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詩之最?清明古詩六首賞讀:永世皆臨祭視親,山河無處不清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清明古詩之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明古詩六首賞讀:永世皆臨祭視親,山河無處不清明
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祀先祖的大節日和節氣,綿延千年。
那麼清明節成為祭掃先祖的重要日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從唐朝。
唐朝之前,清明節之前,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做“寒食”。
寒食節起自上古的禁火節,上古春季,山林雷雨增多,容易爆發山火,故而在春天禁火一段時間,而後再重新燃火。
這個禁火在春秋晉國時期得到強化。晉國大臣介子推跟随流亡公子重耳艱辛颠沛十九年,輔助重耳登上王位,他卻辭官回綿山陪伴年邁的母親。重耳感念忠臣,求賢若渴,為了逼介子推下山,引動了山火,結果介子推和母親燒死在深山中。晉國國君重耳深感悲痛,遂将介子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緬懷忠烈,号召民衆不舉火,吃冷食來紀念這位愛國愛家的賢人。
在寒食節祭祀介子推也形成了另一項民俗,就是祭奠緬懷自己的先祖。
寒食節在冬至節後一百零五天,其後一到兩天是清明節。
那麼寒食節禁火,并祭祀父母,到了清明節,重新舉火,算是春天裡自新年立春之後,民間又一個辭舊迎新的時間段。
三國歸晉之後,晉朝有短暫統一中國的時期,寒食節由晉國地方風俗,流傳全國。農曆二三月又正是古代踏青,上巳祓禊的時段,有着隆重的巫靈色彩,其中在這段時間,祭奠介子推,并緻祭自己的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
到了唐朝,社會繁榮,各階層流動性大,就形成了寒食節,很多人奔赴家鄉掃墓的風俗,且往返消耗,不是一天就能完成,且這樣的祭奠有着家國的凝聚力,唐朝遂将寒食節官方化,放假并允許家祭,隻是不許采用音樂,來區别寒食和祭祀古禮的區别,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便于官員回家掃墓,特将寒食節清明節連續放假,長達四到五天,以便于人員的往返休息。
那麼實際上在民間,逐漸形成了寒食掃墓,清明踏青的風俗。其中晚歸的遊子,也會順延到清明左右祭掃。
這就是清明節也成為祭掃節日的開始。
在唐朝的很多詩裡,往往寒食清明連用,因為這兩個節日節氣靠得非常近,隻是祭祀的重點放在寒食,而感受天地清新氣象的踏青,主在清明節,但是實際是這個時間段都具有了祭祀踏青兩種功能。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白居易是中唐時代的人,在他生活的年代,至少民間寒食節和清明節都已經是祭祀先祖掃墓的日子。
烏鴉喜鵲在黃昏的樹上啼叫,聽得見清明節寒食節墳前的哭聲。
風吹起紙錢到處飄飛,古墓累累,春草滿地。
白色的野梨花白色的白楊樹,下面是墳墓,那是人間生死離别和隔絕的地方。
隻是躺在土中的人怎麼聽得見這世上親人的哭聲,親人在哭泣拜祭後,冒着小雨回家遠去。
那麼這裡很有意思,白居易寫的是寒食,但不一定就是寒食那天。
而且寒食節是不讓點火的,但是這裡卻有風吹曠野紙錢飛。
那麼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人們将紙錢放在墓碑前,結果紙錢飛了。
第二種就是,人們焚化紙錢,紙灰飛揚。
那麼如果這首詩沒有後人纂改的痕迹,清明節是可以燒紙錢的。
也就是在唐朝的民間,很多人表達心意,會将祭祀延後到清明節。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由于這種祭祀形成巨大的風潮,在某些地方,比如白居易的家鄉,寒食節清明節這段時間,并沒有嚴格禁火。或者這是民衆私下的行為。
總體而言,唐朝的寒食節,重在祭祀,清明節則是寒食節的延伸。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 · 杜牧《清明 》
這是流傳很廣的一首唐朝的清明節的詩。
很多人喜歡并流傳,因為裡面折射了很多人對清明節的感受,心情低落,有哀傷,符合了後世清明節那種祭掃之後的心境氛圍。
但是,這首詩的原始面貌,可能是重在路程感受踏青感想。
因為杜牧是官員,他對寒食和清明節的把握比普通百姓強。寒食節重在祭祀,而清明節重在踏青,感受山川新氣。
寒食和清明往往處在暮春潮濕多雨的時期,天上時陰時晴,變化多端。
但是一場忽然的大的山雨,則在人們的忍受能力之外。
清明這天忽然下起中雨來,這讓行走在山路上的杜牧,有點倉促,因為春雨多潮,容易生病。且這是他趕路,前後不着。
他看到牧童,急忙問,這裡最近的酒店人家在哪?
牧童牛鞭一指,指向了杏花開滿的遠處,在那裡可以停留留宿。
仿佛是煙雨中,給了杜牧一道光。
那麼寒食節的祭掃,是會帶各種冷食酒水的,祭拜之後,由祭祀的人分而食之。
杜牧如此慌亂,可見他在這裡并不是來祭祀祖先的,甚至不是遊玩,就是遊子路過,這是他漫長行程的一部分。如果寒食節禁止熱食,實際從頭兩天開始起,他一路住宿是吃的冷飯,且漫長的行程,又遭遇雨,饑寒交迫,這才打聽哪裡可以打尖住宿,因為明顯他渴望一盞熱酒,一頓熱飯,而消除旅途的勞頓。
而煙雨中的杏花村,也格外有家園富庶甯靜之美,那裡必定,袅袅煙火,等着他。
這首詩寫了寒食的冷和清明能夠給人帶來的溫暖和向往,有層次而向上。
那麼為什麼後世很多人列為清明節祭祀的詩呢?
因為下雨,山路,斷魂,都照應了人們祭掃時的心情。
實際上唐朝的祭祀重在寒食,而非清明。白居易詩中寫的是民間某些地區的小現象。
“春城閑望愛晴天,何處風光不眼前。
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日出萬家煙。
興來促席唯同舍,醉後狂歌盡少年。
聞說莺啼卻惆怅,詩成不見謝臨川。”唐 · 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
那麼唐朝清明節的内核是什麼呢?
一,舉火,一個新的開始,在寒食節暫停的煙火重新升起。
二,皇帝會在太廟祭祀,請求祖先庇護江山。至少南北朝齊國的皇帝就是這麼做的。
二,登高近水踏青,清明節節氣特點,就是天地清和,上古的上巳節,也多在這一階段,認為流水可以帶走疾病,生生不息,高山和空氣則健壯體魄,用踏青和行清來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和互動。
這首詩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登高遠眺,風光秀美。
在寒食節裡,到處盛開雪白的梨花,而在清明節那天早上,太陽出來時,家家戶戶開始點煙做飯,山川之靜美後,是人間的煙火氣。
而且大家朋友同僚一起促膝把酒,歌唱盡興,用開放的身心感受自然。
畢竟禁火冷食也有幾天,清空了的腸胃,正在等待美酒佳肴的重新輸入,寒食節和清明節算是身心洗禮的一個美好過程。
此時看山水,那是從内心感受的天地清明和美好啊。
那麼到了宋朝,寒食節的祭祀功能就移向了清明節。
畢竟宋朝的清明節比唐朝更重大,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并,官方放假七天,民間則更盛大。
寒食節做什麼呢,寒食節那天不是祭祀先祖,頭一天家家烙餅子,準備各種熟食,還有杏仁粥之類的甜點,而子女成年的儀式多定在寒食節,比如男子20的弱冠禮,女孩子十五歲的成人禮,去戶外帶着熟食踏青蕩秋千。
到了清明節那天,才正式出郊上山拜祭。
究其原因,除了宋朝穩定時期比較繁榮,也是因為風俗中焚化錢紙是祭祀重要的一環。
所以從宋朝開始,清明節就承載了祭祀的主要内涵。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胡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镫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南宋 · 高翥《清明日對酒 》
這是南宋時期,清明節成為祭掃的大日子。
南北山頭,都有家人去掃墓。
那飄飛的紙錢燒作了蝴蝶到處飛揚,而是誰的血淚染紅了滿山的杜鵑?
拜祭之後,這裡歸于甯靜,依舊有夜狐狸宿在墳墓上,而兒女們回家,歡笑在人間的燈火裡。
從掃墓,一方面寄托哀思,也考驗人們對生死的理解。
靈魂的有無那是沒有應證的事情,隻知道這裡的酒水是到不了九泉之下的,所以要珍惜短暫的生命啊,人生要及時行樂,飽滿如意。
并不灰暗,而是真實。
這種真實實際每個掃墓的人都有,隻是人們願意相信,在某處需要有個靈魂的存在。
祭祀本身成為最大的信仰。
”官氏亘古至于今,曆派源流振家聲。
吾今生爾九兄弟,各在一方以安身。
人人立志守豪富,個個撐持家業均。
但今囑咐清明節,永世皆臨祭視親。“南宋 · 上官統《自命 》
這是上官家族的家譜上的詩,比較簡單。是上官老人的遺言。
上官氏從古代流傳到今天,各門戶支流都有顯振家聲的人物。
我今生生了你們九個兄弟,各在一方,安家立命。
每個人都在守住财産,支撐家業。
我如今囑咐你們,每年的清明節,你們要團結,要給我掃墓,這種傳統不要間斷。
這是清明節給中國人帶來的精神上的厚重和安慰。
父親辛苦一生,拉扯子女成人,希望子女年年來看他,是延續,是團結,是安慰。
他也必定知道死後,他未必有知,但是這種方式,是一種非常樸素有效,延續血脈,家庭精神和團結血親的方法。總要有種精神需要禮儀載體傳承。
比如陸遊就寫了一首著名的臨終詩,國家統一北方的時候,你們清明節來掃墓,不要忘記告訴我。
這是愛國精神,代代相傳。
”草木有生皆潤澤,山河無處不清明。
寒蓑莫袖垂綸手,萬裡長江一艇橫。“ 南宋 · 方嶽
有了祭掃之後,來看看真正清明節氣的風物吧。
當然在先祖面前做了追思緬懷和洗禮,讓我們重新面對世界和生活。
看,清明時節正是草木生長潤澤的時候,那太陽溫暖,山水清和,正是春天裡的一種布新。山河壯麗,無處不是清明祥和啊。
來吧,從袖子裡伸出你們藏在冬寒和春寒的手來,正是釣魚長江,快意弄潮的時候。
人生當停留則停留,當行進,則高歌猛進!
這是清明節帶給人們厚重而又清明的美好含義。有曆史傳承,有精神安慰,更有繼續前行的動力。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