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市區的開發建設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988年,河源最早的城市規劃圖。
1987年12月3日,省委下文成立河源市建市籌備組,組長:原惠陽地委副書記朱友植;副組長:原肇慶地委副書記張凱;成員:原河源縣委書記潘仕心。
1990年代初,新豐江北岸,沿江路(今沿江中路),河源新市區第一條市政馬路。右下為待拆遷的任屋(1958年新豐江水庫迴龍移民村,曾叫河頭生産隊、太陽升12生産隊)
1988年1月7日,國函〔1988〕6号文《國務院關于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正式批準設立河源市、清遠市、陽江市、汕尾市四個新的地級市。
1994年,沿江路(今沿江中路)。在建的樓宇分别為河源建設銀行(左)、河源工商銀行(右)。
河源設為地級市後,轄源城區、郊區、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原河源縣一分為二——源城區、郊區(1993年改為東源縣)。上述縣、區在河源建市前均原屬惠陽地區。
1992年11月11日,市委、市政府大院,“河源市28個項目奠基竣工慶典大會”舉行。
1988年3月2日,河源市委市政府在原河源縣政府招待所大門前正式挂牌成立。
2022年6月,茶山公園北,建于1990年代初的市委、市政府部門機關幹部宿舍樓(俗稱“老九棟”)。
建市的頭兩年,市委、市政府機關分别駐原河源縣委小所(縣委招待所,今源城區政府大院内)及原河源縣政府招待所(今源城區“城市花園”)。
2022年7月,新風路南端,建于1990年代初的樓房。
建市後的第一個重要事項就是新市區的建設——選址、規劃。
1994年,新風路南段片區。
1988年8月9日,市委、市政府首次專門開會聽取城市總體規劃的情況彙報,對規劃進行讨論研究。
2022年8月,河源新市區首個公園——茶山公園,建于1990年代後期。電視塔座基處1980年代前有一座碉堡,本地人稱此山為“碉堡山”,可眺望東江、新豐江彙合處片區的三江六岸;“碉堡山”南靠江處為龍津渡口,系清代前“河源八景”之一—龍津晚渡。
1988年9月10日,新市區建設開始動工,第一期開發工程為0.66平方公裡,即現在的茶山公園沿江路(今沿江中路)片區。
1992年,以梧桐山為背景,東江、新豐江彙合處,左下為市委市府大院,可見當時連通河源新老城區的新豐江上的浮橋。左前方江岸小平原,為水稻田或甘蔗地,清代前的“河源八景”之一—“東埔春耕”;背景中的梧桐山亦是當年“河源八景”之一—“梧峰夕照”。
新豐江北岸是河源新市區的起步區域,1990年完成的沿江路(今沿江中路)是河源新市區的第一條市政馬路,東至浮橋北岸,西至205國道,全長約1.5公裡。
1995年1月,建設中的珠河大橋,此橋為珠海市政府幫助支持建設。
與此同時,在沿江路中段,由政府投入,在大同路南出口,西建有6棟供市領導居住的小樓,俗稱“常委樓”,東建有9棟六層高的幹部宿舍樓。
1998年6月,珠河大橋北岸的臨時牛市,左邊爛尾樓為“金都酒店”(今“翔豐國際酒店”)。
當時,市委、市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機關的幹部多為縣屬幹部上調至市機關,他們的家大多仍在縣城,因此在建市之初,每逢周末,他們就要返回縣城老家與家人團聚。
1994年,新豐江北岸,沿江路(今沿江中路)。
1990年3月2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整體搬遷至新市區沿江路的新建的大院辦公。
2018年8月,新豐江北岸,沿江路(今沿江中路)。
此後,河源新市區的擴張、發展主要是向北、向東。
2018年8月,以桂山、筆架山為背景,河源市區的新豐江兩岸,右下為沿江中路。
【攝影/撰文】黃玉逵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