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公衛在哪裡

上海公衛在哪裡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9 22:34:43

上海公衛在哪裡?“小紅樓”,見證上海公衛往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海公衛在哪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上海公衛在哪裡(上海小紅樓見證上海公衛往事)1

上海公衛在哪裡

“小紅樓”,見證上海公衛往事

■ 潘逸華

隐藏在黃浦區160街坊裡的一幢小紅樓,因施行平移工程而成為新聞關注點。

“2020年12月18日上午,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B樓平移儀式在項目現場舉行。随着推杆開啟,B樓緩緩移動,開始了第一階段平移之旅。”新聞報道如是說。黃浦區160街坊即“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漢口路”圍合,内有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行政大樓(A樓)和原工部局衛生處小樓(B樓)兩幢老建築。“B樓”靠漢口路一側,門牌為河南中路280号,4層砌體結構,建築面積約2100平方米,體量不大,外牆清水紅磚,俗稱“小紅樓”——這是一幢見證上海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建立的曆史建築,在上海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史上有着重要意義。

“公共衛生”理念傳入上海

在中國,“衛生”一詞自古便有,但主要指的是“養生”,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健康、清潔、防治疾病等含義相差甚遠。1843年前的上海縣城内建有“縣醫學”,由一名中醫兼任“醫學訓科”,算不上專門的公共衛生管理機構。

1843年後,不少外僑醫師來滬辦醫。上海主城區的公共衛生管理在1854年工部局成立之後逐漸起步。

起初,工部局警務委員會負責街道環境整潔,不僅要管社會治安,還要兼管道路清潔,拓展到路燈管理、碼頭和民宅的垃圾清運等。1861年9月,工部局設立了第一個專職衛生管理崗位,英軍退伍炮兵軍士詹姆斯·卡萊爾擔任公共租界衛生稽查員,對把垃圾傾倒在宅前街道的居民進行處罰。1868年工部局任命了第一位肉類稽查員,對市場進行食品衛生檢查,後擴展到公共菜場、牛奶棚、食品飲料的衛生管理。1870年,工部局将公共衛生方面的年度經費預算提高到1.5萬銀兩,并任命開業醫生、醫學博士愛德華·亨德森兼職“工部局外科醫生及醫官”,年薪500元。亨德森兼職衛生官達27年之久(其間于1896年由泰勒·格蘭特醫生接任一年)。1898年初,正式設立專職部門“衛生處”,标志着上海獨立的衛生行政管理機構自此開端。這一切,都被衛生處小紅樓所見證。

1898年3月,來自英國的公共衛生專家阿瑟·斯坦利醫師到任衛生處首任處長。1918年初夏,西班牙大流感傳染到上海,并于同年10月和次年3月再度侵襲。斯坦利認為,佩戴口罩是最為簡單有效的預防感染的辦法。他督促市民外出務必戴上口罩,并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他還向市民們推薦了兩種口罩:一種是較為輕便的“舊金山口罩”,四層紗布,用帶子系于耳朵上;另一種是在“東北鼠疫”中立下大功的中國醫生伍連德發明的“伍氏口罩”。

斯坦利在任處長的23年間,分别于1900年和1904年主持開設了華人隔離醫院和外僑隔離醫院,對猩紅熱、白喉、鼠疫、霍亂等急性傳染病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同時還參與建立了痨病施診所、痨病療養院,治療肺結核病人。1905年設置衛生稽查員11名,檢查屠宰場、菜場、公墓及租界環境衛生狀況。1912年至1921年,上海的公共租界由于采取及時的防禦措施,堅持長期檢查,幾乎未再發現有傳染病的老鼠,消滅了淋巴腺鼠疫。

小紅樓是怎麼建造的

關于小紅樓,目前多籠統說是“建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究竟由何人在何時設計?筆者借助一些史料及志書,進行了一次推理之旅。

首先,從老上海地圖上尋找小紅樓。小紅樓俯視平面呈“凹”字形。在1866年《上海英租界圖》上,該街坊内建築多且密,但同一位置呈現的,并非“凹”字形建築。此後出版的地圖,該街坊隻标明“工部局”“巡捕房”字樣,未畫出建築平面輪廓。包括1898年《新繪上海城廂租界全圖》,标注為“英巡捕房”和“申報館”,并無“衛生處”。直到1910年《上海市街圖》,才在同一位置出現“凹”字形建築平面圖。據此,首先将衛生處小紅樓的建造時間,框定在1898年之後至1910年内。

其次,從小紅樓的建築風格上推斷。小紅樓清水紅磚牆、紅瓦頂,連續券窗,二三四層朝南主立面有外廊,具有顯著的英國安妮女王時期複興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的建築,在外灘地區留存較多,特舉5例:圓明園路97号安培洋行、滇池路100号仁記洋行和110号業廣地産、漢口路50号大清銀行、四川中路126弄滬甯鐵路局。仔細研究上述5例建築,發現兩個共同點:一是均建成于1908年,二是均由通和洋行設計。

英商通和洋行,由建築師布蘭納·阿特金森獨資創辦。1898年,也就是工部局衛生處成立的那一年,工部局工務處建築師達拉斯被阿特金森拉入夥。陳從周、章明主編的《上海近代建築史稿》介紹,通和洋行是“當時上海影響最大的建築設計機構,幾乎包攬了早期英法租界當局和清政府的大部分公共建築的設計……設計工程,基本上沿襲西方古典建築的細部,用了煩瑣的裝飾,逾到後期逾趨向于豪華”。工部局衛生處辦公樓的設計及建造,不能排除達拉斯的人脈因素和通和洋行的影子。

再次,從小紅樓使用的清水紅磚推斷。據《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志》載:“1843年後,上海黃浦江濱和附近地區開始建造大廈,修築馬路,中國傳統的青色土磚小瓦已不适應這些近代建築的需要,各磚瓦企業相繼仿制西式機制的紅磚和連環式平瓦。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上海先後開設浦東機制磚瓦廠和瑞和磚瓦廠,建下抽式方形和圓形窯,用機器制造紅磚、紅瓦和耐火磚等産品,供現代建築之需。”《上海近代建築史稿》中直截了當指出:“1900年以後出現了全部用機紅磚砌築的建築”。據此推斷,小紅樓建造時間已進入二十世紀。

最後,從工部局行政大樓建造曆程中判斷。早在1875年,工部局就已購置了160街坊的一部分土地,“建造了救火站、巡捕房等”,未知是否同時建造了小紅樓。至20世紀初期,工部局的管理職能不斷擴大,但辦公地點較為分散,部門間交流與配合不甚方便,并且辦公場所破敗、設施陳舊。1904年,工部局首次提出擴大辦公場所規模的建議,并計劃将該街坊的土地全部買下,以建造集中辦公的新大樓。1910年,工部局董事會對新大樓的設計提出要求:滿足中央巡捕房、中央救火站、衛生處、萬國商團司令部和訓練廳使用,“保留現有3幢永久性建築物”。在1912年12月完成的四份入圍設計平面圖上,“現有3幢永久性建築物”用英文名稱标注為巡捕房、救火站、衛生處及其建築平面圖形。在這些設計圖上,新大樓的衛生處辦公室及職員宿舍位于漢口路西端,在二層建一天橋與小紅樓連通。

更好恢複原有風貌

1922年下半年,工部局行政大樓竣工。衛生處也從小紅樓搬入對面的新辦公樓,内設行政、化驗、醫院、衛生四股。據1931年《上海小藍本》公布的大樓内機構的信息,“衛生處:漢口路16号,電話:13051”。

工部局各處科陸續遷入新大樓,庭院内的3幢保留建築仍在繼續使用。不過,《申報》1922年11月17日報道工部局新大樓開幕時說:“就以租界發達之情形論,河南路工部局舊屋不久當有改建之必要雲雲。”這似乎在提醒大家,巡捕房、救火站需要為河南路拓寬讓路。1935年中央捕房(今福州路185号)建成後,位于福州路、河南路轉角的老巡捕房已經拆除。由于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及随之引發的世界局勢動蕩,工部局已無力再興土木,原設計中的圍合建築終未實現,160街坊亦未能完成街區的圍合。

幸運的是,原救火站建築拆除後,一些已婚消防員将家安置進小紅樓,小紅樓因改作職員宿舍而得以保留下來。

2014年,160街坊項目啟動時,小紅樓裡充滿了市井煙火氣息。雖然小紅樓尚未列為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但項目實施單位外灘老建築公司在考證其曆史底蘊後,決定将其作為曆史保留建築進行原址保護修繕,再現風貌、重塑功能。此次實施平移,是為原址的地下空間工程施工讓出位置,原址地下工程完成後再移至原位。2020年12月18日開始的平移,整體向東平移32米,12月26日已順利平移到臨時停靠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停留期間小紅樓還将整體頂升0.421米,把因周邊地面變動而被掩蓋的精美石材底座展露出來,更好恢複原有風貌。

當前,注重公共衛生習慣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态,小紅樓平移工程為我們進一步挖掘上海公共衛生曆史、明晰建築與城市曆史的關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契機。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