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我讀感知論》随想錄(64)
生命模式與感知模式
生命模式中的我們以生存為目的,感知模式中的我們以感知為目的。然而要問,其他生物到底是以生存為目的還是以感知為目的?動物的目的似乎很明确,不像我們人這樣漫無目的或目的雜亂,它們的生活很簡單,吃喝睡玩,這是它們的基本行為活動。我們人做的事比動物要複雜的多,我們作出各種各樣的高級行為,完成各式各樣的艱難挑戰,然而問我們為了什麼,肯定是為了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生存。但生存本身并不能作為目的,所以我們在該目的之外還建立了另外的目的。
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這看起來不是目的,而是到達目的的前提。那麼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找不到存在的目的?存在的目的建立在生命上,存在隻能是為了求存。我們不知道,存在的目的還能建立在感知上,建立在感知上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求感知。那麼感知是什麼?感知是一種接收信息的行為,我們或許對此不屑于顧,覺得它就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式。然而,我們不要小看這種方式。我們的精神痛苦也跟感知有關。我們的痛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狀态,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态,我們知道嗎?我們不知道,我們隻會以為我們該經曆痛苦,或是别人使然的,我們根本找不到痛苦的來源,我們甚至認為痛苦不痛苦無所謂。
存在的目的是求感知,求感知的什麼?感知的愉悅。感知愉悅是一種愉悅的狀态,它和痛苦的狀态相反。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愉悅的存在和存在的愉悅。不要小看這一目的,感知愉悅看起來簡單,實則并不簡單。因為人要感知愉悅就得避免感知痛苦,人知道怎麼避免感知痛苦嗎?人從來沒把痛苦當回事,隻覺得痛苦忍忍就好了,痛苦之後必是幸福。這是幾乎所有人的思想認知,要問,痛苦有什麼理由會到達幸福?人該怎麼回答?人從來不反思自己為什麼要痛苦,人的很多行為都是受痛苦的驅使,可以說人是被痛苦逼着做事。人抗拒痛苦,越抗拒越痛苦。
其實,人不主動的追求感知愉悅,就得被動的接受感知痛苦,這是由感知模式決定的。生命模式中的我們是被動的接受感知痛苦,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忍受一切痛苦終将可以幸福起來,然而,我們有什麼理由幸福,我們生活在生命模式中,生活在與他人的生存競争,我們的幸福是因為什麼,打敗了他人,成為了勝利者了嗎?要問幸福來源于哪,人會說物質嗎?人有了物質也不見得會幸福,因為真正能帶給人幸福的是人。幸福隻能來源于人,我們想着自己擁有一切,卻唯獨無法擁有幸福,為什麼?我們有的已經有了,沒有的僅是知道自己有的。
我們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我們要有什麼?我們有什麼是為了什麼?最終為的還是感知愉悅,即欣賞感知的屬性。最終目的愉悅感知沒有占有的必要,從我這個主體出發的任何感知對象都可以選擇感知。這并不是說,存在為了被感知,存在為了在感知,在感知的活躍狀态即是存在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是為了存在,感知的目的也是為了存在,不同的是生命的存在在個體,感知的存在在整體。生命是為了其自身的存在,感知是為了感知本身的存在。感知本身包含一切存在,即生命和物質,意識和精神。
生活在生命模式中的人是生命的奴隸,他們為的并不是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從整體存在中獨立出來的生命,他們一生都在給自己的生命找合理存在的理由,耗盡一生也不能找到。不是生命存在沒有理由,而是理由不在生命。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一個非物質的空概念,其本身無任何意義,生命所表現出的存在性質才是生命的意義,生命體不同于物質就是因為它有這些性質。生命體有了這些性質才有生命的意義,生命體的這些性質就是感知性質。我們在存在中從來都沒有追問感知為什麼存在,僅僅是為了認識存在嗎?在我看來,感知的存在地位在物質和生命之上,因為感知存在,所以才有物質存在和生命存在。感知存在完洽的統一了物質和生命的存在,結束了物質和生命的萬年對立。存在就是在感知運動幾乎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一切存在皆可以為感知存在證真,因為感知包含任何存在,無遺漏任何存在。
感知存在唯一無法包含的是非感知存在,但非感知存在在感知存在中表現為不存在,一切存在到非感知存在終止,我們隻是在感知存在。在感知模式中,一切存在都有理有據,一切存在都能得到肯定。在生命模式中,很多存在都無理無據,很多存在都無法肯定。存在為生命,生命為什麼?死亡嗎?生命模式産生人死後的世界并非沒有道理,因為人以生命為中心,就不得不面對死亡的必然事實。死亡是什麼?生命為什麼要死亡?為了自圓其說,人就隻能想象死後的事,死後存在于一個極樂世界。生命的死後,生命還有死了以後嗎?生命即是存在,死後的生命還是存在嗎?
生命存在于感知中,感知才是生命最終的歸宿。(接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