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後門”一詞是當代社會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熟語,其詞義為比喻通過托熟人、拉關系、送禮行賄等不正當手段,來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私下地獲取某種利益。
這一熟語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北宋徽宗繼位後,以蔡京為相。蔡京上任後,拼命貶谪和排斥哲宗朝的舊吏,規定其子女不得為官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蔡京的這一做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民間對此多有譏嘲。在一次朝廷宴會上,聰明的藝人們借機在筵間演出了這樣一幕戲: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間的,結果被判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了度牒請求補發,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間出家的,故立即被剝下道袍,複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問道:“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當然這隻是一則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不過,在南宋吉水人羅大經所撰的《鶴林玉露》一書中卻有“留後門”一條。其文曰:“銮辂親征,事大體重,固宜進退有據。若論兵法,則置之死地而後生矣,豈預留後門哉?留後門,則士不死戰矣……。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退有據。”從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書中所說的“留後門”是指“留退路”的意思。而在明人王一鹗的《總督四鎮奏議十·舉劾四鎮将令疏》一文中亦有“開後門”一詞:“占公匠六十餘名,各色營造私開後門,物議沸騰。”這裡的“開後門”是指在房屋的兩側或後面開一些小門,以方便人們出入。
“走後門”一詞出現得很晚,它所概括的意思原本是由“走門”、“走門子”、“走門路”、“走便門”等詞語來以表達的。但是由于“走後門”一詞比“走門路”等詞更富形象性,所以它一經出現,很快就成為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後起之秀,在民間廣為傳播,并被人們頻繁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