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給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樂趣?新華社上海4月2日電(記者董雪)如果你的朋友每逢周末就背上望遠鏡、相機和幹糧早出晚歸,經常一天要走上兩萬步,能随時随地發現各種鳥的身影,甚至“聽聲識鳥”……那麼他很可能是進了“觀鳥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觀鳥給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樂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華社上海4月2日電(記者董雪)如果你的朋友每逢周末就背上望遠鏡、相機和幹糧早出晚歸,經常一天要走上兩萬步,能随時随地發現各種鳥的身影,甚至“聽聲識鳥”……那麼他很可能是進了“觀鳥圈”。
記者采訪了解到,觀鳥這項原本小衆的運動,正在一些地方興起,小區、城市公園和郊野濕地都是觀鳥人的勝地。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記者采訪到這些“觀鳥人”,請他們談談這項運動興起背後人與自然、城市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
2021年4月,人們在城市裡觀鳥。鄭運祥 攝
緣于喜歡
“他從小就喜歡鳥。”談起兒子汪天恩的愛好,唐女士流露出一絲糾結:“看他為觀鳥吃很多苦我很心疼,常常天不亮就要出發,有時要在野外過夜,吃不好睡不好。但是看到他很開心,我也替他感到開心。”
汪天恩是上海一名初中一年級學生,在2021年的上海市民觀鳥比賽中斬獲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觀鳥怎麼比賽?在劃定區域内,哪支隊伍在比賽時間裡觀測到的鳥種類最多就獲勝,比拼的是發現鳥的眼力、尋找鳥的腳力和辨别鳥的腦力。當時,汪天恩和3名小朋友組成的團隊一上午在上海世紀公園裡觀察到了40多種鳥。
堅持源于發自内心的喜愛。“我從小就喜歡親近大自然,尤其喜歡鳥,享受觀鳥時既投入又放松的感覺。”汪天恩說。截至目前,他有4年的觀鳥經驗,足迹遍布上海多個熱門觀鳥點,還曾和觀鳥的夥伴們專程去雲南、青海、江蘇、浙江遊曆觀鳥。
記者在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網站上看到,一條條來自全國各地的觀測記錄記下觀鳥達人的熱情,他們當中有人年度觀測到的鳥種類數多達400餘種。
“觀鳥原本是一項很小衆的活動,現在這個群體逐漸壯大,有小孩子,也有退休老人。”上海市林業總站野保專業技術人員鄭運祥說,“上海作為較早開展觀鳥活動的城市,市民觀鳥比賽連續舉辦了16屆,近年來參賽的小朋友越來越多。”
2021年7月,汪天恩在青海觀鳥。(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它們是城市裡會飛的精靈
人們有對鳥類觀察的興趣,但要說鳥與人的關系,遠不止是觀與被觀。
在城市裡,它們有的是常住民,有的是遷徙時途經的“遊客”。它們的生存狀态與人的活動和城市的環境密切相關。
“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鄭運祥說,鳥類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物種。如今觀鳥的興起,與城市環境改善有直接相關。
數據顯示,我國有野外記錄的鳥類種數持續增加,如今刷新到了1500餘種,在上海,這一數字達到了500多種。越來越多的公園綠地讓城市本身就如同一個生态寶地,為鳥兒在鋼筋混凝土之中開辟生态空間。
鳥,是人與大自然接觸的媒介。觀鳥,則拿到了一張通往大自然的門票,享受來自大自然的愉悅,體會人與鳥的相互依存。
觀鳥人通常會取一個特别的名字,汪天恩叫自己“黑頸鶴”,那是一種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傲然獨立的鳥。記者采訪的另一位觀鳥人叫“小戴菊”,她真名周欣怡,今年10歲,有和“小戴菊”一樣生動可愛的氣質。
“學校裡的珠頸斑鸠做窩孵出了雛鳥!珠頸斑鸠雖然很常見,但都是野生的。常見的好處是易于觀察,而且親切熟悉,就像我們的好朋友。”周欣怡創辦了一個分享觀鳥心得的微信公衆号,一篇篇觀鳥小記語言童真,滿是生活的志趣。
“我一直挺喜歡大自然的,但是總覺得動物園裡的動物們少了點靈氣,直到我看到鳥,它們是城市裡自由自在飛翔的野生精靈。”周欣怡說。
這是周欣怡繪制的師生觀鳥圖。
觀鳥、愛鳥更護鳥
“觀鳥是因為愛鳥,更不應該驚擾鳥。”鄭運祥說,通過自然觀察,真正的觀鳥人會有更強的環保意識,大家擔心打擾到鳥,可以在各種野外環境裡一動不動,為了保護鳥,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鳥類救護中去。
不過,觀鳥熱興起,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也令他憂心。“一類是擺拍,比如有人會把面包蟲紮到大頭針上吸引鳥類來拍照,這樣的方式是會傷害到鳥的。還有一類是喂食,喂食會影響鳥兒的習性,導緻他們錯過遷徙,或喪失捕食其他生物的能力。”鄭運祥說。
另外,還有一些行為對鳥類的影響比較大,比如破壞鳥窩、獵捕野生鳥類作為食物或用于觀賞等。
唐女士等愛鳥人士建議,給鳥類留下自然的栖息地,不要過多地打擾,才能長久地看到它們,“适合鳥兒的才是最好的,它們需要的栖息環境是自然的、生态的、多樣的,而不是景觀化的、人工化的、千篇一律的。”
“我以後想從事鳥類救護的工作,很多愛鳥人士會去拆除捕鳥網,救治在遷徙過程中生病或受傷的鳥類,我也希望為保護鳥類出一份力。”周欣怡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