上造成了冶煉廠産能的過度膨脹。當時我的老東家采購一種特種鋁錠,正常交期是13周。短缺開始時,冶煉廠說交期得18周,老東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再加訂一個鋁錠。短缺的恐慌傳播開來,人人都這麼做時,冶煉廠說18周已經不夠了,需要26周。老東家的反應是馬上下發第三個鋁錠的訂單。但冶煉廠不知道,還以為需求的确這麼大呢,就開始大幅增加産能。于是就這樣走上了産能擴展的路。
煉鋁如此,冶鐵也是,煤炭、水泥、化肥、多晶矽都是一樣。行業性的産能擴張基本都是這樣的。你知道,所有的短缺,最後都會以過剩結束。就拿我的老東家為例,冶煉廠的産能最終總能加上,那3個鋁錠都送來了,發現手頭的庫存兩三年都用不完了,于是就捂緊錢袋子,不再給冶煉廠訂單。人人都這麼做,冶煉廠一看,世界末日到了,先是減少班次,然後裁員,最後關停并轉老廠,走上了“去産能”的艱難征程。
美國如此,中國也不例外。這些行業的共性是基礎産業,遠離最終消費者,在供應鍊的後端,而且是重資産運作,要加産能不容易,要消化産能也很難。從業公司大多以國營為主,整體管理能力不足,就成了接下來幾年“去産能”的重災區。
圖40:“去産能”也是牛鞭效應惹的禍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去産能”詞條
所有的短缺都是由過剩開始。好不容易産能“減肥”成功,市場庫存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卻發現又進入了短缺狀态:庫存下降,訂單交期就拉長;采購方過激反應,就開始多下訂單;供應方傷疤剛好還記着痛,先是扛着不加産能,但架不住訂單雪片般飛來,銷售整天抱怨,以及競争對手可能先走一步的風險,于是就又走上産能擴張之路。這不,到2016、2017年,鋼材的價格終于能夠拼得過小白菜的時候,新一輪的循環又開始了。這後面都是牛鞭效應惹的禍。
作者:劉寶紅 來源:供應鍊管理專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