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貝母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阜陽漢簡中,其中記錄:“貝母已寒熱也”,這個名字一直伴随了貝母上百年,這幾百年可以說是貝母分類最混亂的年代,不管是什麼地方,什麼品種的貝母,隻要長得相似,聚在一起頭上就都可以頂上貝母兩個字。
浙貝母這個名字應該分為兩部分來看,前為“浙”,後為“貝母”,前者是地名,即浙江,後者是藥名,是曆代本草中都難以避開的常用中草藥,而它的曆史,還要從兩千多年前說起。
浙貝母
貝母有浙貝母,那自然就有川貝母,有湖北貝母,而這麼多貝母,在最早的時候,其實是不分家的。
曆史上最高有關貝母的記載是在《詩經》中,《詩經·鄘風·載馳》記載:“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這裡所說的“蝱”,指的就是貝母,三國時期的陸玑在其《詩疏》中解釋道:“蝱,今藥草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宋代的朱熹也曾在《詩集傳》中道:“蝱,貝母,主療郁結之疾。”
然而無論是《詩經》還是陸玑,亦或是朱熹,在描述貝母的時候都沒有對貝母進行更深一層的描述和區分。
不止是他們,事實上魏晉之前的大多數典籍中都沒有對貝母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和區分,以至于注解《爾雅》時郭璞認為,其中記載的貝母并非現在人們常用的貝母,而是百合科的植物老鴉瓣,如今許多地方仍将其當做真貝母使用。
老鴉瓣幼苗
曆史上貝母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阜陽漢簡中,其中記錄:“貝母已寒熱也”,這個名字一直伴随了貝母上百年,這幾百年可以說是貝母分類最混亂的年代,不管是什麼地方,什麼品種的貝母,隻要長得相似,聚在一起頭上就都可以頂上貝母兩個字。
而浙貝母自然也混入了其中。
漢代《名醫别錄》中記載:“(貝母)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淅淅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髒,利骨髓。”,雖然沒有明說是什麼貝母,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其中包含了浙貝母和土貝母兩種貝母。
其中,浙貝母是來自于百合科,貝母屬的多年生本草,而土貝母據說是葫蘆科的植物,當然,土貝母這個稱呼事實上也經過了一番複雜的變遷,2010年《中國藥典》收錄的五種貝母包括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湖北貝母、伊貝母,其中并沒有“土貝母”這個名字。
而如今在中國植物志上搜“土貝母”這個名字隻能搜到鴨跖草科藍耳草屬的藍耳草,所以這裡所說的“土貝母”具體來源植物另有其他(有一段時間甚至指的是除了象貝母之外的浙貝母),這裡可以簡單看做是葫蘆科,假貝母屬的假貝母,其并非真正的貝母,一般如今中醫界提到“土貝母”說的都是假貝母。
土貝母(假貝母)
回到正題,南北朝醫藥大家陶弘景在其《本草經集注》中寫道:“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斷谷服之不饑。”,《本草經集注·序》中記載:“隐居先生(陶弘景)在乎茅山岩嶺之上。”,茅山位于如今江蘇南京附近,再結合浙貝母富含澱粉,煮食無毒的形狀其實不難看出,陶弘景說的其實也是浙貝母。
與之類似的還有宋代詩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記錄的“貝母,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鄭、壽、随、鄭、蔡、潤、滁州皆有之……”,從其地區分布上看,“潤”在如今江蘇境内,“晉地”、“河中”等在山西境内,“鄭”、“蔡”等在河南,顯然其中也包含了浙貝母和土貝母。
同樣的還有唐代的《新修本草》,其中記載:“貝母,其葉如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其中潤州和江南諸州指的就是浙貝母,而荊州和襄州是如今的湖北貝母。
所以,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點,從南北朝之後,貝母的使用雖然依舊混亂,但兩個大類占了主要地位,一者是百合科的浙貝母,一者是葫蘆科的假貝母,湖北貝母,川貝母等穿雜其中。
浙貝母名字首次初現是在明末清初的《本草述》中,其中道:“川貝母小兒尖白者良,浙貝母極大而原色黃。”,當然,要說最早将之從貝母大家族中分類出來的,還是要看明代的《本草原始》,書中将貝母分成了南貝母和西貝母,南貝母指的就是浙貝母中的“元寶貝”,而西貝母指的則是川貝母、伊貝母等。
川貝母
這裡就可以簡單提一提之前所說的“土貝母”的複雜變遷了,據明朝倪朱谟編撰的《本草彙言》記載:“貝母,……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症結,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這裡其實就已經将貝母劃分為了川貝母和土貝母兩類,然而此土貝母非葫蘆科的土貝母也,這裡的“土”是本土的意思,意思是倪朱谟居住地方的貝母,而倪朱谟是浙江杭州人氏,所以這裡的土貝母指的其實就是浙貝母。
類似的還有《景嶽全書》中的土貝母,從其中記錄的主治功效以及形狀來看,所說的也是浙貝母。
這下可就亂套了,畢竟明朝開始已經有了浙貝母這個稱呼,後來的人們也普遍接受了這個分類方法,那土貝母又該何去何從?
這難不倒古人,清朝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記載:“象山貝母體堅味苦,去時感風痰,土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證痰毒。”
《百草鏡》中也記載:“出川者曰川貝,出象山者名象貝,絕大者名土貝。”,這種操作說白了就是在浙貝母裡面再分類,分出象貝母和土貝母兩類,畢竟象山本來就地處浙江,所謂的象貝母指的就是浙貝母,兩者都是浙貝母,所以才有了之前土貝母曾代指過除了象貝母之外的浙貝母的說法。
浙貝母
如今關于貝母的研究越來越多,浙貝母的秘密也正被人們一層層剝開,但市面上流通的貝母還是多有混用和假冒,所以購買需謹慎,如需使用,請在專業人士的指點下購買。
參考資料:
[1]趙寶林,劉學醫.藥用貝母品種的變遷[J].中藥材,2011,34(10):1630-1634.
[2]謝志民,王敏春,呂潤霞.貝母類中藥品種的本草考證[J].中藥材,2000(07):423-427.
[3]邱玏.川貝母、浙貝母功效沿革考辨[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7(06):1-3.
[4]朱曉丹,安超,李泉旺,胡凱文.中藥浙貝母藥用源流及發展概況[J].世界中醫藥,2017,12(01):211-216 221.
[5]土貝母,浙貝母.中國植物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