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吃得好”取代了“吃得飽”,成為了人們新的飲食追求。但你知道嗎,其實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沒吃飽”,處于微量元素缺乏的“隐形饑餓”狀态!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隐性饑餓的困擾,中國隐性饑餓的人口可達3億。
明明不缺乏食物,
為什麼還會出現營養不良?
“隐性饑餓”你中招了嗎?
什麼是“隐性饑餓”?
人體保持健康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等營養素,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
所謂的“隐性饑餓”,通俗點說就是胃裡覺得吃飽了,但隻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滿足了身體的需求,甚至過剩,而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的攝入量還遠遠不夠,體内是一種缺乏的狀态。
如果你的主食以精米白面為主,幾乎看不到粗糧的影子,平時愛吃肉、重口味,很少補充足量的蔬菜水果,就要當心身體正面臨“隐形饑餓”的危機。
這種狀态不痛不癢,一時難以察覺,因此很容易被忽視。那麼,營養失衡、隐性饑餓,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常見的隐性饑餓危機
現代醫學發現,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等都與人體營養元素攝取的不均衡有關。“隐性饑餓”已經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緻命殺手”!
身體長期處在隐性饑餓的狀态下,容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因而誘發一些疾病。常見的隐性饑餓包括缺鐵、鋅和各種維生素。
缺鐵——貧血
如果你減肥節食不吃肉,或者長期素食,身體可能嚴重缺乏鐵元素。
鐵是幫助體内制造紅血球細胞的重要元素,鐵的缺乏會導緻血紅細胞減少,攜氧能力降低,人體的抵抗力也會變弱。
人體缺鐵時容易誘發缺鐵性貧血。數據顯示,我國每5人裡就有1人貧血,而缺鐵性貧血可使孩子的平均智商低5~8。另外,缺鐵時還易出現疲勞乏力、注意力下降、指甲變脆、呼吸不暢、皮膚異常蒼白、鍛煉吃力、肌肉酸痛等症狀。
營養對策
建議普通人每日攝取量是10-15mg,妊娠期婦女是30mg。平時适當多補充紅肉、堅果、深色蔬菜、雞蛋等,同時可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質吸收利用。
缺鋅——降低免疫、影響發育
鋅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參與體内各種酶、激素的合成活動,保證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促進智力發育、增強人體免疫力。
身體長期缺鋅可引起味覺及食欲變差,身體攝取營養的功能降低,從而影響身體發育;還會導緻傷口和潰瘍的愈合速度變慢。
營養對策
鋅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成年男性是15mg、女性12mg、1-10歲兒童10mg、孕婦20mg。
日常飲食注意粗細搭配,牡蛎、核桃、小麥中都含有較多鋅元素,可以适量多吃。
缺各種維生素
① 維生素A
如果你平時手機、電腦不離手,用眼過度,很可能導緻維生素A消耗過度 。維生素A缺乏可導緻暗适應能力下降、夜盲症、幹眼症,甚至造成兒童發育遲緩,智力下降。
營養對策
胡蘿蔔、魚肝油、豬肝、菠菜中的維生素A都很豐富。
② 維生素B1、B2
如果你吃得越來越精細,幾乎不吃粗糧,小心維生素B族和膳食纖維嚴重攝入不足。
維生素B1攝入不足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憂郁以及記憶力衰退等;缺乏維生素B2可導緻黏膜方面的疾病,如口角糜爛、裂口、出血等。
營養對策
維生素B1和B2的推薦攝入量均是1.2-1.5mg/天。
全麥、燕麥、核桃、猕猴桃、黑米等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1;奶制品、動物肝髒、香菇、木耳、花生等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2。
③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會出現骨頭痛、手足抽搐、肌肉衰弱和沮喪感,常見的佝偻病、骨質疏松、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都與其相關。
營養對策
蛋黃、海魚、蘑菇等都富含維生素D。
長期缺少營養素,一方面容易導緻疾病,另一方面又會加重一些慢性病發展,因此對于高危人群而言尤其需要注意。
易發生“隐性饑餓”的人群
1、營養素需求量大
如兒童、青少年、懷孕和哺乳期婦女等,對營養素的需求量比普通人大,因此日常需要補充得更多。
2、飲食習慣差
比如偏食、挑食、用零食替代正餐或不當的節食者,往往難以從膳食中攝入足夠的、均衡的微量營養素。
3、老年人
随着年紀的增大,牙齒脫落、吞咽障礙等會造成營養素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缺乏正确的營養知識,更容易發生“隐性饑餓”。
4、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
這類人常出現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由于營養素的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因而多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如何應對隐性饑餓?
牢記膳食寶塔、均衡飲食是避免隐性饑餓的關鍵,而我們在此過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自身情況補充
不同地區、不同習慣的人,需要補充的營養素是有差異的,因此在進行膳食補充之前可以先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究竟缺什麼,針對性補充。
每人每天消耗的體能不同,所需攝取的營養量也有差異,但都可以将食物金字塔作為參考标準。
其中,國人膳食中奶類、豆類制品、粗糧、水産品的消費量遠不及推薦量,建議有需要群體适當多補充。
2、注意烹調方式
有的蔬菜可選擇先洗後切;多用清炒、蒸煮、涼拌的低溫烹調方式,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更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營養,且少油少鹽。
3、膳食補充劑
在特殊情況下,食物無法滿足營養所需,可根據醫師建議,适量通過膳食補充劑補充。
此外,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喝酒,多運動,以促進人體吸收養分,減少營養的流失。
來源: 揚子名醫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