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難擡包,谷籽難得飽;土豆換糧食,充個七分飽。”曾幾何時,臨滄市鎮康縣木場鄉就是這樣一個冷涼寡薄山鄉。然而,短短幾年後,是什麼讓這個寡薄深山被黨中央、國務院提名?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它背後這樣一個不起眼的集體站上了領獎台?
木場鄉黨委政府駐地全景圖。(2019年5月8日攝)
陽春三月,探訪鄉村旅遊人氣越來越旺的臨滄市鎮康縣木場鄉,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把我們引進山清水秀的大山深處,沿途聽聞這幾天鄉黨委正在河邊村興建鄉村旅遊景點的消息,一路尋去。
“我們書記在那邊,羊圈咖啡吧。”順着木場鄉宣傳委員向泳銘手指的方向,我們找到了正俯下身子量吧台的木場鄉黨委書記羅瑞。“這個羊圈咖啡吧是我們的首次探索,我們根據這裡的地理環境優勢和村容村貌建設基礎,将體驗農家菜、羊圈咖啡吧、民宿等相加到相融的進行亮化美化,這兩天就可以陸續開放了,現在住宿房間已經預約滿了。”
木場鄉大樹丫口自然村的民居房。(2019年8月12日攝)
如果說先前被譽為全省旅遊名村的木場村桃花島的美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麼眼前的河邊村溪水潺潺、竹翠柳綠、屋舍俨然,在一灣灣碧池的鑲嵌點綴下,則宛如一幅清新脫俗的山水潑墨。
談起脫貧攻堅之初,木場鄉黨委委員、專職維穩副書記羅堅挺也有這樣的感觸:“木場鄉屬于鎮康縣最邊遠、交通最不便、産業最薄弱、氣溫差異最大、山區有效耕地面積最少的鄉鎮,這裡的群衆觀念陳舊、内生動力不足,多種緻貧原因疊加,長期飽受貧窮的困擾。”
木場鄉河邊村全景。(2021年3月7日攝)
為了徹底地拔窮根,鄉黨委班子始終堅持把基礎設施作為脫貧攻堅的先決條件來抓,軍人出身的鄉黨委書記羅瑞更是首當其沖,帶頭認領任務,帶領班子積極向上争取項目支撐,進村入戶做通群衆工作,并親力親為做好協調服務,逐一攻克了群衆出行難、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問題,實現了每戶農戶都有安全住房,全鄉建制村公路通暢率100%,自來水普及率100%,廣播電視網絡覆蓋率100%。
針對産業底子薄、增收後勁不足的問題,11名班子成員通過多方調研論證,研究決定,以重點扶持農村緻富帶頭人的形式,通過大戶帶散戶,探索發展重樓、草果、野生茶葉等一批新興産業。先後建成了4萬畝的重樓種植基地、草果種植基地和野生茶葉基地,實現了農民人均擁有經濟林果面積達11畝以上,并建成了5000畝高優馬鈴薯示範樣闆基地,2000畝蔬菜基地。
“小師傅”培養成“大師傅”,村民當起了工程老闆,家鄉情牽動了責任心。在全鄉上下攻克住房安全有保障難題中,鄉黨委着重培養一批能挑大梁的本土人才。于是,像木匠世家李發榮這樣的民間手藝人,在經曆一系列鄉土人才培訓後,名正言順地成了包工頭。
木場鄉厥壩自然村村民在晾曬野茶毛尖。(2021年3月7日攝)
2019年,随着鎮康縣脫貧攻堅高質量出列,木場鄉1568戶6257人全部實現脫貧出列。2020年末,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180元,較2014年末翻了一番。
羅瑞書記介紹道,“十四五”期間,為了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深度融合的目标,鄉黨委将在原有“一軸兩翼”的思路構架上再作延伸,着力打造“墨塵漁家”“與原始森林最親密的村莊”“木瓜産業谷”等集“吃、住、行、遊、購、網、廁”為一體“花開鄉間”的全域運動生态休閑之旅,真正實現“以點帶面,以線串點,線暢株連”的木場鄉村振興新格局。
遊客在木場鄉厥壩自然村桃花島景點拍照留念。(2021年3月8日攝)
誠然如是,這裡有這樣一群有志氣的人,他們攜手克堅,一茬接力一茬,創造了“1 1>2”,變“11 11”為成千上萬的鄉村奇迹,以“敢叫日月換新顔”的作為和擔當,将一片冷涼寡薄,深耕為遠近聞名的美麗熱土,成就了如今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董文靜、王玲、劉家坤、穆文祥、黃華文)
來源: 鎮康縣融媒體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