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字中的火是什麼意思?天文是星辰的排布方式,是研究天象和天體運行的科學古人經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月亮的盈虧(圓缺),所以晝夜的交替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月亮圓缺一次)為一“月”“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稱:“年,熟谷也”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來暑往的周期(一年)——這種根據天象(天體運動規律)來推算年、月、日、時方法稱為曆法曆法是衡量時間和編排時間的方法,反映的是日月及四季節令變化的一般規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代八字中的火是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天文是星辰的排布方式,是研究天象和天體運行的科學。古人經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月亮的盈虧(圓缺),所以晝夜的交替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月亮圓缺一次)為一“月”。“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稱:“年,熟谷也。”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來暑往的周期(一年)——這種根據天象(天體運動規律)來推算年、月、日、時方法稱為曆法。曆法是衡量時間和編排時間的方法,反映的是日月及四季節令變化的一般規律。
我國古代以農立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生活。農業生産要求有準确的農事季節,在沒有曆法、鐘表和天氣預報的時代,人們要掌握季節、時刻和天氣的變化,就必須勤于觀察天象變化,就必須懂得一些天文、曆法知識,“審天者查列星而知四時,推曆者視月行而定晦朔(農曆月末稱晦,每月初一稱朔)”。《易·贲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測天象,編造曆法,授民以時,是曆代王朝必做的頭等大事——觀象是為了授時(定季節),使人民掌握季節,是解決社會農業、牧業生産的大問題,為了定季節,絕對需要天文學。
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古人的天文知識是相當普及的。古書中有不少地方講到天文,又有些地方講到曆法,而曆法是和天文密切相關的,要學曆法,必須先學天文。星象構成了書寫在天上的曆法,三代以上,我國人民普遍能讀這部“天書”。明末大學者顧炎武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錄》卷三十)。
“七月流火”,出于《詩經·豳風·七月》。該詩開頭兩句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大火星,在我國二十八宿體系中,它是心宿第二星,故也稱心宿二。流,指向下運行,七月指的是夏曆。每年夏曆六月黃昏時,大火星位于中天,進入七月,就開始偏西下行,這時,進入秋季,暑勢開始退去,氣候轉涼,婦女們就該趕制棉衣,為親人們準備冬裝了。由此可見,“流火”不是驕陽似火,而是偏西下行,由熱轉涼,“七月流火”不能想當然地用來描述夏季酷熱,說“七月流火,暑氣蒸人”是錯誤的。“大火星”是古代婦孺皆知的星象。
“三星在天”出于《詩經·唐風·綢缪》。三星,即參星。詩反映夫婦新的愛情。“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三章,寫三星位置變化,是在屋裡透過窗戶看到參星由東到西的景象,是輾轉床頭的思婦随着星移而思緒萬千,說明她徹夜不眠。
“月離于畢”,出于《詩經·小雅·漸漸之石》。畢,畢星;離,讀作麗(附麗、落入),“月兒投入畢星”,指天象。據說月離于畢将有大雨。詩雲:“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即月亮在畢宿消逝後,那讨厭的滂沱大雨季又來到了。滂沱,大雨貌。看來這首詩可能出自守衛在外的軍士之口,所以顧炎武說:“‘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
“龍尾伏辰”,出于《左傳·僖公五年》所引的一首童謠(因難懂,此處不引)。童謠的大意是說,十月初一清晨,晉國将進攻虢國,虢公将出奔。龍尾,即尾宿(尾星)。尾宿是“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六宿,所以叫作龍尾。辰,又寫作“䢈”,是日月交會的意思。夏曆指日月交會為朔日(即每月的初一)。“龍尾伏辰”是說日月交會,尾星(龍尾)被日光所掩,伏而不見。
“七月流火”是農夫的口頭禅,“三星(參星)在天”是婦女的習用語,“月離于畢”是軍中将士之作,“龍尾伏辰”是兒童的歌謠——這些例子說明,早在西周時期,不同行業的人都各自獲得了有關的天象知識,婦孺皆知天文,“人人皆知天文”。
在古詩文中,涉及天文知識的地方很多。如李白《蜀道難》:“扪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參(shēn)、井,是我國古代天文學上的星宿名,參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二句說,蜀道山高,走在山上,好像要摸到參星和井星,使人緊張得屏住氣不敢呼吸,用手撫摸胸膛長時間歎息。又如蘇轼《前赤壁賦》:“月出東山之上,徘徊鬥牛之間。”鬥、牛是星宿名,月亮在鬥宿和牛宿之間運行,也襯托出蘇轼月夜泛舟赤壁之背景。為了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學習一點天文、曆法知識是必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