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原材料和勞動力輸出省,安徽新時期面臨的發展挑戰在我國内陸地區具有普遍性。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
安徽的科研團隊十年間九次刷新量子操縱數量世界紀錄,推動我國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應用方向上均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部分方面實現領跑
今年上半年,安徽國内生産總值跻身全國十強,增速居長三角首位。過去十年間,安徽國内生産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台階,實現了在全國各省市中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 徐海濤 陳諾
全面采用自主可控量子通信設備,光纖全長1147公裡,可為政務、金融、能源、醫療等多行業提供數據安全服務……今年8月,全國規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在安徽合肥建成啟用,将推動共建長三角量子通信城際幹線網。
同一個月,地處安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态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重大突破,創造場強“相當于地球磁場90多萬倍”的新世界紀錄;安徽蔚來、奇瑞的新能源汽車月銷量分别突破1萬輛和2.8萬輛,馬鋼研發的時速350公裡高鐵車輪在兩列“複興号”上完成裝配即将投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号角。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原材料和勞動力輸出省,安徽新時期面臨的發展挑戰在我國内陸地區具有普遍性。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
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安徽對标世界一流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推進體制改革破除創新障礙,以科技驅動産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近十年來,安徽全省年生産總值從1.72萬億元增長至4.3萬億元,人均生産總值突破1萬美元,實現由全國“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曆史性跨越。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安徽實現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角色轉變,走出了一條中部地區創新驅動的跨越發展之路。
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湧現
“刷新塵封23年的世界紀錄!”8月,地處安徽合肥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态強磁場實驗裝置,創造出場強45.22萬高斯的穩态強磁場。
“新紀錄意味着人類操控磁場的能力達到了新高度,不僅讓科學家做研究時看得更準、更清晰,在醫療等多方面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中科院院士葉朝輝說。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百餘年來,全球已有約20項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據了解,穩态強磁場實驗裝置運行5年來,已支持海内外170多家機構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開展3000多項前沿研究。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在我國,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對标世界一流攻堅關鍵核心技術,舉全省之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
作為一個可用财力不算富裕的後發省份,安徽将創建國家實驗室作為科技創新“一号工程”,挂牌成立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第二個、中西部首個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台。新建穩态強磁場、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建成3個、在建4個、拟建3個、謀劃2個”大科學裝置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梯次發展格局,規劃的19.2平方公裡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已現雛形。
堅持“四個面向”,對标世界一流,安徽凝神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實現“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隐形傳态”三大突破;研制“九章”“祖沖之号”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讓中國量子算力領先全球;利用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創造1.2億攝氏度“燃燒”101秒的新世界紀錄……一批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湧現。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安徽注重“從0到1”的原始創新,将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在量子科技領域,從2012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備八光子薛定谔貓态,到2021年研制出113個光子的“九章二号”量子計算原型機,安徽的科研團隊十年間九次刷新量子操縱數量世界紀錄,推動我國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應用方向上均進入世界第一方陣,部分方面實現領跑。
在強磁場領域,穩态強磁場實驗裝置使我國在該領域躍居世界五強,依托裝置取得“首次發現外爾軌道導緻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重要科研突破,并衍生出掃描顯微成像、國家Ⅰ類抗癌創新靶向藥物等應用技術成果。
在聚變能源領域,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範電站,“人造太陽”近十年來先後創造“2000萬攝氏度400秒”“等離子體1億攝氏度”“101.2秒穩态長脈沖”“1.2億攝氏度101秒”等世界紀錄,使我國在聚變能源研究領域躍居國際前列,并衍生出超導材料、質子醫療、氦制冷等多項應用技術。
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彙聚天下科技英才。安徽緻力建設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正産生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以“人造太陽”大科學裝置為例,近十年來已有來自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4000多位科研人員前來交流合作。“我們的目标,是在中國點亮人類第一盞用聚變能發電的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說。
參會人員在合肥舉行的2021量子産業大會上參觀“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2021年9月18日攝) 韓旭攝/本刊
全面深化改革 激活第一動力
瞄準抗衰老和抗癌藥物,創業1個月就獲得4000萬元投資,3個月形成50多人科研團隊,5個月收購一家細胞制備公司,7個月5層樓的研發中心投入使用……這是日前記者在安徽聽到的一個創業故事。
“我回國就是為了更好地踐行學術理想。”為了實現“消除衰老以及慢性疾病帶來的人間疾苦”之夢,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偉回國發展。他的研究路徑,是分析對比病患細胞和健康人群細胞的異同。這樣的研究至少需檢測上萬名患者,必須走出實驗室,引入市場力量。
2021年3月,中科大出台“賦權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一改傳統的“先轉化、再獎勵”模式為“先分田、後分糧”模式。熊偉帶領團隊于2021年底成立安徽科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投入近1億元建設研發平台,後續計劃投入4億元用于臨床研究。
“我們已建成針對衰老及癌症的多條科研管線,計劃每年收集檢測兩千人數據,加快推進新藥研發。”熊偉說。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近十年來,安徽直面科技創新的痛點、難點、堵點實施改革,出台新機制破解高校成果轉化難,創辦科技大市場化解成果定價難,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企業融資擔保難。
有技術而缺資金,有發明專利無實物抵押,8年前成立的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度資金斷流。地方政府與銀行合作推出“創新貸”,通過股權、專利權質押等方式給予公司1000多萬元低息貸款,幫助它們跨越了創業初期的困難時期。
“得益于這樣的支持,團隊才沒有放棄、改行或賤賣股權,能夠始終堅持夢想。”公司創始人黃汪說。如今的華米公司,已成長為年營業額62.5億元、産品進入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可穿戴領域領軍企業。
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安徽勇做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不斷以制度創新激發第一動力。
2012年,安徽實施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的“中關村政策”;2013年,試點建設“創新型省份”;2016年,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如今,崇尚創新的氛圍、支持創業的體系已經在安徽形成。技術發明人或團隊,可以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70%以上;對于新型研發機構,建立“股權投資 政府基金 社會資本 産業化專項基金 風險投資”的多元化鍊式投融資體系支持。
為進一步發揮科技體制創新引領作用,安徽于2022年啟動建設“科大矽谷”,目标是到2025年彙聚各類優秀人才超10萬名,設立科創基金規模超2000億元,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
“‘科大矽谷’是一個開放概念,根本動力仍在于制度創新。”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志說,這裡将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打造集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為一體的世界級創新之谷。
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高大寬闊的廠房一眼望不到頭,起重吊機空中穿梭,軋鋼履帶火花四濺,一件件嶄新锃亮的車輪整裝待發……這是記者日前走進中國寶武馬鋼集團馬鋼交材廠房看到的場景。
作為安徽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馬鋼今年研發的時速350公裡“複興号”用高鐵車輪完成批量生産和發貨。
“創新不是口号,是植入思想的意識,是對工作永不滿足的追求。”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領軍人才、馬鋼集團馬鋼交材高級技師沈飛介紹,一節高鐵車廂重五六十噸,每一對車輪需長期承受十幾噸的往複循環壓力。馬鋼聚力研發高鐵車輪近十年,突破一批“卡脖子”難題,産品在穩定性和輕量化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安徽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被譽為“中國銅工業的搖籃”。近十年來,這家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均超過10億元,産品成為新能源汽車、5G通信等領域的基礎材料,傳統重工業靠科技煥發新生機。
記者在銅陵銅冠電子銅箔有限公司看到,一張張薄如蟬翼、滑若絲綢、亮似鏡面的銅箔,從生産線下來後直接打捆運走。
“這些銅箔是銅基新材料産品,最薄能做到4.5微米,是發絲直徑的1/15,市場供不應求。”該公司總經理甘國慶介紹,銅陵先進結構材料(銅基新材料)産業集群已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這樣的産業集群安徽有4個。
銅、鐵、煤炭……安徽傳統産業以資源型為主,被形象地稱為“銅牆鐵壁”。進入新時代,安徽以科技創新驅動産業發展,一手抓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加快構建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标識的現代産業體系。
以長鑫存儲為代表的動态存儲芯片産業、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新型顯示産業、以蔚來和奇瑞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産業組成的“芯屏汽合”,集成電路、白色家電等面向消費終端的現代制造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人工智能産業組成的“集終生智”,正成為安徽産業的新特征。
今年夏天,安徽長豐縣的比亞迪汽車合肥生産基地門外每天人頭攢動,前來應聘者絡繹不絕。未來,這裡将吸納六萬餘名産業工人。
在40多公裡外的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産業園區,蔚來汽車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生産線已全線貫通,今年三季度将正式投産。整個園區建成後,将具備年産100萬輛智能電動汽車的産能,規劃年産值達5000億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産業呈爆發式增長,産量同比增長9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
原始創新開新路,安徽開辟出一批産業發展的新賽道。
“有了這個新技術,手機通話、傳信息安全多了!”7月,合肥市民王女士的手機裝上特制的Sim卡和APP,成為全國使用“量子密話”量子保密通信服務的第32萬名用戶。
據悉,這款由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與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安徽孵化出的創新産品,也成為全球首款規模化的量子通信民用産品。
緻力于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能使算力實現指數級提升的量子計算,可将探測精度從微米級提升至“原子級”的量子精密測量……在合肥高新區的“量子大街”上,以芯片、軟件、行業标準、商業模式為内容的量子産業鍊正在形成。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産業,锲而不舍、久久為功。近十年來,安徽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742家,增長到2021年的11368家,制造業增加值、數字經濟增加值均超過1萬億元。
加快融入長三角 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助力創新藥物研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化學測量學”……8月下旬,長三角醫藥創新發展聯盟(安徽)在合肥揭牌成立,來自長三角多地的學者、企業家、産業園區負責人聚首聊創意、談合作、謀産業。
2019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态資源良好、内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闆區。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關鍵詞,安徽發揮科創優勢加快融入長三角。
跨越省界攜手科研。安徽合肥和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化“兩心同創”,協同搞科研合作、成果轉化。聯合搭建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3個、大型科學儀器超4萬台(套)。
重大任務合力攻關。面向國家需求,安徽積極推動長三角聯合攻關計劃布局,實施省級長三角聯合攻關項目63項,多項聯合研發成果已在高端微電子封裝、郭守敬望遠鏡等領域應用。
2022年7月,國産大飛機C919完成取證試飛。在這背後,長三角一體化提供了重要助力。其中,安徽的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大飛機提供了機組和旅客氧氣系統。安徽應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未來表面技術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進入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
“以‘科創 産業’為引領,安徽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與滬蘇浙合力将長三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介紹,今年上半年,安徽從滬蘇浙吸納科技成果788項、成交額約92億元,向滬蘇浙輸送科技成果713項、成交額約59億元。
一體化開創新格局,長三角湧現新機遇。滬蘇浙皖加快一體化,安徽經濟總量占4省市比重,從十年前的14.4%提高到如今的15.6%。2021年,安徽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7%,較2012年提升10.9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對規上工業利潤增長貢獻率達到61%,經濟質量明顯提升。
今年上半年,安徽國内生産總值跻身全國十強,增速居長三角首位。過去十年間,安徽國内生産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台階,實現了在全國各省市中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發展。
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安徽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制勝關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全國大局多挑擔子、多作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