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爬鮡(zhào)(Euchiloglanis spp.)屬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屬的一屬魚類的統稱。俗稱:石爬子、青石爬子、黃石爬子、火箭魚。
石爬子
分布于長江上遊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等幹支流及四川灌縣、汶川、阿壩等地,漢江支流岚河上遊岚臯、青海玉樹和班瑪等地。
川味紅湯石爬子
該魚肉質特别細嫩,無側刺,因為越來越稀少,價格一路上漲,現價1800元/斤左右。
2、白緣䱀,Liobagrus marginatus (Günther, 1892),鈍頭䱀科䱀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水蜂子,本屬無側線。我國已知9種。分布于長江上遊各支流、金沙江水系,是我國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層魚類。
水蜂子
因為它的背鳍和胸鳍具有3枚毒刺,蟄到人的痛感就像馬蜂一樣,但是因為是生活在水裡面的,所以就得名“水蜂子”,有些地方也叫它耙腦殼魚、耙胡子魚、米湯糊兒等。
水蜂子最好的烹饪方式是酸菜魚的做法,肉質肥嫩,膠質高,餐廳價800元/斤。
水蜂子
3、蛇鮈,鯉形目鮈亞科蛇鮈屬魚類。俗稱:船釘子、白楊魚、打船釘、棺材釘、沙錐等。
船丁子
蛇鮈是一種小型魚類,廣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蛇鮈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層小型魚類,喜生活于緩水沙底處體延長處。
川味家常船丁子
4、亞東鲑魚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亞東縣的特産。亞東鲑魚魚體肥滿,脂肪多,肉厚,味道鮮美,故當地群衆最嗜吃此魚。亞東鲑魚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亞東鲑魚
亞東鲑魚為屬鲑形目鲑科魚類,俗稱亞東鲑(或河鲑、山溪高尾鲑),據記載,它是由英國人1866年自歐洲帶到喜馬拉雅山南側的。這種魚身有彩色斑點,當地人們親切的稱其為“花點魚”。
亞東鲑魚
上世紀60年代初經專家鑒定,命名為“亞東鲑魚”,目前我國僅在亞東縣亞東河有分布。亞東鲑魚營養豐富,肉質鮮美,且無肌間刺,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
5、紅尾副鳅,屬鯉形目,鳅科,副鳅屬。俗名:紅尾子、石崗鳅、巴鳅等。
石剛鳅
分布于漢江支流源流以及堵河、長江支流沿渡河,金沙江、南盤江、渭河水系等。小型魚,體長一般為10~17cm,底栖生活,喜歡在流水沖刷的石穴環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區支流中數量較多,當洪水來到時就會遊出來覓食被洪水帶來的餌料。平時喜栖息在岩縫、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灣活動。
6、河鳗,鳗鲡科動物鳗鲡的肉或全體。河鳗屬魚類,為輻鳍魚綱鳗鲡目鳗鲡亞目鳗鲡科的其中一種魚類。似蛇,但無鱗,一般産于鹹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閩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
别名:鳗魚、溪滑、風鳗、白鳗、白鳝、青鳝、青鳗、毛魚、流鳗、鳗鲡、日本鳗鳗魚(Eel)統稱為鳗鲡,分為河鳗和海鳗,體細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頭中等,眼小,嘴尖而扁。下颌長于上颌,鱗小埋于皮下,呈席紋狀排列。臀和尾鳍相連,胸鳍小而圓,無腹鳍,無鱗。體背為黑灰色,腹部白色。
紅燒河鳗
産于海中,可溯遊到淡水裡生活,成熟後又回到海裡産卵。其營養豐富,肉質鮮嫩。
清蒸河鳗
7、長吻鮠,魚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也叫回魚。魚綱(鮠科)。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長達1米左右,淺灰色。眼小,體無鱗。吻圓突,口腹位,具須4對。尾分叉,身長可達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
江團
俗稱:鮰魚,江團,肥沱,肥王魚,灰江團魚。長吻鮠分布于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系為主。分布區域 40°N以北的淺水水域,包括西歐的法國、英國東部、挪威西部、蘇聯的西伯利亞、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國。中國的黑龍江水系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均有分布。
江團
長吻鮠為大型的經濟魚類,其肉嫩味鮮美,富含脂肪,又無細刺,蛋白質含量為13.7%,脂肪為4.7%,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
酸菜江團
該魚的鳔特别肥厚,幹制後為名貴的魚肚。湖北省石首市所産的“筆架魚肚”素享盛名。它膠層厚,味純正,色半透明,有“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之說,實屬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為珍品獻給明太祖朱元璋,從此一直被列為貢品。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宋代詩人蘇轼都為之作詩著文大加贊譽。
紅湯豆腐江團
8、翹嘴紅鲌(學名: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是鯉科、鲌屬的一種魚類。體長,側扁。腹棱完全。口上位,口裂幾與身體垂直,下颌向上翹。眼中等大,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小于眼後頭長。側線完全,側線鱗59~62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條為硬刺;胸鳍尖,末端伸達腹鳍起點;尾鳍深分叉。體側面及腹部銀白色,背鳍、尾鳍淺灰色。
紅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緩流裡。紅鳍鲌為兇猛性肉食性魚類,幼魚以枝角類、桡足類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以魚、蝦、螺、昆蟲、幼蟲和枝角類等為食。分布于中國、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越南。
清蒸翹殼
9、松江鲈魚,硬骨魚綱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魚科(Cot-tidae)松江鲈屬。又名四鰓鲈。因鰓蓋膜具橙紅色帶紋似鰓,“四鰓”俱紅,故名。中國四大淡水名貴食用魚之一,以上海松江縣所産者最為著名。
松江鲈
松江鲈鮮嫩味美,古今馳名。《本草綱目》載:“吳人獻淞江鲈鲙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鲙,東南佳味也。”其他如清代的《江南魚鱗品》及有關縣志等也有關于松江鲈的記載。
四鰓鲈魚
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和菲律賓等地。中國北自渤海、南至江蘇、浙江、福建及台灣海峽沿海均有出産。
四鰓鲈魚
10、鳠在中國大緻分兩種,大鳍鳠和斑鳠,屬鲶形目、鲿科、鳠屬。大鳍鳠俗稱江鼠、石闆頭、石扁頭、岩扁頭、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小黃龍魚。斑鳠俗稱芝麻劍、骨劍等
芝麻劍
鳠屬魚類廣泛分布于長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遊出産較多,為底栖性魚類,多栖息于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幹、支流中,喜集群。夜間覓食,以底栖動物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個體不算很大、一般個體重0.5公斤左右,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肉質細嫩,味亦鮮美,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鳠屬魚在我國的大江大河裡産量比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較為珍稀的魚種。比如大鳍鳠的近親——斑鳠,也是我們常說的芝麻劍,是極其珍貴的淡水魚。此魚無鱗,形似劍鳍鋒利,因身上有芝麻狀斑點而得名。2021年2月,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斑鱯(僅野外種群)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岩闆條
鳠屬的生活環境算比較苛刻,不單要求水質好,而隻有在水勢落差大、水底大石結構多的山澗、溪流裡才有它的存在。目前中有在長江和珠江的中上遊地區,如廣東、廣西、雲南、重慶、四川等地,還有它的存在。這種魚極其珍貴,肉質細嫩,膠質含量高,口感不遜于長江三鮮,尚不能批量養殖,納入保護後已經吃不到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了。
江鼠
11、鳜魚(Siniperca chuatsi),漢語拼音:guì yú,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又名菊花魚、鳜花魚、桂花魚、桂魚、鳌魚、脊花魚、胖鳜、花鲫魚、母豬殼、刺婆等。
刺婆
鳜魚,鮨科鳜屬。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顯長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鳍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桂花魚
鳜魚屬兇猛肉食性魚類,性兇猛,常以其它魚類為食,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鳜魚是淡水魚,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國各主要水系,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
松鼠桂魚
12、太湖銀魚是太湖著名特産。因此,銀魚亦稱脍殘魚或王餘魚。清康熙年間,與梅鲚魚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細嫩透明,柔若無骨,色澤似銀,春秋時期太湖已盛産銀魚。品種有大銀魚、雷氏銀魚、太湖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等。銀魚肉質肥嫩鮮美,營養豐富。銀魚炒蛋、銀魚丸子、芙蓉銀魚和銀魚馄饨等是太湖名菜名點。亦稱冰魚(icefish)或玻璃魚(glassfish)。
銀魚
銀魚科(Salangidae)銀魚屬(Salanx)多種半透明魚類的統稱。見於東亞鹹水和淡水中,在中國被譽為美味。體細長,似鲑,無鱗或具細鱗,很少長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魚。
銀魚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産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曆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産銀魚。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産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
清蒸銀魚
13、鯸鲐(Tetraodontidae)俗稱河豚,硬骨魚綱鲀科魚類的統稱。自古以來中國食用的鯸鲐皆生息于河中,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
河豚
另有“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等稱呼。古時稱“肺魚”。英文名:puffer fish。鯸鲐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
河豚
14、鲥魚Tenualosamacrura,鲱科鲥屬的一種魚類。體側扁,長70厘米,銀白色,分布于中國、朝鮮、菲律賓沿海,是一種名貴食用魚。鲥魚為溯河産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
鲥魚
鲥魚産于中國長江下遊,以當塗至采石一帶橫江鲥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鲥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
古法蒸鲥魚
繼揚子鳄、中華鲟、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鲥魚也遭遇種群危機,故将其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
鲥魚
15、長江刀魚,學名長颌鲚,又稱刀鲚,毛鲚,是一種洄遊魚類。刀魚平時生活在海裡,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遊。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體形不大,但數量甚多,産量很高,是沿海常見的經濟魚類。
長江刀魚
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渤海和東海一帶,凡通海的江河如遼河、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等均能見到。據資料記載,我國刀鲚主要分為江海洄遊型和湖泊定居型2個生态類群,前者按水系又分為長江、錢塘江等幾個生态型。
刀魚
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作為“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每100克刀魚就含有18.4克蛋白質和4.6克脂肪,另外還含有磷、鐵、鈣、鋅、鎂及維生素A、B1、B2等多種營養成分。
長江刀鲚
16、黃颡魚,鲿科,黃颡魚屬的一種魚類。各個地方的名稱不一:黃姑子、黃沙古、黃角丁、刺黃股、昂刺、昂公、黃辣丁、黃骨魚、黃鴨叫、嘎魚等。
黃辣丁
黃颡魚體長一般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颌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顔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颌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颌須短,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
黃颡魚
黃颡魚分布于老撾、越南、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等我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遼甯等流域,筆者以為是東北、岷江上遊流域出産的黃颡魚最為肥美,應該是冷水魚膠質含量高的原因吧。
黃颡魚有很多種做法,清蒸、紅蒸、紅燒、做豆腐魚湯、水煮、幹鍋、酸湯、黃焖、東北亂炖等,尤以四川成都新津區已把黃辣丁菜系做成了地理标識;江西一帶做的黃焖青椒老豆腐黃鴨叫味道也是一絕;
黃焖青椒黃鴨叫
17、花鮕 學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俗名:麻鯉、花兒鯉、栗花魚、花栗魚、花鯉、吉花魚、土鳳、花骨魚,屬于鯉科物種。
土鳳
分布廣,全國各個要水系都有分布。刺多,肉質細嫩。
土鳳
花鮕肉質細嫩,做川味藿香豆瓣魚尤其味美,但雜刺較多。
土鳳
18、撫仙湖抗浪魚屬于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白魚屬。抗浪魚體小而細,長3-4寸,形如箭,呈銀白色,喜水質清新,含氧量較高的水域環境,通常栖息在深水魚洞或沙礫中。主食以枝角類和桡足類、絲狀藻和水生昆蟲為主。是屬于撫仙湖的特産魚類。
抗浪魚
抗浪魚的身軀修長且極具流線型,他們喜歡在水中逆流而上,因此又被稱為沖浪魚。由于抗浪魚長期在水中遊拽,因此全身的魚肉也十分的緊實,食用起來的口感也遠超白條魚,甚至在一些見多識廣的食客們心中,撫仙湖的抗浪魚是一種可以與長江刀魚齊名的淡水魚種。
從食用的口感上來說,抗浪魚肉質鮮美且鮮香四溢,往往隻需要簡單的烹饪便能讓我們享受到這一美味,這也難怪抗浪魚備受追捧。
清蒸抗浪魚
19、裂腹魚(schizothoracids),又名齊口魚、雅魚、細甲魚。屬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
裂腹魚
是亞洲高原地區特産的中小型魚類。常生活于急流中。生長緩慢,性成熟遲。4~5月繁殖。卵有毒,人誤食後會發生嘔吐、腹瀉等症狀。世界裂腹魚類有11個屬97個種和亞種,中國約産10屬78個種和亞種。
雅魚
常見經濟種類有青海湖裸鯉,為青海湖重要經濟魚類;大理裂腹魚,見于雲南洱海;軟刺裸裂尻魚,見于金沙江;扁吻,見于新疆塔裡木河流域。均為當地食用經濟魚類。
裂腹魚
短須裂腹魚、長絲裂腹魚産于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系,為主要食用魚類,但生殖期間卵有毒。重口裂腹魚、齊口裂腹魚産于長江上遊岷江、烏江水系,為重要的經濟魚類。大理裂腹魚産于雲南大理洱海及蒼山一帶溪流中。以溪蟲、昆蟲、蚯蚓為餌,溪流拖釣、刷灘釣,吃鈎率高。
根據中國西藏北部發現的化石證明,裂腹魚類可能是在第三紀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亞科魚類。
砂鍋雅魚
20、達氏鳇(學名:Huso dauricus)是鲟科、鳇屬軟骨魚類。頭尖、尾歪、體長,顔色黃褐,身上無鱗,而在背脊和兩側有5列菱形的骨闆(硬鱗)。鳇魚長可達5.6米,重可達1000千克。
黑龍江達氏鳇
分布于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之中。該魚為淡水魚類,從不遊入海裡,分為黑龍江河口的種群、常年生活在該河道的種群以及鄂霍茨克海與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種群。
達氏鳇
達氏鳇作為白垩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其原始古樸的外形1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鳇魚學名為達氏鳇,是鲟魚的一種,起源于一億三千萬年前,達氏鳇性情兇猛,屬于大型肉食性魚類,能活50年以上。
黑龍江省所産的鳇魚屬于達氏鳇,古時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出産于黑龍江省呼瑪縣至撫遠縣黑龍江流域,因體大、壽命長、食量大、力量強,是淡水魚中最大的一種魚類,素有“淡水魚王”之稱。據古生物學家考證推斷它是現代硬骨魚類的共同祖先,是古刺魚類保留下來的一支後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稱。
達氏鳇
21、中華倒刺鲃(學名:Spinibarbus sinensis)是鯉科、倒刺鲃屬魚類。俗稱:青波、青鲌。
青波
體長81~221毫米。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均為淺弧形。吻圓鈍而突出。口亞下位,腹視呈馬蹄形。鼻孔近眼前緣。眼側上位,眼間隔較寬。須2對,較發達。鱗較大。側線完全。背鳍外緣微凹,起點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末根不分枝鳍條為硬刺,後緣有細鋸齒。尾鳍叉形。鰓耙短小,呈錐形,排列稀疏。下咽齒稍側扁,末端尖而稍彎曲。鮮活魚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泛銀色光澤,絕大多數鱗片邊緣為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明顯。
青波
中華倒刺钯是一種河道型底層生活魚類,栖息于底質為礫石的山地河流當中,白天多生活于灣沱和深潭之中,夜間到生長水草及水生藻類的岸邊淺水地帶覓食為雜食性魚類,其食性較廣,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蟲及淡水殼菜為食。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
中華倒刺钯
以上魚類每個地方叫法不一,但都非常鮮美,由筆者整理出來,親愛的食客朋友們,你們還有補充推薦的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