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十四節氣知識摘錄

二十四節氣知識摘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08:2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十四節氣知識摘錄(二十四節氣的故事未完待續)1

3月29日,茶農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一茶園采摘“明前茶”。 王輝富攝/人民視覺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二十四節氣作為倒計時的創意驚豔了世界,也激活了很多中國人埋藏在腦海深處的文化記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時候背得滾瓜爛熟的節氣歌,在成長過程中,被鎖入時光的保險櫃,外面貼上了“用不着”的封條。

從農業時代走來的二十四節氣,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似乎沒有用武之地了。即便在農村地區,在農業領域,節氣的指導意義似乎也有限。

一位農業專家說:“在40年前,我們勸農民開春的時候一定要晚耕種,有一個諺語叫‘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4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是讓他趕緊早種,因為氣候暖了,早種也沒關系,叫‘谷雨到立夏,種啥都不怕’。在耕種的問題上,一早一晚,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更早一些,在1944年,竺可桢就說過:“現行之二十四節氣,乃初漢時所定,隻能适用于黃河流域,以之概論漠北嶺南,則不啻閉門造車,削足适履。”

适用區域本就有限,又遇上全球變暖的新課題,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似乎有些跟不上趟了。難道節氣隻能作為農耕文化的化石,被收入博物館、掃入故紙堆?但是,同樣從農業時代走來的傳統節日,不也經曆了時代的沖擊,仍然保留在人們的生活中嗎?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就能看到,二十四節氣的生命遠沒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節氣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先不說與各種節氣相關的飲食習俗依然流行,從曆史發展來看,節氣的内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豐富、與時俱進的,以此保持旺盛的活力。

比如清明,原本是一個提示農民抓緊春耕的節氣,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融入寒食節的習俗,形成了祭拜掃墓、踏青出遊兩大代表性節俗,應時而變,又有了慎終追遠、追思先賢、緬懷先烈等内容。“清明”承載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意識,直到今天依然指導着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近現代以來,各地農民根據氣溫、降水、物候的變化,不斷修改和完善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将二十四節氣本地化。比如,以前的農諺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表示谷雨之後,寒冷的天氣基本上結束了;如今在一些地方改成“谷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延遲”,成為農民安排農事的新依據。

除了實用價值外,二十四節氣在今天繼續傳承,更因它蘊含着中華民族鮮活的文化基因。它在不知不覺中幹預我們對缤紛世界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對大千氣象的體驗。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唐代詩人韋應物的這首詩表現了中國人“感時應物”的節氣律動感。前兩句是自然氣候,後兩句是農業活動,從這種對應可以看出,人與自然的聯系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

立春咬春、春分立蛋、谷雨鬥茶、立冬食蔗……什麼節氣做什麼,什麼天候預示什麼,已經浸潤到華夏民族的血脈中,使得中國人的生活極具韻律之美,反映了尊重自然、順天應時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大自然給生活加上的标點”,是華夏民族集體意識裡的一套“天人感應裝置”,穿越古今,曆久彌新,在新時代必将煥發新的光彩和活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