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人的成長?今年上半年,深圳商報編輯部文章《32.5歲奮鬥之城活力無限》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齡是 32.5 歲,雖然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數字,但已被鍛造定格為城市的心理年齡巧合的是,深圳城市年齡32.5歲,1989年創刊的深圳商報的“年齡”與此相當,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8萬人的成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今年上半年,深圳商報編輯部文章《32.5歲!奮鬥之城活力無限》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齡是 32.5 歲,雖然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數字,但已被鍛造定格為城市的心理年齡。巧合的是,深圳城市年齡32.5歲,1989年創刊的深圳商報的“年齡”與此相當。
2022深圳商報社中期工作會評選出十大業績之星,十位獲獎人員雖然分布在60後、70後、80後和90後四個年齡段,但許多人也與32.5歲有着奇妙的緣份。他們的年齡故事和感悟,一起構成了深圳城市年齡的豐富内涵。
點擊标題查看每位業績之星的精彩故事:
劉欣怡:我和前輩互相“學習”
知道自己獲評業績之星後,我一聽就震驚了:加入商報大家庭,我還不到三年诶,何德何能獲此殊榮啊。還要說3分鐘的脫口秀?實不相瞞,聽到這個消息,我居然躍躍欲試,覺得自己行,也是I CAN I BEE。畢竟,我是看過脫口秀大會四季的人诶。李誕不是說,每個人都能講5分鐘脫口秀嗎?這才3分鐘,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陳小慧:我又迎來“畢業季”
2018年,我從暨南大學新聞學院畢業,來到深圳商報,成為一名時政記者。4年過後,我認為又一次迎來了畢業季。
很多人問我,你這麼年輕,時政新聞這麼枯燥,而且壓力也大,你不覺得沉悶嗎?我的感受是, 各種政務會議經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疫情之下跑兩會,還要在酒店裡封閉一周。但是當你慢慢上手之後,會發現時政新聞報道,不僅拓寬視野,同樣可以很接地氣。
袁斯茹: AI會寫稿,但寫不出滾燙的文字
深圳的平均年齡是32.5歲。小時候以為的30歲,是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成熟優雅,逛商店直接“第一個和第三個不要,其他的全部給我包起來”,而實際上快要奔三的我,618還在苦心孤詣地湊着滿減。
袁靜娴:把熱愛變成工作
深圳城市年齡是32.5歲,仔細想了一下我和32.5這個數字,也有點關系,我出生那年,我爸是32.5歲。
今年對我來說, 是比較有意思、有意義的一年。到了年底,我的年齡将從2字頭,變成3字頭,工作上因為線口的變化,我卻變成了一個“新人”,在醫療領域裡摸爬滾打,捕捉最新消息,還原真相。
謝惠茜:入行十年,依然新鮮
我出生在1989年,和深圳商報同齡。
十年前,進入商報工作時,走到哪都小字輩。遇到一位校友,激動地連聲喊“師姐”,結果一問我年紀,她說“害,我大學畢業的時候你才剛出生,叫什麼師姐,應該叫師奶奶”。這些年,報社新人不斷,90後是主力,00後是新人,我倍感亞曆山大。現在,我自稱是“準90後”。
劉瓊:32.5歲,我的人生關鍵節點
32.5歲,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關鍵節點。那一年,我成為了一對雙胞胎男孩的母親。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幸福,同時還有各種混亂、迷茫與困惑,甚至割裂與痛苦。但這種陣痛,孕育了一個全新的我,那意味着責任、堅定與義無反顧。
前段時間,我采訪了一位32.5歲的年輕企業家。他說,深圳,給所有年輕人提供了一張車票。這張車票,讓他創辦了一家迅速成長的企業。
李耿光:我這樣不斷走出“舒适區”
我是一位老商報人。商報創刊至今32.5歲,我進入報社也有20多個年頭。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默默奉獻在報紙崗位,現在轉戰客戶端,變成了全日制。
我想先從我家鄰居說起。我的鄰居十分細心,對于我的工作變化格外敏感。 最初的十多年,我是長年大夜班,這幾年到了讀創客戶端,開始背着筆記本出門,以緻于鄰居忍不住問我:轉行做IT了?這兩年疫情反反複複,時不時居家辦公,鄰居孩子不由生疑:那個叔叔是不是下崗了?”
馬如骁:老虎不吃,因為夜班人太苦
萬育老師前兩天給我拍照,說當年的小馬哥怎麼成了大叔了?是啊,上了十幾年夜班,午飯當早飯,晚飯當午飯,夜宵當晚飯,作息不規律,下班不規律,運動又少,小馬駒成了大熊貓了,熊貓眼、大肚腩,就差再來一個泡半杯枸杞的保溫杯,齊了!
我是夜班的代表。夜班,跟加班熬夜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加班熬夜可能是一天、一陣子。夜班,那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長年累月天天如此。夜班的夥伴,确實就像是深夜裡的星星,不一定光彩耀眼,但因為責任和擔當,或明或暗的發出持久的光亮。
胡蓉:中年人的“慫”,都因為責任
我是一名70後。據說,我們被認為是職場中最慫的群體。日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不過,這個“慫”的标簽,我們更願意把它解讀成“責任”。我們的窩囊和忍耐,都是因為我們肩負着許多的責任。 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我還想加上一句,才能知道盡責任的好處。
胡雲湧:32.5歲進報社,天天“如履薄冰”
32.5歲,是深圳的城市新标簽。巧合的是,2000年從新華社調入深圳商報時,我正好也是32.5歲。這些年我與同事們共同打拼,見證了報社的發展,有幸能在報社這個大家庭與大家共同成長是我終生難忘的經曆。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我在夜班編輯崗位堅守了快20年。作為一名夜班編輯,需要一顆大心髒,特别是每逢重要節點,看到值班主任們“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碎碎念,讓人徹夜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審讀:喻方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