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8:34:52

所謂“考慮使用場景”的意義,就是在恰當的場景中,剛剛好的為用戶提供“剛剛好”的服務。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從使用場景出發)1

先放兩張圖: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從使用場景出發)2

相信用iphone的同學都知道,iphone有這兩種接電話的交互方式,但是不知道産品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同樣一個“接電話”的動作,要設置兩種交互樣式呢?什麼時候是左圖,什麼時候是右圖?很多同學撓腦袋說一句:沒發現什麼規律啊,這。。。随機出現的吧?

拜托,再想想?

“接電話”這一個動作,卻有兩種不同的交互方式,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隐藏在“使用場景”這四個字裡。想尋求答案?你且往下看。

“用戶使用場景”這個詞,産品同學們應該都接觸過,但是很多産品同學并不理解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在産品設計的工作中應該如何“考慮用戶使用場景”。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用戶使用場景”到底是個什麼鬼,以及如何“考慮用戶使用場景”。

使用場景,通俗一點理解就是,用戶使用産品的時候“環境”。呃,是不是覺得。。。跟沒解釋一樣?沒關系,你們先把刀放下,咱們把這個“環境(場景)”拆解細化一下。

用戶使用場景分類:

  1. 使用的時間:季節、月份、節假日、白天or晚上、睡覺前or起床後
  2. 使用的網絡狀況:Wi-Fi、4G、3G、2G、弱網環境
  3. 使用的心理狀态:興奮、期待、憤怒、緊張、悠閑
  4. 使用設備:PC or 手機
  5. 其他:
  • 使用的地理位置:家裡(如果有需要,可區分卧室、客廳、衛生間、廚房)、公司裡、地鐵裡。
  • 周邊環境:安靜or嘈雜、高大上or接地氣

1、使用時間

不同的使用時間,有針對性的設計不同的頁面風格與功能,在市面上很多的産品中,已經體現的很好。

比如ipad版本的騰訊視頻APP,整個首頁的背景風格就是暗黑色調。這是用戶在使用ipad看視頻的使用場景決定的。試想一下,你一般什麼時候用ipad看視頻?是不是一般都是晚上下班回家之後躺在床上追劇看電影的?暗黑色的背景風格既避免了在晚上光線較暗的環境下刺激用戶眼睛,也更好的凸顯了首頁視頻内容,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友好的視頻觀看體驗。當然,“晚上回家之後躺在床上”的這個場景不應該是出于我們的想象,科學的方法應該是通過分析ipad版本的APP的活躍時間段,這樣分析出來的使用場景,才有意義,才有依據。

比如節假日期間,很多電商平台都會在首頁換上很有購物氛圍的“氛圍圖”作為首頁背景,就可以有效的刺激用戶的購物欲望。就好像過年期間所有的超市都在放《恭喜發财》這系列的歌,這是一個道理。

再舉幾個小栗子:

比如閱讀類APP,每到深夜的時候可以給用戶提供一個“關燈”功能,這個關燈不是關掉用戶家裡的燈,而是把APP中明亮的閱讀背景切換為暗色系的閱讀背景,令讀者眼睛更加舒适。當然,“關燈”這個功能在APP中彈出的時間節點也不應該是我們臆想出來的,也需要結合APP的活躍時間等一些列因素來制定的。在用戶剛剛想“關燈”的時候,為用戶提供了剛剛好的“關燈”服務。再比如摩拜單車的掃碼頁面有“手電筒”功能,就是為了用戶在夜間掃碼這個使用場景做的設計。

2、使用時網絡環境

不同的網絡環境切換不同的産品使用模式,主要是針對流量消耗比大的APP,比如在線視頻類(加載&下載)、雲盤網盤類(上傳&下載)、電商類(不要小看你刷一下午淘寶所消耗的流量)。

上栗子:

天貓APP,當檢測到網絡環境由Wi-Fi切換到了移動網絡的時候會用toast提示用戶:“在移動網絡下,為您呈現普通質量圖片”,這種設置方式就有效的節省了用戶的流量,并且提高了頁面加載速度,為用戶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不至于在4G環境下刷一天淘寶之後第二天發現房子是中國聯通的了。

網易新聞客戶端的直播功能,在檢測到非Wi-Fi的網絡環境時,會直接在播放器頁面上給出提示文案:“正在使用非Wi-Fi網絡播放講(應該是“将”,網易的錯别字)産生流量費用”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從使用場景出發)3

很多産品同學在考慮網絡狀況的時候通常隻考慮“Wi-Fi網絡”“移動網絡”“無網絡”三種情況,有一種“弱網環境”的情況是很多同學沒有考慮過的。“弱網環境”可以理解為,通過數據能夠檢測到APP心跳,但是請求接口&返回數據的時候出現數據返回異常、加載過慢等情況。這個時候給的提示,應該是區别于“無網絡”環境的提示的。比如:“當前網絡環境較差,請檢查您的網絡”當然,是否要有“弱網環境”的特殊的網絡環境區分,還需要結合各自的業務情況。

3、用戶使用時的心理

用戶使用心理也是很多産品同學都容易忽略的一個點。思考一下,你負責的這個功能,在用戶使用的時候用心理狀态是什麼。我們能不能根據用戶使用該模塊時候的不同情緒,進行不用的風格設計。

以我所在的電商領域為例,“确認收貨”與“申請退換貨”這個功能大家應該都用過,那麼用戶在進行“确認收貨”操作與“申請退換貨”操作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樣的。“确認收貨”的時候用戶的心情就類似于拆快遞時候的心情:

一個字:爽!

兩個字:很爽!

八個字:寶貝兒你咋才來啊!

(對!你沒看錯!就是沒有三四五六七個字的例子!)

結合着這種“拆快遞的心情”,就可以考慮在用戶在進行操作的頁面文案上進行一定的處理,比如彈窗再也不是幹巴巴的“确定”“取消”。而是一種可以喚起用戶“同理心”的情緒引導性文案,用戶在使用的時候就像發現了一個小彩蛋一樣。不要小看這一個個很小的“點”的力量。用戶是感性的,在使用某款産品的時候,經常恰恰是某一個很小很小的點,恰到好處的觸到了用戶的G點,邂逅,就這麼發生了。

用戶使用體驗感更好(從使用場景出發)4

圖片僅為示例

4、使用設備:

同一款産品,尤其是内容類産品,在PC與APP上顯示是有很大差别的。

這次,把我自己當栗子。

其實在最初寫文章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一個事情: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其實本身就是産品設計的過程。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實質上就是用戶。我寫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呈現在用戶面前的産品。我寫下的每一個文字、插入的每一張圖片、進行的每一次排版,都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

有時候我在閱讀平台上的一些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沒有很全面的考慮用戶使用情景。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很多作者在文章中穿插的圖片,閱讀起來體驗很差:動不動就是一個巨大的流程圖或者思維導圖,這種圖片往往是使用“截圖”功能截下來的,“截圖”的過程中本身就會有一定的分辨率損耗,再上傳到網站上,也許還會有進一步的壓縮,如果字多一點、字小一點,用戶幾乎無法看清圖片上的文字(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看到過好多這種圖?)。

文章上傳是在PC端,作者們預覽了一下,覺得視覺效果還不錯,就直接發了。但是沒有考慮到很多用戶閱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往往是在手機上(文章有可能被發到公衆号、今日頭條、簡書等平台,都是移動端),很多圖片上的文字小到我在PC上使用“點擊查看大圖”功能都看不清,更别說使用手機浏覽文章的用戶了。這種圖片對于手機端的用戶來講,不僅沒有起到幫助閱讀與促進理解的作用,反而會成為一種閱讀障礙,屬于典型傷害閱讀體驗的内容,很多手機端的讀者在看到這類圖片的時候,掃了一眼發現啥也看不清,就像“跨越障礙”一樣直接用拇指在手機屏幕快速往上一劃,繼續閱讀圖片下面的文字了。即使圖片上的内容極其“幹貨”,對用戶來講确實有很大價值,用戶先把圖片存到手機相冊,再到手機相冊放大圖片逐字閱讀,也極大地增加了讀者的信息獲取成本,體驗确實很差。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作者在制作這些圖片的時候,确實花了很大精力與時間,比如單單一個思維導圖,就需要作者花費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但是讀者(用戶)是不關心工作量的,讀者隻關心我能不能從文章中讀到我想讀的東西(幹貨)。如果圖上的文字連看都看不清,那麼即使這種張圖表的内容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 對讀者依然是沒有意義,并且讀者也不會關心。而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導緻的。

所以在我之前的文章裡,都盡可能的少用圖(我從來都相信文字表達的深度)。即使用圖,也會保證圖片的文字很少并且在移動端可以看清。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增加文章的可讀性,為了能讓你們看的下去,我都盡量把本來枯燥無味的邏輯性文字包裝成段子輸出給你們。樂着,就看懂了我想表達什麼。

比如這幾篇文章:

通篇寫理論,我也不是不能寫,但是你們不愛看啊!

操碎了心我真是。

容易麼我。

5、其他

讀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出來,在文章開頭的兩張圖,iphone接電話的兩種交互方式是分别在什麼使用場景下制定的。

公布答案:

左圖的交互方式,是在手機未鎖屏時的交互方式。

右圖的交互方式,是在手機鎖屏時的交互方式。

手機在未鎖屏時,手機有很大概率是在被用戶使用的狀态,因此不會産生誤觸,不需要完成“點擊-滑動-松開”這一系列較為複雜的操作,隻需要點擊一下就可以完成接聽動作,用戶接聽起來就很方便。

手機在鎖屏時,是未被用戶使用的狀态,這個時候手機有可能不在用戶眼前,比如在口袋裡,或者包裡。采用“滑動接聽”的交互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誤觸。

是不是,真相大白了。

這篇文章不可能把所有的用戶使用場景都覆蓋到,但是跟大家交流的其實是一種思路,如何考慮使用場景,并且有針對性的優化産品。魚,不重要。漁,才重要。

考慮用戶使用場景對産品設計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很多産品同學的想象。結合用戶的使用場景,讓一切提供給用戶的服務,都是剛剛好。

用戶剛剛覺得口渴,我們就把一杯溫度剛剛好的白水送到用戶面前。

用戶剛剛覺得冷,我們就把一件厚薄剛剛好的外套送到用戶面前。

一切,都是剛剛好。

剛剛好,就很好了。

作者:譚小超,拿掉所有的标簽,僅僅是一個想做好産品的小學生而已。

本文由@譚小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