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謂之跟曰的區别

謂之跟曰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1:48:13

象思維(78)連環釋義

01

之謂

中國園林、盆景、根雕等藝術有一個重大的特點:随形賦意。漢字落入一個相宜的語境可以明确意義,這個特點可稱之為随境賦意。頂針則是營造了關聯語境,實現了相關意義的傳遞。在意義傳遞過程中,嵌入“之謂”“謂之”這樣的解釋詞,明顯能夠增強解釋力。比如: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之謂”是表示最直接最确定的解釋關系:叫做,就是。作為《中庸》開局的三闆斧,是綱領性的。三個斷語,構成全文的論證體系:教化的目的為了修道,修道是要養護本性,最終守得天命完好。需要弄明白的是,這三句話自成一體,并不需要後文提供什麼事實數據來證明,而是成為後文展開闡述的總依據和法則。

因此這三句話是舉足輕重的,頂針聯結了天命-性-道-教這些思想元素,搭建出一個觀念體系,為全文張本。“之謂”已經是一種強勢的解釋,加上頂針的緊密關聯,增添了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種解釋方式還有更複雜的:

謂之跟曰的區别(之謂和謂之)1

攝影 朱軍

《孟子·盡心下》: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善,信 充實=美,充實 光輝=大 化之=聖 不可知之=神

公式裡的 号顯示了這個連珠的秘密:加入新元素,産生新結果,逐層推進。新元素怎麼加?善信美存于身,要向外擴展,影響他人,影響越大越好,合于倫理教化之道。“之謂”這麼強解釋力的固定結構六連用,後面又有頂針層層推進,這種語式可謂登峰造極,先秦文本中難以找出第二例。

把善良、真誠、完美的品德發揚光大,進而化育百姓,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聖的境界是什麼呢?不可知之。從容地面對不可知之,那就是神。孟子向人們描繪了修身養性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一組頂針則成為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是連珠論證的經典案例。

謂之跟曰的區别(之謂和謂之)2

作畫 範曾

在頂針條件下,連續六個“之謂”的解釋形式是很難見的,這是唯一案例。找遍先秦文獻,除了上述《中庸》三個連用,隻有為數不多的兩個“之謂”頂針連用的例子,比如:

《禮記·祭統》:天子諸侯非莫耕也,王後夫人非莫蠶也,身緻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天子和諸侯并非沒有人耕田,王後和夫人也不是沒有人養蠶,之所以要那樣做,是用親力親為表達自己的誠信,有了誠信才算盡心,盡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盡心了,然後才可以事奉神明。這是祭祀的原則。談論祭道當然是十分嚴肅的事,兩個“之謂”頂針連用,把虔敬事奉神明的誠恭之态示于讀者。又如:

《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樂是禮的重要内容和表達方式,所以兩個“之謂”加上頂針,給人以缜密感。《中庸》《祭統》和《樂記》一樣都是《禮記》的篇章,屬于教科書式的典章,“之謂”加頂針強化了論證的嚴謹和力量,體現了連珠論證的獨特魅力。

02

謂之

跟“之謂”的解釋力差不多但使用條件稍微寬松一些的是“謂之”。之謂表示“這叫做”,是被解釋對象自身擁有某屬性;謂之表示“把它叫做”,是言說者認為被解釋對象有某屬性。中國思想常常以觀念鍊的方式呈現,這種解釋詞正适合觀念之間的環環相扣。兩個詞還是有一些差異,之謂用于說明,謂之表達看法。

《孟子·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纣,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面對齊宣王的弑君之問,孟子需要解釋清楚的是纣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他用儒家仁義的标準來評論:破壞仁的人稱之為賊,破壞義的人稱之為殘,毀仁害義的殘賊,可以稱之為獨夫。誅殺的是獨夫,所以不存在弑君之說。賊、殘、一夫,是孟子臨時應景的說法,隻不過借助“謂之”,很巧妙地融入了儒家的觀念,三度頂針,給人以理正辭嚴的感覺。因為摻入了孟子的看法,如有持不同政見者,說他是強詞奪理也無妨。又比如:

《靈樞·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渭之智。

任物,主管認識事物和處理事物,心,是思維能力;心感知事物後,根據記憶産生意念;意念積累之後形成志向;對已形成的志向作變化處理稱為思;深思遠謀稱為慮;經過深思熟慮而對事物作出正确處理稱之為智。雖然是醫學專業著作,但是道的層面論“本神”,術的意味比較淡,論述思維心理的産生發展過程,區分得比較細,其他也有“意志”“思慮”合稱的。“謂之”在這裡是一種人為的命名。

謂之跟曰的區别(之謂和謂之)3

攝影 孫恺锴

之謂和謂之,雖然有區别,但都是對事物的解釋,隻是在連珠語境中,至少要作兩個以上的解釋,或者是生發過程的連續描述,或者是方方面面的周全說明,都反映出中國思想融慣性強的特點。

最後來說說連珠的《交叉變體》。

為您鍊接

象思維(77)生生

象思維(76)小故與大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