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發展模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新路、新房、新環境,柏油路映襯道路兩旁綠樹,清新的空氣夾雜陣陣花香……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在冬日煙雨蒙蒙中顯出生機勃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産業發展模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新路、新房、新環境,柏油路映襯道路兩旁綠樹,清新的空氣夾雜陣陣花香……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在冬日煙雨蒙蒙中顯出生機勃勃。
穿行在村與村之間,随處可見農戶們幹勁十足地打理着自家良田,那些蘊含着希望的村集體經濟建設現場更是人來人往。
今年以來,平壩區鼓樓街道掀起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熱潮,而大關村巧妙利用“傳統産業改革轉型”和“因地制宜引進新興産業”兩項措施,順利搭上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發展的順風車,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平壩區鼓樓街道大關村位于平壩城郊,全村耕地面積5100餘畝,過去幾年,該村無法利用毗鄰城區與耕地面積多的基本優勢,貧困戶還沿用傳統的玉米種植習慣,在2014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16.28%。
“大多數耕地沒人管理,雜草叢生,誰還會為那幾毛錢一斤的包谷去刨那幾塊地?有時忙一年到頭也收不了多少錢,相比之下外出打工就顯得實在許多。”大關村村支部書記趙光遠想到産業結構調整以前的大關搖頭道:“我們村有5100畝耕地,又處于平壩城郊,算是條件比較好的村子。”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發布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要求利用春耕生産的有利時機,堅決打好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攻堅戰。
大關村接令而行,開始全面啟動該村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工作,徹底改變種植玉米的傳統習慣,因地制宜發展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綠色優勢産業,着力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12月20日,記者在大關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看到,農戶正在進行食用菌品質分級分揀……
據介紹,大關村擁有香菇大棚120個,每個棚香菇年産量6000棒,預計每個棚年純收益16440元,利益聯結全鼓樓街道462戶貧困戶,每個大棚給務工貧困戶帶來3600元的年收入,大關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自今年10月進入采摘期以來,已經實現采摘食用菌36萬斤,産值達150餘萬元。
村民喻蒼敏正忙着在種植大棚裡采摘食用菌,她告訴記者,她家裡有五六畝地,自村裡實行産業結構調整以來,她把家裡的土地全部流轉給村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平時她就到合作社務工,每個月領取2600到2700元的純工資。
食用菌種植成功僅僅是大關村産業結構調整的一方面,今年以來,大關村高度重視産業結構調整工作,除食用菌種植外還将蔬菜定為大關村主導産業之一。
“在産業結構調整工作中,今年以來,我們積極利用村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培育了三個村民自治合作社,種植發展了包含蓮花白、西紅柿及馬鈴薯等品種的1660餘畝時令性蔬菜,産值達840萬元。”說起産業結構調整的成果趙光遠一臉自豪。
同時,大關村還積極與溫氏集團進行合作,開展山地養殖和試驗示範,加大培訓帶動力度,破解産業發展單一桎梏。再通過招商引資、發展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以及企業,共同發展推動全村的産業結構調整。
一年來,大關村傳統産業得到了轉型的同時,還因地制宜引進了許多擁有發展潛力的産業,全村上下朝氣蓬勃。
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不僅是家鄉的變化,各種扶持農業的政策出台,讓許多外出務工的有志青年紛紛選擇返鄉創業。村民劉可全在外打工多年,回到家鄉後在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種植蔬菜和養殖生豬目前有10餘萬元的收益。
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獲豐收的喜悅。大關人的口袋漸漸鼓了起來,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0260元,貧困發生率也降到1.29%,與此同時,村級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如今,大關村各種産業百花齊放,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緩緩鋪就。(陳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