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農村,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普遍下降,歸根結底還是由于現在的糧食價格過低,以及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造成的。
其實農民向“半農半工”的轉變,大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畢竟幾乎每個人都不願意忍受背井離鄉之苦。可是看着一家老少都急着用錢,自己也隻能一個人扛下所有。
其實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讓農業再次成為農民的主業,讓農民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财富自由。而這一問題目前也成為了農民的心病。
1980年“分田到戶”,首次激發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
在1980年之前,為了實現工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成為了工業的“奠基石”,工農産品“剪刀差”的出現,也使得農業産品成為了工業産品的原料。但是,農業作為工業的基礎,而農民又作為農業的基礎,當時農民的力量顯得極其珍貴,為了将農民聚在一起,生産隊這一産物應運而生。
之後,在農業的支撐下,工業終于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但農業也到了亟待發展的階段,如何調動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擺脫生産隊模式下的“大鍋飯養懶漢”問題,就成了當時國家重點考慮的問題。
于是在1980年,國家明智地施行了“分田到戶”這一決策。一時之間,農業生産經營自主權直接交到了農民手裡,望着自家的田地,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被首次激發了出來。雖然起初農民還需要通過“交公糧”的方式繳納農業稅,來支援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是農民終于有了自己的餘糧,就已經非常滿足了。畢竟,在當時10塊錢可以買很多東西的時候,地裡的糧食就能夠支撐農民的生活。
人民公社勞動場景資料圖
為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現在又該靠什麼?實際上在讨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回顧一下農民種田時所經曆的變化。起初在古代,農民種田是以家庭承包為主,之後有了地主,農民則是為地主種地,而之後農民又開始以生産隊的模式種地,直到1980年,土地才重新回歸到了家庭承包的模式。
而之所以要回顧曆史,就是為了表明土地和農民是永遠無法分割的,因為這不僅是很多偉人努力的結果,而且農民依靠土地也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說在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這方面,絕對不能采取讓農民脫離土地的辦法,需要尊重農民的意願。
既然,基本原則已經确立,那麼我們現在就來談一談,如今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該靠些什麼?首先,如果想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障農業的基本利潤。因為現在的農資投入在不斷提高,糧價在基本平穩的情況下,農民的種田利潤也在不斷降低。因此要想保障農業的基本利潤,就必須打壓農資價格或者以補貼的方式彌補差價。
其次,如今“小農耕作”的生産模式仍然是目前國内的主要農耕模式,如何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将直接決定我國農業的未來走勢以及農民的種田積極性。
那我們該如何去做?第一,我們要摒棄統一模式,大地塊可以進行集約化生産,但是對于丘陵和山地也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生産模式,在這件事上不能圖省力。第二,讓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農業生産當中,然後由科技團隊和當地政府進行統一管理,讓農業産品品牌化、讓農民股東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而且還能夠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實際上這本就是一回事。
總體而言,要想激發農民的種田積極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障農民的基本利潤,而無論是“分田到戶”,還是讓農民“股東化”,實際上都是在迎合這一點。以前,農業“哺育”了工業,而如今,農業産品也應該像工業産品一樣,有自己的市場價值,甚至是品牌溢價,“五常大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