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時,千萬别慣着他,否則将來遭罪的就是你。”新手父母一定聽過這樣的告誡。
确實,有個一抱就能吃能睡,放下就哭鬧不止的孩子,讓很多寶爸寶媽頭疼不已。
于是,很多家長陷入矛盾中,孩子哭了,不哄不抱,看着心疼,抱了又怕把孩子慣壞。
到底要不要滿足他的欲望?一哭就抱是慣孩子嗎?這樣真的會把孩子慣壞嗎?
我們的建議是:這件事不能一刀切,一歲以内的寶寶該慣還是得慣。
求抱抱的孩子心思很簡單
很多大人擔心孩子太聰明,早早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在孩子哭鬧時選擇不予理會,甚至有人建議“讓寶寶哭個夠”,讓他知道哭也沒用,下次就不會哭了。
大人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學會忍耐和延遲滿足,培養堅強的意志力。
其實,這是高估了寶寶的心思,一歲以内的小嬰兒,根本不懂怎麼抓住父母愛子心切的心理,用哭鬧來滿足自己。
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建立這樣的因果關系。
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曆時四年的實驗,對3000多個不同人種的嬰兒的各種哭聲進行了研究,總結出嬰兒啼哭的五種原因:饑餓、瞌睡、身體不佳、心理不适、感到無聊。
在嬰兒早期,他的哭聲就是一種簡單的提示,很可能在告訴大人,自己冷了、熱了、餓了、受驚了、皮膚癢了,肚子疼了等。
所以家長要及時查看,給予足夠的關愛。
沒有得到安慰的孩子很受傷
如果家長堅持抱着不能慣的想法對待孩子的哭鬧,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傷害。
首先,孩子有可能是病理性哭鬧,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當寶寶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要及時就醫。
1. 孩子哭鬧時臉色發青
2. 腹瀉或大便帶血
3. 長時間沒有大便或小便
4. 氣喘、咳嗽、吐沫
5. 孩子不進食時間跨度超過平時的兩餐
6. 精神不振,持續哭鬧兩小時以上
其次,任由孩子長時間哭泣,而沒有得到身體安撫,會導緻孩子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甚至停止合成,影響身高、體重等方面的發育。
第三,會損害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研究發現,比起哭得少的嬰兒,出生前三個月哭鬧時間比較長的嬰兒,智商更低,精細運動能力也更差。
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會讓孩子始終處于壓力之下,腦科學家指出,較長時間的壓力,會弱化海馬體裡的細胞,影響記憶和注意力功能,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
“慣”出孩子的安全感
“慣”孩子不是溺愛,而是科學養育。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受益終生。
媽媽通過與寶寶的互動,幫助嬰兒和自己建立起最初的社會性聯結,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依戀。
如果媽媽能夠正确理解寶寶發出的信号,給予積極的應答與反饋,經常通過說話、微笑、愛撫、做遊戲等方式,與嬰兒進行情感交流,增加互動,寶寶就會對媽媽産生信任感,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對世界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這就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植入:我是安全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這份安全感會讓孩子在斷乳、分床、去幼兒園時,沒有那麼嚴重的分離焦慮。
反之,沒有感受到安全感的孩子,要麼形成“回避型依戀”,和母親沒有親密的情感,表現冷漠;要麼形成“反抗型依戀”,既想母親陪伴,又反抗母親的安撫,黏人又磨人。
研究發現,父母給予孩子的撫慰不夠,無法滿足孩子的關愛需求,孩子成年後會缺乏安全感,出現情感冷漠,抵觸外界環境,不願表達自己,很難融入集體。
而那些跟父母肢體接觸越多的寶寶,情緒更穩定,身體和心理發育會更健康,成年後會表現出自信勇敢,擁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能力和适應力,更容易建立健康的友誼和穩定的人際關系。
哭喊是人原始的求生本能。對于一歲以前的寶寶來說,哭是他們向世界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及時回應他們的情緒,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下一次,千萬不要讓寶寶一個人哭,寵愛他們,做他們的溫暖港灣,這樣“慣”出來的孩子更可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