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寓”是寄托的意思。有人說寓言是“理智的詩”,“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況下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東西和現象。主題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其内容在于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看法,或對某種社會現象作某種批評,或對某一階級、某一個人有所諷刺,或提供某種生活的教訓,或進行某種善意的箴誡。
小學歸納提煉寓意的常用方法:
1 、看寓言的題目
寓言的題目一般都是對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過搞清題目的意思,從而弄清寓意,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歸納寓意的方法。我們隻要把題目的意思搞清楚了,也就知道其寓意了。
如《畫蛇添足》,首先理解題目的意思:蛇畫好後,又憑空多畫了幾隻腳(蛇本來沒有腳),從而得出這篇寓言的寓意是:做多餘的事,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比如“亡羊補牢”這個題目的意思是:羊丢失了,才去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損失之後,想辦法去補救還不算晚,免得以後再受損失。從中便可清楚地知道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一個人做錯了事,隻要及時認真改正,還不算晚。
2 、看寓言的開頭和結尾
有的寓言在開頭、結尾處,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語句,比如《狐假虎威》的最後一句是:“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吓跑的。”因此,“借别人的威風”就是理解這則寓言寓意的關鍵。
3、看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點語句,往往蘊含着深刻的寓意,我們隻要反複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如《會搖尾巴的狼》這則寓言,可以根據狼和羊的五次對話把文章分成五段
第一段寫老山羊沒有看出陷阱裡面是狼;
第二段寫老山羊從外貌上懷疑狼不像是狗;第三段寫老山羊從狼的硬尾巴上認出它是狼;第四段寫老山羊認識到狼的本性不會改變,決心不受騙;
第五段寫老山羊不怕狼的威脅。
這裡,我們結合文章的題目考慮,第三段應是全文的重點,集中說明了寓意:要善于識破像狼一樣的壞人,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如《掩耳盜鈴》,抓住“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為自己聽不到,别人也就聽不到了”這句話,重點理解整篇寓言,就可以推出文章的寓意了。
思維過程: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到社會;由個别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由果溯因。
要點:諷刺……現象;告訴……道理;啟迪……;揭示了……哲理。
一般來說,記叙類的找出議論抒情性的句子,議論類的找出觀點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高中寓言類材料作文寫作時也要從整體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般來說,一則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義,也就是這則材料的“主旨”所在。
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動物園裡來了一位哲學教授,向動物們傳授哲學。哲學教授講了好多空洞的理論,接着說:“任何事物都必須從基礎做起,就如任何建築都必須從底層做起。” 有一隻青蛙聽得不耐煩了,就向教授發問:“請問教授,真的所有建築都必須從底層做起嗎?” 哲學教授瞄了青蛙一眼:“當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擊說:“正因為是井底之蛙,我才問你——難道打井也從底層做起嗎?”哲學教授啞口無言。動物們紛紛說:“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何況不是呢?!”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體,确定标題;不要脫離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
第一步:把握材料整體寓意或找出材料中關鍵性的句子:“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何況不是呢?!”
第二步:找出材料中的陳述對象。如對象有:教授、青蛙、動物們。
第三步:找出每個陳述對象在事件中所産生的結果:
教授結果是被青蛙反駁得啞口無言;青蛙把教授給駁倒了;動物們反駁教授。
第四步:由果及因,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正面提出中心論點。如:
1. 教授被駁得啞口無言是因為:(1)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得出: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2)具體問題不能具體分析,得出:學會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3)說話過于絕對,得出:學會全面分析問題或說話不能過于絕對。
2.青蛙把教授給駁倒了是因為:(1)敢于質疑;(2)敢于挑戰權威。
3.動物們反駁教授是因為:教授隻相信自己,小看他人,得出:要看到别人的長處。
審題立意正确的方法:1)主旨領悟法。主旨領悟法又叫中心法,是寫材料作文最為常見且最為穩妥的審題方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确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并将其作為文章的主旨,會使所寫的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領悟材料的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幾個步驟:①明确材料寫了哪些人,什麼事,有怎樣的結果;②明确材料說明了什麼道理;③從明确的道理中選擇恰當的内容作為立意的依據。
2)由果溯因法。即把材料提供的現象作為結果,推導産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将推導出來的原因作為立意的依據。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很多事物都會以因果關系的形式存在。寫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的結果,多問幾個問什麼,推導出造成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3)求同存異法。這裡所說的求同存異法,實際上是針對有多則材料的作文題所運用的審題方法。這種審題方法适用于内涵不盡相同的多則材料,即先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義點,然後進行比較,摒棄不同之處,尋找相同或交叉的點,并以此作為文章立意的依據。
4)傾向把握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着命題者的情感态度,審題時必須充分捕捉這些信息,明确命題者的感情傾向,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如果無視命題者的感情傾向,提煉的觀點與材料内容就會“南轅北轍”。
5)寓意揭示法。寓意揭示法是針對寄寓性材料而言的,如寓言、童話、漫畫,以及其他類型的寄寓性材料,需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或事,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内容相關的社會現象、人生哲理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進而确立論點。
二、寓言故事:憤憤不平地的烏鴉 引出的哲理思考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見烏鴉飛得很辛苦,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鴉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所以我想飛到别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别白費力氣了,因為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兒都不會受歡迎的。”
要求:綜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題目解析】
這道作文題目材料是寓言故事,全文出自西漢劉 向《說苑·談叢》(《四部叢刊》本),題目為《枭逢鸠》,又名《枭将東徙》,是一則動物寓言。全文如下: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東徙。”鸠曰:“何故?”枭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鸠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注釋)枭:一種兇猛的鳥,貓頭鷹。鸠:斑鸠、雉鸠等的統稱,形似鴿子。)
遼甯省大連市普蘭店市第三十八中學2021屆高三9月開學考試就以此則寓言故事為材料,進行考查。重慶南開中學此次作文“舊題新作”,将故事中的貓頭鷹換成了烏鴉。
1.寓言故事類作文,對于考生而言,審題先得過寓意關。
從思辨角度來看,這道作文題目是很有訓練價值的。我們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麼”?
貓頭鷹遷徙的背景是什麼?鄉人皆惡其鳴。
貓頭鷹的态度和行動始何?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并試圖改變這種不足,所以要遷徙。出發點是好的,态度也是端正的。
貓頭鷹錯在哪裡?貓頭鷹以改變環境的方式實現自我的改變,來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目的是達不到的,也就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無論它到哪裡,隻要叫聲不變,人人皆厭惡之。
所以得出結論: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或缺點,而不是搬遷逃避,隻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進,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
再推進一層,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
作文探讨的思辨話題是:個人與環境 ,适應與改變
2.寓意的多層理解,作文的開放性表達。
從上面寓意,可以得出傳統的正面立意,如下:
①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山不過來,我過去;
②赢得社會贊同在于完善自我;
③治标不如治本,改變自己,便能适應環境;
④遇到問題,“憤憤不平”不行,要從自身找原因;
但是作文可以開放立意,還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如從斑鸠的角度來說,它發現了貓頭鷹的缺點後能及時指出,并指明改進的方法,堪稱貓頭鷹的良師益友。立意有:
①為别人着想(指出缺點及改進方法)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②交朋友要交鸠這樣能指出自己缺點的真誠朋友。
是不是這些立意這結束了呢?我們還可以從反向立意呢。貓頭鷹的鳴叫聲不是它的錯,這是天性,與生俱來,無法改變。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厲地叫.那麼它還是枭嗎?既然枭鳴不是它的過錯,環境又容納不了它,它想改變一下環境又有什麼錯呢?類比聯想:孟母三遷不就是為了有一個能适應孩子的環境嗎?僅僅因為“群體都不喜歡”,就一定要讓個體改變他們的本性而一味遷就嗎?如今的時代是彰顯個性的時代,我們該怎樣在群體生活中保留自己的個性呢?群體應如何對待個體的個性?由此可以确定立意:
①換個環境又何妨?
②自己個性不可丢;
③既要尊重個性,又要尊重共性;
④世界因個性不同而豐富多彩。
這道題除了上面的思辨外,還應該有一個思辨成份:人本身是小環境,是環境的一部分,改變自己也就是改變環境,人人從我做起,改變了小環境,大環境也會起變化,這就是改變自我與改變環境的辯證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