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手如何發好面

新手如何發好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11:38:29

新手如何發好面(是什麼樣的朋友)1

Q:稱呼對方為“足下”,禮貌嗎?

足下這個稱呼,不僅不是冒犯,反而是敬稱。在古代,足下一般用于下稱呼上,或者同輩之間的敬稱。

《太平廣記》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介子推逃祿隐迹,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春秋時期,晉國内亂結束後,晉文公行賞時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主動求賞,就帶着老母親躲到深山中。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而介子推抱着樹甯肯被燒死也不願出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把他抱着的樹砍下來做成一雙木屐,穿在腳上,每每想起從前流亡的日子,晉文公就會看着鞋感慨:“難過啊,子推。”

追根溯源,足下最早是對介子推的代稱,飽含着晉文公深深的思念之情,後面慢慢演變成一種敬稱。

Q: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荏苒是什麼?

還有不久就要跨年了,頓時感到時光荏苒。荏苒是什麼?為什麼它能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

荏,是一種名叫白蘇的草,《爾雅》稱它為桂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解釋道 “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所以《爾雅》叫它桂荏。苒,是草木茂盛的樣子。白蘇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生命隻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古人看到茂盛的白蘇,不由得就會想到它即将走向生命盡頭,于是心生感歎。

荏苒一詞,最早見于漢代丁廙的妻子寫的《寡婦賦》中,“時荏苒而不留,将遷靈以大行”,這樣一來,荏苒便與時間聯系在一起了。漸漸地,荏苒出現在了文人墨客的文學作品中,它也就變成了時間流逝的代名詞。

Q:勞燕分飛,是勤勞或疲勞的燕子滿天飛嗎?

說到“勞燕分飛”,大家可能會以為是“勤勞的燕子”或“疲勞的燕子”。但實際上,勞、燕是指兩種不同的鳥,分别是伯勞和燕子。

《左傳》裡有這麼一段:“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玄鳥就是燕子,因為它春分北來秋分南去,所以它掌管春分、秋分;而伯趙氏就是伯勞,因為它夏至鳴叫冬至停止,所以就以它來掌管夏至、冬至。伯勞和燕子同屬于鳥綱雀形目,都會随着季節的變換而離開故地進行遷徙。

《樂府詩集》裡有一首《東飛伯勞歌》,裡面有一句“東飛伯勞西飛燕”,便是“勞燕分飛”最直接的出處,字面意便是伯勞和燕子一個往東飛,一個往西飛,“分”是指“分開,分别”,這兩種鳥是分開飛走的,所以這個詞也比喻别離。

Q:《西遊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哪些“門道”?

《西遊記》第五十回寫道行者與那妖魔纏鬥一番後,金箍棒暫時被那妖魔帶回洞裡,孫大聖翻筋鬥逃了性命,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與魔的此消彼長放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框架裡,最容易聯想到陰與陽。

程颢曾說:“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陰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減。”其中的陰常被視為惡,其中的陽則被視為善。至于陰陽善惡的消長,在古人眼裡,則是萬物演進的自然之理,進一步說,這種自然之理,也就是《周易》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此不禁聯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陰陽相長的道理與《老子》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說法類似。

Q:朋友之間真的不能談錢嗎?

有一句話是“朋友間不談錢,談錢傷感情”,關于“朋”字,《說文解字》中并沒有“朋”字,倒是有一個象形字,是古文“鳳”字。鳳飛時,數以萬計的鳥成群地跟着飛,就把它假借為朋黨的朋字。

“朋”的甲骨文和金文寫法描繪的則是兩串貝殼。《詩經》“賜我百朋”的鄭玄箋裡:“古者貨貝,五者為朋”,後世認為這是個貨币單位。在出土的商朝銅方鼎的銘文中常出現的“朋二百”的記載也是證據。《說文解字》裡還有一個字形相近的“賏(yīng)”字,是繩子串貝的象形字。很多學者認為這個字起初指項鍊,後來用作貨币單位,由于古字形相近,漸漸“賏”就寫成“朋”字了。于是朋字是貨币單位的同時,也指朋友、朋黨等,至于讀音則與“鳳”一緻。

新手如何發好面(是什麼樣的朋友)2

Q:“面友”是什麼樣的朋友?

日常生活中,有相同或相近興趣愛好的人會互稱“某友”,比如車友、球友、飯友等等。古代有一個形容朋友的詞,叫“面友”。

面友,簡而言之,就是不交心的表面朋友。這裡的“面”,不是我們作為食物的面,而是指表面。西漢大學者揚雄有本著名的政論性著作叫《法言》,其中“學行卷”提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司馬光對這句話有個解釋:“言朋友當以誠心相與切磋琢磨,不可心知其非而不告,但外貌相媚悅,群居遊戲,相從飲食而已。”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心,不能明知道朋友有錯卻不告訴他,隻是表面上友善,一起玩耍吃飯。這樣的酒肉朋友算不上真正的朋友,隻是表面朋友而已。

Q:大理寺的“寺”和少林寺的“寺”是一回事嗎

一說到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少林寺、白馬寺、靈隐寺……但你們還記得大理寺嗎?還有鴻胪寺、太常寺等等,為什麼它們都叫寺,卻是朝廷官署呢?

《說文》提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就是官府、朝廷,即擁有執法權的地方。所以寺一開始其實就是朝廷官署。那後來寺院的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呢?

早在東漢,就有兩名勇士奉旨前往天竺求法,并且之後還有兩位天竺高僧用白馬馱着佛經和佛像來到了東漢。而當時負責處理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胪寺,便暫時成了西域高僧的招待所。但講經不是短時間内能完成的,朝廷就為高僧興建了僧院,叫白馬寺。白馬是為了紀念白馬馱經,寺則沿用了鴻胪寺的“寺”。由此“寺”就成為了寺院的一種泛稱。

Q:誇人為行走的某某的說法在古代就有了嗎?

誇獎一個人博學多才、知識豐富有很多成語,比如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唐代劉餗的筆記小說《隋唐嘉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有次要出行,有關部門請示說,咱要出去了,帶點書吧,以備不時之需。太宗回答說:“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這裡的秘書,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秘書,是指秘書監,也就是古代負責收藏和整理國家藏書的地方。

唐太宗這話的意思是:虞世南博聞強記,是行走的“國家藏書庫”,出門不用帶書,有事兒問他就行。

到了明清話本小說裡,《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裡“虞世南的行書櫥,也包藏不得許多。”就直呼虞世南為行走的書櫃了,也算是非常接地氣了。

Q:“八面受敵”說的到底是什麼?

“八面受敵”出自《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子華才力浩大,八面受敵,以八韻著稱,遊刃頗攻騷雅。”這句話是誇獎唐代才子吳融(字子華)很有才華,對于詩文創作得心應手。打個比方來說,即使八面都有敵人,仍然可以應對自如。因此八面受敵也指功力深厚,可以應對各種情況。

蘇東坡曾提出八面受敵讀書法。他認為書籍浩如煙海,但人生有涯,求學要博覽群書,更要反複咀嚼。一本經典要多次閱讀,每次讀書都要帶着不同的立意去讀書。以讀《漢書》為例,蘇東坡每次讀都以不同的專題分類,比如治國理政、人物事迹等。研讀經典,隻有從不同的角度認真精讀,才能真正掌握,才能面對八面之敵而應對自如。

Q:“法”裡竟然藏着一隻神獸?

法在古代又寫作“灋”,《說文解字》中對灋字的解釋是刑法;從字形上看,左邊的三點水是說它平之如水,強調法律要公平、公正;右邊上半部分是廌,下半部分是去,即除去法律中的不公正。

廌就是法字裡面藏着的神獸——獬豸,中國古代十大神獸之一,長得像牛卻隻有一隻角。其“特異功能”即明辨是非,誰要是壞人,它就會用角頂他,傳說古代官員常用其判案。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裡記載了“中國司法鼻祖”臯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

從灋字我們能看出古人造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想象力。因書寫簡化的需要,“廌”字省去,隻留下了三點水和去,但其象征意義并未因此消失。至今,國内不少法院門口仍都有它的雕塑。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