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5 05:12:43

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虛空濟】APP,目前《論語》更新中~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原文)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1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

“昭穆”左昭右穆,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祭祀活動宗廟之禮的時候得按昭穆的順序排列,比如長幼尊卑,每個人所站的位置是不同的。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

“爵”就是爵位、官位的意思,在宗廟之禮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人,官位是大的,但是這裡重點是他把“序爵”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序昭穆”。

就是你的官位再大也不可能越過長輩,所以首先是按長幼尊卑來排的。那麼是按照官位的大小來排序的“所以辨貴賤也”,就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做官的了。

“序事,所以辨賢也;”

“序事”這裡的事指的是承擔什麼樣的職位,承擔什麼樣的職務,整個在宗廟之禮的過程當中,什麼樣的人擔任什麼樣的職責,“所以辨賢也”,這個時候你就看出什麼樣的人是有賢能的人,什麼樣的人是負責組織的,什麼樣的人分配多少事情,所以你就能看出誰是賢能之人。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

“旅”是衆人,衆多的意思,“酬”是敬酒的意思。宗廟的禮儀結束之後,是不是大家要一起吃飯,一起敬酒,這個時候開始下為上了,什麼意思呢?衆人在一起敬酒的時候,是不是通常都是長輩敬酒,輩份低的給尊貴的人敬酒。但是,以前敬酒和現在的習俗不一樣,以前晚輩給長輩敬酒,也是晚輩先幹,先喝。

現在也是,我們現在都講先幹為敬,但古時候不是這樣的,古時候也是晚輩先喝,但是長輩看着晚輩先喝,是表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敬重,所以叫旅酬下為上,這個時候處在下位的晚輩是為上的。

“逮賤也”就是恩及下位的,就是表示敬重和喜歡晚輩,所以你看着他讓對方先喝和現在的先幹為敬是反過來的。

所以“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恩澤,尊貴之人對身處低下位置之人的眷顧,所以叫“逮賤也”。

“燕毛,所以序齒也。”

“燕毛”是指的頭發的顔色,比如說我們年輕的時候,是不是都是黑色的頭發,再随着年齡的增長,可能黑白相間,再随着年齡的增長就是滿頭白發,所以燕毛是告訴我們頭發的顔色不同。

“所以序齒也”齒是年齡的意思,看到頭發顔色的不同就看出了年齡的不同。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尊老, 整個這一段看似是在講宗廟之禮,但是這背後是有含義的。

比如說從開始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從剛開始宗廟之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整個家族的位置尊卑,誰是做什麼樣的官的,有什麼樣的官爵,因為祭祖的時候如果有哪家的子孫是做了大官的,祭祖的時候是要禀告先祖的,要禀告去世的先人所知曉的。

“序事,所以辨賢也”,這個時候什麼樣的人去承擔了什麼樣的位置,就看出了這個人是不是有才能的。比如我們現在組織一個活動,或者家裡組織成一個什麼樣的婚禮,是不是通常負責組織那個人都是大家所推選出來的,這樣的人通常都是這方面的有賢能之才。

“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所以這個時候體現的是敬下,讓處在下位的人,處在晚輩的人,可以接觸到處在上位的人,可以接觸到做官的人。

“燕毛,所以序齒也”,根據頭發的顔色,可以看到人的年齡,這個時候我們要懂得尊老的。所以從這樣一個場景當中,我們能看到背後的道理,因為我們現在很少有人接觸過這些宗廟的禮儀,所以不太好理解。

舉個生活當中的例子,方便大家去理解,我們把宗廟之禮暫且稱為年會這樣一個場面,因為它相對來講比較接近。整個公司在辦年會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所以序昭穆也”,會按照尊卑的位置排序吧,誰坐第一排,誰坐第二排,吃飯的時候誰坐在哪張桌子上,比如說有沒有外來的領導,通常我們的老闆都會請幾位同行業的,或者其他行業德高望重的,或者做得比較好的朋友來參加我們的年會,這個時候他是有位置排序的。

接下來“序爵,所以辨貴賤也”,每個人職位的大小是不是安排的地方也不一樣,可能職位高的安排和董事長坐在一起,所以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了,位置的尊卑貴賤,誰是做什麼職務的一目了然。

“序事,所以辨賢也”,誰來做主持,誰來做統籌這件事情,是不是這方面的才能就看得出來了。“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我們還回到這個場面上,一開始一個年會一般敬酒的時候,是不是通常先敬來賓,接下來開始老闆要舉杯先敬酒了,先敬大家以表示大家的尊重和器重,道一聲我們所有的人辛苦了,你看這個時候開始,是不是衆人敬酒的時候以下為上了,反過來了上為下,就是在重視和敬重處下位的人。

“燕毛,所以序齒也”一般董事長以上為下,我們以下為上。那麼再接下來是不是開始單獨大家要互相敬酒了,一般部門領導先去敬董事長,然後員工再去敬部門的領導。然後反過來,董事長再去敬各部門的經理,再回來去敬員工,然後員工之間再開始相互敬酒,喝到一定的程度是不是就開始尊老了,說即使有的人沒有多大的德行,或者沒有多大的作為,但是他的年齡比較長,哪怕是我們看守大門的大爺,是不是這個時候也會有人給他敬酒,所以最後體現的就是尊老。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2

整個年會這樣一個活動,看似隻是個禮儀,隻是個形式,但是仁德已經在其中了。很多人是特立獨行的,不來參加年會的,這樣的人都是不以大局為重的,不以和為貴的,他跟這個公司一定是沒有感情的。你看看整個在年會的現場通常比較活躍的那些人,是不是都是有擔當的,都是怎麼樣讓大家變得更和氣,整個氛圍變得更好,所有的人能開始變得更團結,所以這樣的人仁德已經體現在其中了。

我們再講回來,宗廟之禮更是如此,看似隻是一個宗廟之禮,看似隻是一個形式,但是這裡面體現的就是人的仁德,人的敬畏之心,是不是敬先祖的,是不是敬重在場的每一個人的,是不是不忘祖先的功績的。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

“踐其位”首先升起祖先的排位,每個人站到每個人該站的位置,各歸其位。“行其禮”開始各行其禮,因為每個人所行的禮是不同的。“奏其樂”,每個人所行的禮,奏的樂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以前的周禮規矩非常繁多。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

整個宗廟之禮體現出來的氛圍就是這八個字,“敬其所尊,愛其所親”。比如說參加宗廟之禮的這些人,他内心所敬重的先祖也是不一樣的,在場的這些人,每個人所敬重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所愛的人,所親的人,都是不一樣的,隻不過這八個字是來體現了整個宗廟之禮的氛圍,他是敬重的、他是仁愛的、他是親愛的這樣一種氛圍。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整個這兩句話來總結,這一段宗廟之禮。“孝之至”可謂最高的孝順了,到了極緻什麼樣的孝順可以被稱為最高的孝順了呢?“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說祭祀,雖然已經先逝,可是我們就像他還活着一樣。

所以看似是講的宗廟之禮,其實是講的我們内在的孝道是不是還在,整個這一段告訴我們武王、周公“達孝矣乎”,說他們的孝是通達的,先祖創下的這些偉大的基業我們來繼承,我們去把他發揚光大,我們對待先祖好像他們還在世一樣,依然如此地去尊敬,可謂孝之至矣。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郊社之禮”,“郊社”是兩個詞,冬至在南郊祭天稱為郊。夏至在北郊祭地稱為社,所以郊社是祭祀天地的禮儀。在我們的首都北京現在還有天壇和地壇,這兩個地方,是在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明清兩朝的天子,都在天壇和地壇,祭祀天地的。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

宗廟之禮是祭祀我們的先祖的。

“明乎之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整個這一段是精髓,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講“宗廟之禮”的要義就在此。“明乎郊社之禮”如果你真的明白,明達,祭祀天地之禮,“禘嘗之義”“禘”是指的夏季,“嘗”是指的秋季。“禘嘗之義”,“禘嘗”是指的天子和諸侯,祭祀祖先的禮儀叫做禘嘗之義。

整個這段話告訴我們如果是明達,是通達的,對于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先的禮儀,如果我們明白其中的要義,治國如示諸掌乎,這個時候如果治國就好像看自己的手掌,如此的簡單清晰。這裡為什麼要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明白郊社之禮,祭祀天地之禮,真正明白祭祖的含義和要義,治國就像看着自己的手掌這樣的簡單。

整個這一段,看似是講的宗廟之禮,實則是講的道察乎天地,這裡是講的因果循環的規律和定律。

我們回顧這一段,告訴我們如果說沒有憂愁,恐怕隻有文王了,因為文王從祖父開始,一直到他的兒子周武王,周公,再到他的孫子周成王,都是實行的仁政,所以大德必受命于天。

為什麼後面還會有“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我們到現在還在學習這些聖賢的品行,還在學習他們流傳下來的文化和作風,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行為,是合乎天道的。

儒家精神中的四大内容(虛空先生解說國學經典)3

所以開篇就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讓我們合乎自己,最至純、至真、至善的天性,我們率着天性而為就是合道的,合道的人才能長久,才能讓後世去敬仰我們,去贊歎我們。

所以整個這段的宗廟之禮,都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規律。都是因為他們有這麼大的德行,所以他們是受命于天的,他才能去長壽,才能去得他的美名,才能去得他的位置。

如果我們懂得了這裡面的道理,這就是治國的道理,看似講的是祭祀,可是裡面講的是我們的誠意,講的是我們的德行,看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合道,是不是能回歸到自己的天性,這是整個這段話的要義。

我們再來延伸一下,我們去拜聖賢,比如說我們去孔廟去孔府,去孟子廟,去顔廟,我們去拜舜帝舜祠,我們到底在拜什麼呢?看似我們到那裡去求一求,說保佑我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保佑我們風調雨順,家族安康,這是表面的形式。

我們去拜的不是要感受聖賢的文化嗎?不是要體悟他的一生所作所為嗎?不是要體會他的心懷天下嗎?為什麼這些聖賢會被我們供奉至今?是因為他有大的德行,是因為他的做事是符合道的,是回歸他自己的天性的,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

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何須外求呢?我們自己人人都有那個天性,我們率那個天性而為,都可以去合道的,那我們的德行也自然會得到彰顯。

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比如說我們到現在這個社會,再來學習儒家文化,我們會認為什麼呢?說儒家文化太注重禮節了,為什麼呢?孔子的那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什麼孔子要重新推行周禮呢?是因為人們内在開始沒有仁德了,沒有仁德用禮是來約束人們。

比如說這些宗廟之禮也好,這些祭祀之禮也好,人們在去參加這些祭祀和宗廟之禮的時候,是不是起碼你的行為上是合禮的,他是想通過人們的行為去建立内在的仁德。其實我們到現在也是一樣的,我們現在修行是不是要用戒,是不是要用禮?為什麼要用戒和禮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還沒有那麼光明,是因為我們的行為,還不足夠的良善,所以用戒和禮是來約束行為不是最後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行為的約束,可以讓我們内心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少,這才是大家守戒的意義。

比如一開始我就是想吃肉,我就是想喝酒,可是你守了戒以後,我不能吃我不能喝,是不是時間長了你就養成一個新的習慣,那個時候讓你吃你也不吃了,這個時候就叫不戒而戒。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一樣,隻不過人們隻講禮,不講背後的仁德,不知道通過禮到底要來修正什麼。所以講《中庸》為什麼想講裡面的東西,要不然大家講宗廟之禮,講祭祀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是想告訴大家,看似是祭祀,他告訴的是我們道的循環規律,他告訴的是我們通過祭祀,要懂得敬重祖先,敬重先賢,敬畏天地,這都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這一段大家不太好理解,不太好理解沒有關系,因為關于禮儀的事情,祭祀的事情離我們比較遙遠,所以我們不用去理解它字面是意思,我們懂得它後面的規律在講什麼就好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