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13:17:07

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存在1000多個姓氏

姓氏中除張、王、李、趙等常見姓氏外

還有部分極為少數的姓氏,今天就這些少數姓氏起源做一個簡介

  1. 冷姓

源于上古

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

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

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昆侖山北,

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

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将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

然後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昆侖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

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

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

泠倫将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

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倫又制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

這些完成以後,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

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

樂舞的名字叫《鹹池》,并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

泠又寫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

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

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2.滿姓

滿姓起源說法較多,現列舉幾個較為廣泛的

起源一:出自妫姓。為先帝舜的後代,以祖字為氏

西 周初,周文王打敗商國以後,将舜的後裔胡公滿封在陳這個地方

,建立了陳國。春秋時期陳國被楚國打敗,陳國滅亡。

陳國的子孫于是将開國元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姓作滿,

同時也有的以國名為姓,姓作陳的

起源二:出自回族中有滿姓。滿姓取自經名“滿蘇爾”(又譯為“曼蘇爾”)的首音。

“滿蘇爾”(意為“勝利者”)是伊斯蘭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裡發,

他原名為艾布·賈法爾,曾選巴格達為新城——“和平城”,

确立了行政、财政、郵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實際開創人

故後繼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

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魯溫(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滿速(蘇)兒。

《補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記載。另,“滿拉”(滿刺)原本是一種宗教稱号和職務,

但也有人用它作為名子或複姓使用,如明代的滿刺、滿拉·馬黑麻等。

這是否滿姓的來源,還有待于考證。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


3.隋姓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不常見的姓氏起源)1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傳說上古女娲時期有樂師随,子孫以其名為姓。

源流二

出自姜姓,周朝時有姜姓貴族封于随,建立随國(都城在今湖北随州)。

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随氏。

下傳至隋代,改隋為随。自此随、隋分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及《隋書》等所載,

晉上卿士會(人名,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

謂之随會,子孫以其封地為氏,稱随氏。後改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雲南騰沖)

土司乞姓,王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後改剁為隋姓;

今滿、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4.

第一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開國君主成湯的之支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據明朝時期學者王圻所著《續文獻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記載:“湯之支裔有初氏。”商王朝時期,

開國君主成湯王的支庶後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湯是黃帝的第十八代子孫

,因此又有學者認為該支初氏應當列入姬姓系列。

該支初氏淵源若實,當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但目前還未見到有關該支初氏後人的文獻資料,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二個淵源

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國國君熊氏世家貴族熊叔堪,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楚國國君為芈姓,以熊為氏。據史籍《世本八種》記載,“熊乃初氏”。

南北朝時期何承天的《姓苑》記載:初氏,望出南郡。初氏早已有之,初氏碑文也提到“上先荊出楚”。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陽。

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亂,帝喾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産焉。

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連,芈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

據初慧安于五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立茔于煙台芝罘《西陀碑文》

和戰國時期的史籍《史記》、先秦時期趙國史籍《世本》等文獻的考證

其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國第七代國君熊嚴的兒子“熊叔堪”。

在山東煙台芝罘區的西陀矶島上,《西陀碑文》中記載有“羽音世考·

初氏傳宗·上先荊楚·襲受國封·四至八世·老祖初公·清淨為質·富貴若空·

奇獲保壽·安隐南衡·由周時楚武王之位始·曆秦漢代三十之系承”的記錄。

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第十》中記載,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國國君熊霜卒

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争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蠻,熊季徇立,是為熊徇。

這與碑文中“八代隐居南衡”的記載一緻。在後唐初慧安立碑時,不能直接寫“老祖争君位而逃亡”,

隻能隐諱寫“清淨為質,富貴若空,奇獲保壽,安隐南衡”,

因此,初慧安一脈的初氏始祖是熊叔堪,也是初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一支。

初氏與荊氏、楚氏、熊氏、芈氏、莊氏、屈氏、項氏等姓氏同宗同源。

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出鮮卑族薛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二十五史·北史》等記載,初古拔,被北魏太武帝世祖賜名薛洪祚

以軍功賜為永康侯,賜田在陝西韓城。叱幹·初古拔

公元426~484年,一名叱幹·車辂拔,是叱幹·謹之長子,漢名薛洪祚;

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大臣。叱幹·初古拔的性格沉毅有器識。

年始弱冠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

北魏太平真君中期(公元446年),蓋吳擾動關右,薛永宗屯據河側

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焘親子發兵讨伐,乃诏令叱幹·初古拔糾合宗鄉,

壁于河際,斷蓋吳、薛永宗二寇往來之路。事平,除中散,賜爵永康侯。

拓跋·焘開始舉行南征時,以叱幹·初古拔為都将,從駕臨江而還。

後與陸真一起鎮壓了氐族仇辱檀、強免生等人的起義。

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叱幹·初古拔除散騎常侍,尚西河長公主,拜附馬都尉

其年,叱幹·初古拔族叔劉彧徐州刺史安都據城歸順,敕拔詣彭城勞迎。

除冠軍将軍、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叱幹·初古拔除鎮西大将軍、開府,進爵平陽公。

北魏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叱幹·初古拔與南衮州刺史遊明根、南陽平太守許含等以治民著稱,

徵詣京師。北魏顯祖親自勞勉,複令還州。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

叱幹·初古拔改爵為河東公。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農曆3月,诏叱幹·初古拔入朝,因暴病逝世

終年五十八歲,贈左光祿大夫,賜谥号為“康”。

在叱幹·初古拔的後裔子孫中,有取祖先原鮮卑族名“初古拔”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

稱初氏,以永懷先輩,世代相傳至今。


4譚姓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不常見的姓氏起源)2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

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

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南,一支遷途隊改姓譚。

來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

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

将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于譚(今山東省章丘市),

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此來源基本屬實,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為虛假)

來源四

源于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

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

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

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

”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

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

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

是流傳于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5.祝姓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不常見的姓氏起源)3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給一支黃帝族後裔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

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黃帝族後裔于祝地(今山東禹城,一說為山東長清祝阿故城),

後建有祝國(今山東濟南),為子爵小國,亦稱鑄國、祝柯國、祝阿國、東阿國。

在史籍《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古祝國,黃帝之後。按古東阿,齊為柯,漢為祝阿縣,屬平原郡。

平原郡故城,在今豐齊縣東北二裡,宋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齊州。

唐天寶元年,改為禹城縣,以縣西南三十裡有廢禹息故城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裡。”

祝國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為齊國所吞滅,其地成為齊國之邑。

祝國子孫們遂以國名為氏,稱祝柯氏,後分衍為單姓祝氏、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确祝氏讀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黃帝之裔颛顼之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

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左傳》中疏雲:“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

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為火正,專門管理火。颛顼死後,侄子高辛(玄嚣的孫子)繼位,即帝喾(帝俊),

帝喾任命重黎為“祝融”之官稱。後來共工氏作亂,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鎮壓,

重黎多次鎮壓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論罪處斬,

然後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繼續為祝融之官。

按史書如《史記》中的記載:“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喾高辛居火正,

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後共工氏作亂,帝喾遣重黎誅之而不盡。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重黎被誅殺之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而在吳回的後裔子孫中,

亦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稱祝融氏,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

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祝氏正宗。

該支祝氏正确讀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動的祭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譜》、《路史》等的記載,古代有官職掌管部落、氏族、國家的祭祀活動,

通鬼神、問吉兇,官名即稱為“巫祝”。

在古代的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類巫師皆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待遇極高,

上古時期稱為巫史、祝史、祝司、祝師、巫師等等。

在典籍《國語》中記載:“楚令尹建嘗問範武子之德于文子,

文子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陳信不媿,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

”在史籍《左傳》中也記載:“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屬于這一類職官。

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師、巫師這類行業中,教派諸多,互有交融,

大多以世襲方式繼承其職務,因此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

稱祝史氏、祝司氏、祝師氏、巫史氏等等,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祝氏正确讀音作zhōu(ㄓㄡ)。


6.毛姓

探尋你的姓氏起源(不常見的姓氏起源)4

1、 源于姬姓,屬于以國名為氏。

毛氏,本姓姬,是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

毛叔鄭(毛伯鄭)始建有毛國,後遷于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

再後舉國避難于河南荥陽地區。在毛伯鄭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國之名為姓者,史稱毛氏正宗。

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鄭為得姓始祖。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屬于以封邑為氏。

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陽),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職,

負責土木工程建築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後世子孫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3、源于改姓而來:

1)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元朝右丞相伯蔔花的孫子福壽,歸附明朝,因率明軍讨還湖廣、巴蜀等處有功,

官至副總兵,明成祖朱棣賜予毛氏,其後裔子孫多稱毛氏。

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長毛裡孩,在明朝時遣使進貢

明憲宗朱見深賜漢姓毛氏,其後裔子孫多稱毛氏。

2)源于氐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氐族在殷周到南北朝時期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

在兩晉時期曾建立有前秦、後涼、成漢等國。

3)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毛忠,初名哈喇,明軍将領。

因守邊有功,明英宗朱祁鎮為表彰他,特賜予毛氏,為回族毛氏之祖。

毛氏回族現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肅一帶。

4)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傣族、彜族、高山族、布依族、滿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

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者後裔。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毛叔鄭。 他不僅是毛國的首領,還在周王朝中擔任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孫世襲繼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