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這樣的句子:一個人的孤獨是狂歡,一群人的狂歡是孤獨。
二十多歲的時候喜歡狂歡,一群人一晚上徹夜狂歡,得到的卻是天亮後的潦草離場,才發現清醒的人最荒唐。
就如作家馬德說過的:一個人的靈魂,隻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已的清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葳蕤和蓬勃。
所以一個人的孤獨是狂歡,一群人的狂歡是孤獨。人到四十最高級的活法,不是攀比、聚會、迎合等,而是享受“獨處”。
01.不合群的女人活得最潇灑好友小吳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前些年一直在家當全職媽媽,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孩子,整理家務。
小吳不愛說話,幼兒園班級群裡很少見她發言,老師安排的事情,她總能完成得非常好。反觀班級群裡有很多全職媽媽,整日習慣地在班級群裡閑聊,抱怨孩子,抱怨老公,抱怨自己等等,老師特意安排的事情,他們總是差這差那。
在生活中,小吳也顯得不合群,幾個好友讨論去哪裡逛街、喝下午茶時,小吳總是能找到借口回絕。
有一次,小吳和我們幾個媽媽帶着孩子在公園玩,公園有一群愛狗人士在遛狗,一個孩子好奇,想要去摸狗狗,結果被狗狗絆倒了,孩子的媽媽踹了一腳狗狗。狗狗的主人上前和孩子的媽媽争論,你一句我一句,吵個不停。
狗主人氣勢很是嚣張,非要孩子的媽媽賠償狗狗,原因是她踹了狗狗一腳,正在這時,一直不善言談的小吳說話了。
她說:賠償可以,請問你的狗辦狗證了嗎?另外這個區域是否可以遛狗呢?建議你去看看門口的牌子。
結果狗狗的主人被問得啞口無言,狗主想牽着狗離開,小吳攔下了她說:等一下,你遛狗沒有栓狗繩從而導緻孩子摔倒,所以你得給孩子道歉或者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才能離開。
一群遛狗的人面面相觑,但沒人敢站出來說話,最終狗主向孩子和孩子的媽媽道歉,然後離開了。
這一次,讓我們對小吳刮目相看,大家都說小吳懂得可真多,遇事反應快,小吳隻是笑笑回應說,平時喜歡看書和看新聞,對這些事情比較了解。
前不久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吳,她身穿一身工裝,和她聊天我才知道她去工作了。
小吳說她在一上市公司當編輯,已經工作半年了,朝九晚五,工資也不錯。要知道小吳已經四十多歲了,很多年沒有參加工作了,而且本身學曆也不高,還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
我們聊天中才得知,雖然這些年小吳在家當全職媽媽,但她從未放棄過學習,我們逛街、喝下午茶時,她在家學習,享受一個人的獨處,努力地提升自己。所以孩子長大了,她很順利地重新踏上職場,當一個職場人。
比起小吳,我們這些年享受了所謂的熱鬧,朋友多,不和社會脫軌等,這些都如同泡沫,短暫的快樂,瞬間破裂的水泡,濺起的水花如同淚水,這是一群人的孤獨。
原來在生活中,那些外人眼中的不合群,喜歡獨處的女人,才是最有氣質,活得最潇灑的人。
在《人生不過如此》這本書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裡: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别人的戲劇裡充當配角。
為了迎合他人,為了合群,我們努力地讓自己融入某個群體,表面看來我們大家都一樣,可實際上我們隻是充當别人戲劇中的配角,反而是那些外人眼中的不合群,才是自己的主角。
所以人到四十最高級的活法,不是攀比、聚會、迎合等,而是享受“獨處”。
什麼獨處?獨處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享受這僅屬于自己的時間。
獨處等同于孤獨,是需要智慧的,和聰明比起來是兩回事兒,表面越是聰明的人越喜歡熱鬧,因為他們喜歡在人群的熱鬧中來證明他們的聰明。而智慧必須面對孤獨,智者孤獨是必然。
人到四十才發現,家人、親人、朋友和同事“占用”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真正能屬于自己獨處的時間少之又少,隻能從人群中偷來享受。
所謂四十不惑,不是攀比、聚會、迎合,而是最高級的活法。
不拒絕合群,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圈子不同,不必相融,人到四十,不必刻意去融入那些所謂的高級圈子。在生活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是學習,可以是健身,也可以是養生,遵循内心的選擇,享受你的獨處。
楊绛先生說: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人到四十,看透了世态炎涼,不攀高,不傾軋,保持天真,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楊绛先生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到四十,道理早就明白,不必迎合他人,不必得到外界的認可,因為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獨處,不是一個人骨子裡的冷酷,而是一個人自由的孤獨,智慧之人必須面對孤獨,智者孤獨卻是必然。
願你四十而不惑。
我是一月愛八月,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如果文章有幫助到你,希望你也幫助我分享一下。一個人能走多遠,關鍵在于與誰同行,我用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希望得到你的“點贊”稱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