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農民的劣根性,就莫名壓抑,魯迅的作品裡多次提到過,國民劣根性,每每讀到,也是壓抑。筆者本身出身農民家庭,祖輩父輩全是農民,從小也是在農村長大,對農民的劣根性很是感同身受,但也害怕真刀實槍地擺出來。這就好比揭自己傷疤,雖當時有些許快感,但過後就會疼,尤其心會疼。
還有一點,怕遭緻父母鄉親的罵,雖然他們隻會将注意力集中在眼跟前的莊稼和利益上,人家沒空搭理我,更沒閑心讀我的破文字,但父母辛苦供我讀書,盼我離開農村這片窮苦土地,我倒是脫離了,卻又趾高氣揚地回轉身嫌棄和指點,即使耳聽不到,也總感覺會被罵白眼狼、沒良心!
我不否認農民的勤勞、善良和淳樸,但也從不認同他們的自私、計較、狡猾和不思進取。
筆者從事基層工作多年,每天跟農民打交道,有時候真的很驚訝他們的聰明和機智,但是,他們的很多聰明又沒用到正地方,全将心思花在了雞零狗碎上,所謂“大事犯糊塗,小事精打細算”。
下村入戶,筆者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要麼滿臉堆笑假意迎合,要麼裝可憐自視弱勢群體;很會斤斤計較,特别精于算計;為維護一己私利會不擇手段……要說他們也沒多大壞心思,所謂的“狡猾”也是千百年農耕文化創造的生存智慧,不對,也不錯,不高尚,也不卑鄙,怕就怕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狹隘和淺薄,将“狡猾”進行到底,甚至言傳身教給子孫後代!
将“自私自利”演繹得淋漓盡緻。在農民看來,有便宜不占就是傻瓜,而沒占到便宜就是吃了虧,就意難平,農村的“摟席”就是個集中體現。不論婚喪嫁娶,隻要有席,村裡人就來了精神,男女老少齊上陣,不為婚喜,不為喪悲,甩開膀子、撸起袖子,吃不了就兜着走,禮錢不能白随,吃撐就平本,吃吐就賺了。
頭幾年,有個外地種植大戶來我們這投資,大面積種植玉米,除了播種和噴灑農藥,平時疏于看管,投資人也是低估了附近農民的搬運能力。從玉米青苞開始,附近老百姓就開始掰回家煮着吃,稍成熟就烤着吃,不管怎麼吃法,總之不花錢的東西吃着格外香。不光人吃,家裡牲畜也吃,後面更有甚者,嫌掰幾個不解氣,直接拎着麻袋去,家裡吃不完也得往家弄,成群結伴去,要是别人都去我不去,會被笑話酸氣。投資人承包了一年就拉倒了,人家開着大聯合收割機來收莊稼,除了地頭上,地裡面幾乎光杆兒了!
“安于現狀”,是怡然知足,也是不思進取。要說以前,生産效率低下,農民生活水平又低,人們幹不完的活,飯都吃不飽,哪來的心思學習?但現在,很多農事都實現了機械化,大大節省了時間和勞力,男子外出打工,婦女照看孩子,空餘時間不是搓麻就是刷短視頻!
這幾年,為了改變農村精神面貌,各級政府沒少下功夫:創辦農村書屋,免費提供各類圖書,但好幾年前發的書塑封還沒拆,有的擺在書架上,有的堆在角落裡,都積滿了厚厚的灰塵;組織各種培訓,農民不關心授課内容,隻關心車接車送包食宿,聽完課發不發東西,培訓現場一部分人走神,一部分人玩手機,一部分人鼾聲四起!
我熱愛農村,看不慣也愛,嫌棄是愛,批判也是愛。農民的劣根性得治,但是得慢慢治,這是一個政策、一項方針、一次培訓、一場教育所改變不了的。要想治,就得因病施治,且得慢慢來:發展經濟是關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民的劣根性根源之百分之八十來自窮。自身足夠富足了,誰還願意斤斤計較、偷雞摸狗、勾心鬥角啊;充分營造大環境。
農民很多時候因為無知而無畏,因為無畏而不知恥,無知卻又意識不到,因為周圍人都這樣。所以,大環境很重要。但農村的大環境的營造過程會很漫長,在一代人之間都完成不了,須循序漸進,須潛移默化,更須新鮮血液的更叠;教育是“良藥”。
老一輩很多觀念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也很難提高,下一代的教育必須要抓起,通過反刺激,可能事半功倍。因此,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是當務之急。農村教育需要好的教學環境和好的師資隊伍,都配齊的話,誰家還願意砸鍋賣鐵、費盡周折地把孩子送去城裡讀書?(文/李雪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