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不是春天的開始”用氣象學詳解“二十四節氣”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
春天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的人說“立春”意味着春天的開始。也有人說,迎春花開才意味着春天的到來。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呢?
華文天下新近出版的《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告訴你,立春的“春天”并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而更多的是指天文意義上的春天。這是一套有助于我們聽懂和讀懂大自然語言的節氣科普讀本。
古代先民總結的知識文化體系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創造的一套知識和文化體系。劃分的依據是太陽沿黃經運行的度數,把黃道360度圓周劃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為一個節氣,全年共二十四個節氣,每月有一“節”一“氣”,“節”為一月之始,“氣”為一月之終,通稱“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先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以及把握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其中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曆史積澱,不僅對農業生産而言不可或缺,而且也深刻影響到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觀念等方方面面。
用氣象學知識剖析節氣
當你在春分日仰望北鬥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長的變化,白露看到大雁往南飛,冬至臘梅開放,你是否也和古人一樣,聽懂了它們的訴說?古人并不懂得複雜的氣象預報,但他們通過敏銳的眼睛和豐富的經驗觀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卻常常和今天的科學研究相吻合。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有助于我們聽懂和讀懂大自然語言的一套節氣科普讀本。由在微博擁有千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自媒體“中國氣象愛好者”的主編、知名科普作家鄭遠擔任主筆。在這套書中,他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四冊,用五個闆塊——氣象特征、自然物候、傳統習俗、花開時節、節氣美食,分析每個節氣的氣象變化情況,舉例說明了節氣前後和物候背後的典型天氣。既談論科學知識,又不乏生活情趣,結合科學、文化、藝術、農時和物候、習俗等内容。
描繪立春最準确的是“春寒料峭”
立春雖被稱為“四時之始”,指春天的開始,也指一年的開始。但這時,描繪立春最佳的形容詞,不是“春回大地”,而是“春寒料峭”。為什麼呢?
作者一開始就跟我們強調了“立春”和“春天”不是一個概念:立春的“春天”并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而更多的是指天文意義上的春天。
從氣象來看的話,“春天”其實是指從立春之後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第一天來劃分的。所以,立春不是春天的開始,我們還是需要注意保暖。
經過千年的曆史變遷和氣候變化,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已經不太适用了。譬如說,在2020年立冬這天,廣州連秋天都沒到。但是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曆史文化信息,依然具有很高的價值。更深了解二十四節氣,幫助我們順應天時,冷暖自知,更好地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
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