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

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4 20:31:18

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作者:韓育生疾病或災難,随時讓見面成為奢侈我們常以為紅豆寄相思,卻忘記了蒼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相思不隻寄紅豆)1

紅顔不老相思無處寄

作者:韓育生

疾病或災難,随時讓見面成為奢侈。我們常以為紅豆寄相思,卻忘記了蒼耳。

《詩經》中《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籲矣!”

《毛詩序》解讀《卷耳》:“後妃之志也。”認為是後妃思文王行役而作。詩本意寫女子思念丈夫,滿含溫柔敦厚的情意,以“嗟我懷人”的歎息,寫盡了千古相思,曆來注家好評如潮,是中國思念詩中的一首不朽之作。詩中“不盈頃筐”的刻骨相思,出神入化地描述了物象與心念之間的恍惚。南朝有民歌唱:“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與君共拔蒲,竟日不成把。”《卷耳》詩意由此擴張,關于愛情最美的深情,在這樣的歌裡得到了活力綿延的承續。

戴君恩《詩風臆評》評《卷耳》:“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轉關生,摹寫曲至,故是古今閨思之祖。”《卷耳》的不朽,總是與詩意中展現的無限種可闡釋性緊密關聯。無限的可闡釋,說的不正是無數種相思,不正是無限的愛意深情!詩中欲與丈夫共涉人生艱險的赤誠,時時刻刻表達着一份不帶私心雜念的甘願。世人所說的愛情,正是在“甘願”二字裡,從兩個原本獨立的生命,兩個不相幹的靈魂,最終生成“死生一體”的時空,才真正成為了愛情的模樣。

有誰能知,寄托如此相思之情顯明的一個物件,會是漫山遍野毫不起眼的蒼耳?

卷耳究竟為哪一種植物,曆來說法不一。現代植物分類學中,卷耳和蒼耳是不同科不同屬的兩種植物。卷耳為石竹科卷耳屬的草本,蒼耳為菊科蒼耳屬的草本。

《卷耳》一節,“采采卷耳,不盈頃筐”,描述的是采摘卷耳的情景。先秦時期,處在農耕時代的早期,人工種植栽培的蔬菜極少,常采摘山間野菜作為日常飲食的補充。

東晉張華在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中描述了胡枲的形态和來源: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綴羊毛,遂至中國。

到東晉,卷耳從形态上可察知為蒼耳。

之後,《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楚辭章句》對卷耳的解釋,都從《爾雅》《廣雅》《草木疏》《博物志》。

北宋蘇頌《本草圖經》雲:“《詩》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苓耳,《廣雅》謂之葈耳,皆以實得名也。”可見卷耳得名不在花,而在果實。但《爾雅》中,卷耳的注釋為苓耳,并非蒼耳。因為這個原因,後人推測,蒼耳可能為苓耳在抄寫過程中的筆誤,從而有蒼耳之名,卷耳和蒼耳說的應該是同一種植物。此說隻是一種推測,并無根據。

蒼耳含貝殼杉烯毒苷,有微毒,莖葉不可生食。古人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知道蒼耳須經熱煎、熱燙,方可作為野蔬食用。中國古籍裡并無食蒼耳中毒的記錄。明代《救荒本草》中描述了蒼耳的食用方法:嫩苗在油中炸熟,開水浸燙,可做蔬菜救荒。種子炒熟去皮,碾為粉末,可做燒餅。種子還可以榨油。

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作《驅豎子摘蒼耳》: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詩中秉持了頃筐摘野菜的上古遺風,詩中蒼耳與卷耳并行,可見蒼耳與卷耳指的是同一物種。

今人以《詩》中卷耳理解蒼耳,但遠古的《卷耳》裡映照的并非單純物性的四季轉移和物種特征,而是聚焦着思念裡恒久的光芒,這光芒從心靈深處透出,落到荒野中的蒼耳上。

對心懷相思的人來說,那一刻,她的心變得柔軟了,就蒼耳來說,它物化成魂,進入到人心思慮的海洋裡,不再僅僅是自然裡的蒼耳。自然和人,在這樣心魂互換的時刻,同時産生了雙重的跨越時空的意義,愛戀和寄托,物性和幻念,融會一體,又各展神采,天地與人統一在了同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應裡。(韓育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