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将文言倒裝句式分為1.賓語前置(賓語置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複習重點)
2.定語後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3.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4.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後)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常見疑問代詞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借助“之”“是”将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舉例: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餘欺也。 (不欺餘)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與誰歸)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孔子雲:“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賓語前置标志)
3.用“之”“之為”或“是”将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後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餘唯視利)
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
唯利是圖。 (唯圖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隻急迫地進德修業)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于趙)
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于趙)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将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 定語 者或中心詞 之 定語 者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
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求可使報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詞 之 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四海之大,有幾人欤? (大四海,有幾人欤?)
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帶陸離長铗,冠崔嵬切雲——佩着長長的寶劍,戴着高高的切雲帽)
(3)中心詞 數量詞(定語)
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嘗贻餘核舟一。 (嘗贻餘一核舟)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 一雙玉鬥)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餘騎,數萬卒)
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或盡一石粟)
(4)中心語 之(而) 定語 者,“之”是定語後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窮民而無告者)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裡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
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紳)
國之孺子之遊者。 (國之遊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後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第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兩個“于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 (請奉命于孫将軍求救)
貧者語于富者曰…… (貧者于富者語曰)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于長勺戰)
以勇氣聞于諸侯。 (以勇氣于諸侯聞)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故燕王欲結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結)
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臣頭今與璧俱于柱碎矣)設九賓于廷 (于廷設九賓)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趙豈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
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餘。( 不于時拘,于餘學。)
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國内空。 (魏惠王兵數于齊秦破,國内空。)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 (且于其墓之門立石)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至于負者于途歌,行者于樹休。)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形似酒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以山龜鳥獸之形飾)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試之以足。 (何不以足試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咨臣以當世之事。 (以當世之事咨臣)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後世。 (乎後世名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歎。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國! (我少年中國,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疑問句; 感歎句;舊詩詞合韻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産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