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門”字大家都很熟悉,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右邊一豎都有個鈎。
但是在北京,很多宮殿或城門的匾額上,“門”字右邊隻寫一豎,不挑鈎。
這是錯别字嗎?這是為什麼呢?
明朝馬愈給出一個很奇葩的答案:有鈎容易招來火災。
馬愈在《馬氏日抄·門字腳》中說——
“門”字兩戶相向,本無句踢。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句腳帶火筆,故招火厄,遂撤額投火中,乃息。後書門額者多不句腳。
說是南宋時候,有一次,臨安的玉牒殿,也就是檔案庫,發生火災。火勢很大,有逐漸蔓延的趨勢,甚至逼近皇帝朝會議事的宮殿。慌亂之間,時任宰相說,問題出在宮殿匾額上的“門”字,那個鈎,把火勾過來了。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巧合的是,當大家七手八腳卸下匾額,扔到火裡之後不久,火勢居然真的不朝這邊發展了,不一會,大火就被撲滅。
從此以後,皇宮裡所有匾額上帶有“門”字的就一律沒有鈎了。
馬愈還說,“我朝南京城門額皆詹孟舉所書,北京大明門額皆朱孔易所書,‘門’字俱無鈎腳。”
明朝有兩個首都,南京和北京。南京所有的城門都是詹希元寫的,北京所有的城門都是朱孔易寫的,所有的“門”字都沒有鈎。
這裡又有一個故事。
詹希元,字孟舉,到了明朝,因為名字中的“元”和朱元璋的“元”撞車了,改名詹希原。
據明朝葉盛的《水東日記》,詹希原“嘗作太學集賢門,字畫遒勁。第門字用趯。太祖見而怒曰:‘安得梗吾賢路?’”
朱元璋看在皇家大學門口,看見詹希原寫的“門”字有鈎,認為這個鈎是閉塞賢路,詹希原其心可誅。當天就把詹希原給殺了。
這個故事和前一個故事有沖突,詹希原隻寫了一個太學集賢門就被殺了,怎麼可能所有的門額都是他寫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