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abc法則簡單理解?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隻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确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心理學abc法則簡單理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隻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确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某種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情緒困擾不是來自于所發生的客觀事實,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所進行的解釋。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所帶來的情緒體驗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兩個人都遺失了100塊錢,其中一個人憤懑不堪,認為自己倒黴透頂,不開心的情緒持續了将近一天,另一個人則做出了無所謂的樣子,用“破财消災”的理由安慰自己,這一意外丢錢事件幾乎沒有給他的情緒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所以,決定我們情緒如何的前因并不是所發生的事,而是我們對此所給予的解釋,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常駐的一家店。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了雨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沒穿衣服躺在一起,但是是背靠背。
這三個夢似有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脫光躺一起,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他:“不是明天才考試嗎?怎麼今天就回鄉?”秀才如此說了一番,店老闆一聽就樂了:“呦,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一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有備無患嗎?跟表妹脫光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到了嗎?”秀才一聽,覺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奮得參加了考試,居然中了探花。
由此可見,所有的事情都是中立的,它們沒有任何禍與福的象征,如果你為某件事标注為負面色彩,也就等于為自己的情緒設定了負面的定位,從而很難快樂起來。
基于ABC理論,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美國創立了合理情緒療法,他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如果你想祛除壞情緒,便要放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一般而言,阻撓人們遇到良好情緒的不合理信念有如下這些:
1. 人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贊許;
2. 有價值的人應該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強;
3. 任何事物都應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 一個人應該擔心随時可能會發生災禍;
5. 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6.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7.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有一個正确、完美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9. 逃避挑戰和責任可能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