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6:19:20

(全文共2800字,讀完大約需要7分鐘,這是一首好詩,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五言絕句,因為字數太少,詩人的感情很難全部表達出來,所以格外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

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是如此,被曆來讀者贊歎。

那麼這首詩為何能餘味無窮?

很多人認為,詩人用詞很巧妙。

但我認為,詩人采用的倒叙結構法才是關鍵。

我們來讀一讀。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寫作背景:這首詩的具體寫作時間不詳,隻知道是劉禹錫被貶南方時所作。

有人認為,隻要讀懂了詩人的感情,就讀懂了詩。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比如這首詩,詩人的感情就很容易讀懂,這明顯是一首思鄉詩。

但是,您未必能讀懂詩中的感情脈絡。

如果讀不懂感情脈絡,您就很難理解詩人的構思,自然也就體會不到詩人的妙手。

我們一起來仔細地品一品。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劉禹錫被貶時寫的一首五絕)1

劉禹錫

  • 1、何處秋風至?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秋風不知從哪裡吹來。

乍讀這一句,是不是感覺很吸引人?

我們很容易跟着詩人的思路,去尋找秋風是從哪裡來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讀,就會發現它很不合理。

您先跳出這首詩,我問您:秋風從哪裡來?

很不好回答,對吧?

因為秋風,并不屬于某個具體地點的特/有事物。

比如,湖南的秋風和湖北的秋風有什麼關聯嗎?

山東的秋風和山西的秋風又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您看,詩人這一問是不是莫名奇妙?

這就是詩歌的特點之一:不合理的事情,通常都是合情的。

詩人到底表達了什麼感情?

我們接着讀下一句。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劉禹錫被貶時寫的一首五絕)2

大雁

  • 2、蕭蕭送雁群

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這句話的意思是:蕭蕭的秋風送來了一群群大雁。

這句話就更莫名其妙了!

大雁是秋風送來的嗎?

不可能啊!

大雁之所以在秋天往南飛,是因為北方結凍,無法覓食。

這與秋風有什麼關系?

估計有人聽我這樣問,又要反駁了:詩人寫詩是為了表達感情,哪裡會在乎這麼多邏輯?

我認為這是誤解。

事實上,我們隻有找到了詩中不合邏輯的地方,再按照詩人的思路來回答它,這樣才能推斷出詩人的感情。

這就是我讀古詩的方法,供您參考呢。

那麼,詩人為什麼會認為大雁是秋風送來的呢?

我們要把前兩句連起來讀。

首先,詩人認為秋風來自某個地方;

其次,大雁是秋風送來的。

您看,雖然我們不知道秋風是從哪裡來的,但是我們知道,大雁是從北方來的。

而大雁又是秋風送來的。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秋風也來自于北方!

您再仔細品一品,看看這個邏輯有沒有問題?

這就是詩人在前兩句要表達的觀點。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表達這個觀點呢?

我們繼續讀第三句。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劉禹錫被貶時寫的一首五絕)3

秋風

  • 3、朝來入庭樹

朝,指清晨。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清晨,秋風來到庭院中的樹木上。

這五個字信息量有點大。

我們慢慢來。

首先,誰入了庭樹?

這很簡單,詩題和前兩句都告訴我們,是秋風來了。

然後,詩人是如何得知秋風來了?

有人會說,因為風吹樹葉啊,這還看不出來嘛。

但是我們不能瞎猜。

其實詩人已經告訴我們了,就是“蕭蕭”兩個字。

詩人聽見了風吹樹葉的“蕭蕭”聲,所以才得知秋風來了。

這都很好理解。

但是怪就怪在這個“朝”字,也就是清晨的意思。

這個字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含義很深。

詩人為什麼要強調秋風是在清晨的時候來的?

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句話:詩人在清晨,聽見了庭院裡風吹樹木的蕭蕭聲,然後他判斷是秋風來了。

很顯然,詩人此刻并不在庭院裡。

他在哪裡?

這個“朝”字就暗示出,他應該還在房間裡睡覺。

您看這句話是不是很有意思了?

詩人清晨還在睡夢中,突然聽見了庭院裡風吹樹木的蕭蕭聲,他判斷是秋風來了。

這裡就非常奇怪:詩人為什麼能僅憑聲音,就能準确地判斷是秋風,而不是夏風?

你可能會說,因為現在是秋天啊,所以是秋風。

好,那我們來看下一句。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劉禹錫被貶時寫的一首五絕)4

  • 4、孤客最/先聞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孤獨在外的人最/先聽到秋風的聲音。

怎麼樣?

“最/先”兩個字,就說明之前一直是夏風,而今天清晨來的才是秋風。

很顯然,詩人就是這個孤客。

秋風剛來,就被他聽到了。

對吧?

這就回到了我們上一個問題:詩人為什麼能僅憑聲音,就能判斷是秋風,而不是夏風?

這個問題才是這首詩的關鍵,也是這首詩的餘味。

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呢?

我要先問您一個問題:如果僅憑聲音,您就能準确地判斷一個物體,這說明了什麼?

這應該很容易回答:您肯定對這個物體發出的聲音非常熟悉。

是不是這樣?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詩人對秋風的聲音非常熟悉。

所以他才能夠在睡夢中僅憑聲音就判斷出秋風來了,這也是他能夠确信自己“最/先聞”的原因。

因為沒有人能比他更熟悉秋風的聲音。

您看,這個邏輯是不是很順?

那麼問題又來了,他為什麼會對秋風的聲音如此熟悉?

這個問題好像又不好回答了。

其實詩人在前兩句已經埋下了伏筆:因為秋風來自北方。

您看,詩人的家在河南,而他現在正被貶南方。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在詩人心中,秋風就是從家鄉來看望他的朋友!

對,您沒有看錯!

秋風,并不是詩人産生思鄉之情的外在因素,而是來自家鄉的朋友。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這就是劉禹錫的與衆不同之處。

我還有佐證:

劉禹錫喜歡秋天,所以寫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喜歡秋風,所以寫出了“五夜飕飗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特别是《始聞秋風》這首詩,如果您仔細讀,就會發現劉禹錫就是把秋風當成朋友的。

我們先來理一理這首詩的脈絡。

劉禹錫的作詩水平(劉禹錫被貶時寫的一首五絕)5

  • 5、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句,詩人問秋風從哪裡來;

次句,詩人看見了秋風送大雁到來;

三句,詩人在睡夢中,聽到了秋風吹動庭院樹木的聲音;

四句,詩人判斷自己最/先聽到了“秋風”。

您看,這就很矛盾了:前兩句,詩人已經看到了秋風,那麼為什麼後兩句又說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呢?

很明顯,詩人用了倒叙的方法。

正常順序應該是這樣的:詩人在睡夢中聽到了風吹動庭院樹木的聲音,他對這個聲音很熟悉,所以判定自己最/先聽到了秋風,他這才問自己,秋風從哪裡來呢?然後出門看,看見秋風送大雁從北方過來。

也就是說,後兩句應該在前,前兩句應該在後。

您看,詩人剛開始聽到風聲,隻能判定這是秋風的聲音,但并沒有确定秋風就是來自家鄉,所以他才自問了一句“何處秋風至”,等到他出門看到了大雁到來,這才确信秋風正是來自于北方的家鄉,原來是家鄉的朋友到了!

詩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感情?

毫無疑問,家鄉的老朋友來了,自然是欣喜之情!

所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外地聽到秋風的欣喜之情,當然這也非常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友的思念之情。

是不是和您想的不一樣?

您如果還有懷疑,不妨再回頭看一遍我的分析。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采用倒叙的方法呢?

這有兩點妙處:

(1)通過設問的方式吸引讀者,讓讀者跟着詩人的思路往下讀,所以我們才得出了“秋風是從北方來的結論”;

(2)留下餘味,含蓄不盡,讓讀者思索:詩人為什麼會“最/先聞”呢?

試想,如果按正常的順序,也就是前兩句和後兩句颠倒,讀者隻需要按順序讀完,就能讀出詩人隐藏的感情,這首詩就不會這麼含蓄,也不會讀起來這麼有味。

這就是詩人的妙手。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讨論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我是沉于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