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周甯 冀澤 孟菁)随着8月25日兩名患者從北京地壇醫院治愈出院,北京新冠肺炎在院确診病例全部清零。國内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态化,生産秩序加快恢複。
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世界的很多角落,發生着我們并不熟知的故事,很多國際友人默默為中國抗疫貢獻暖心力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當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産秩序加快恢複時,中國毫不懈怠做好防控工作,同時為世界各國提供援助,積極推動全球抗疫合作,攜手抗疫、共克時艱。
奔忙援中的約旦醫生
今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遙遠的西亞國家約旦,一位名叫艾哈邁德·德巴森(AHMAD DABABSEH)的醫生正為采購口罩而奔波。
曾在華留學七年的德巴森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肆虐,主動幫助中國友人采購防疫物資。
一周跑遍五個城市,買了上千隻口罩後,他又主動為中國企業協調接洽數百萬隻高等級醫用口罩的生産商。
“能幫我們買100盒口罩嗎?”“眼罩、手套、防護服你那邊可以籌集到嗎?”……1月下旬,來自中國朋友們的請求接踵而至。德巴森在他的華為手機上回複:“好的,我立即去找,加油。”
德巴森在工作之餘開着私家車,跑遍安曼、伊爾比德、馬德巴、阿吉隆等約旦各大城市的藥店、超市,汽車後備廂塞滿了成捆的口罩,而後再分别寄至中國各地。
在一個個口罩包裝盒上,德巴森用馬克筆寫着:“邦傑ge ge wo 想你了”“老姐加油”“馮杜Take Care!”……又在紙箱上一筆一劃地寫上:“中國加油!”
不僅如此,他還發動家人購買防疫物資,其中大部分無償捐給中國朋友,少量價格昂貴的物資以約旦當地最低價格支付。
浙江某國際旅行社負責人陳邦傑與德巴森相識多年。“疫情發生後,我和公司員工買不到口罩,隻得向德巴森求助。他二話不說,給我們寄了幾十個。”陳邦傑說,德巴森對中國很有感情,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把德巴森當作親弟弟的中石化浙江分公司員工馮杜說:“他有一顆中國心,曾為中國捐款、獻血、獻愛心。當中國有難時,他主動提供防疫物資,盡自己綿薄之力,我非常佩服他。”
為支援疫情嚴重地區,阿裡巴巴集團員工王霂鑫請老朋友德巴森緊急協調海外廠家生産200多萬隻高等級醫用口罩。
“隻有約1000萬人口的約旦根本沒有如此規模的生産能力。”德巴森起初陷入困境,但他沒氣餒,經多方聯系,終于在三天内找到一家既符合歐盟标準又具備量産能力的歐洲工廠及時組織生産。
“患難見真情!”王霂鑫說,“即便是休息日,德巴森也馬不停蹄為我們一家一家聯絡供貨商。他立了大功,我深受感動!”
德巴森的微信朋友圈,時時傳遞着他對中國的牽挂和大愛:
1月27日,“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1月29日,“今天開始尋找口罩這個事!我能接應多少就發多少!”;
1月31日,“一切會好起來。繼續加油!”;
……
看到那麼多人在朋友圈為他的善舉點“贊”,德巴森常說起中國有句古話——來而不往非禮也。
圖為今年1月,曾在華留學7年的約旦醫生德巴森為中國友人采購防疫物資。記者 周甯 攝
深植民間的中約友誼
談到積極幫助中國抗疫的原因,德巴森說:“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願為你全力以赴!”
今年26歲的德巴森曾就讀于南昌大學,畢業後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實習。七年的留學生涯,不僅圓了他的“學醫夢”,而且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漢語。
2019年回國後,德巴森成為約旦醫師協會注冊醫師,進入索爾特醫院(AL-SALT HOSPITAL)任全科醫生。“感謝中國的培養,沒有中國,就沒有我的今天。”德巴森說。
他說:“中國不僅對我有恩,而且在農業培訓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經貿人文交流、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屢屢向約旦伸出援手。中國人從來都是恩怨分明,我得學中國人,學習懂得感恩、深深感激。”
面對肆虐的疫情,德巴森說,與其把時間留給恐懼,不如從我做起、共同努力、戰勝疫情。
“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我堅信中國一定能渡過難關。”
像德巴森一樣,還有很多在華留學的約旦學生,他們也在中國抗疫最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風雨同舟。
“您好,我是來自約旦的朋友。我想把這瓶消毒液送給您,因為(新冠)病毒期間你們一直上班,我希望你們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祝您身體健康。”這是保存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約旦留學生馬爾萬手機截圖上的幾句話。
不太會說中文的他和另外幾名留在北京的約旦留學生,在疫情期間将這張截圖展示給身邊仍堅守在崗位上的中國人,其中有校園保安、清潔工,也有執勤民警、外賣小哥,同時為他們送上一瓶消毒液。
不僅如此,他還組織另外29名分布在中國各地的約旦學生幫助武漢籌集防護用品,共購置500隻醫用N95口罩、100瓶消毒液,通過約旦駐華使館捐贈至武漢紅十字會。
馬爾萬說,在中國的留學生活從未讓他有孤獨感,他得到過太多中國人的幫助,中國人民最熱情好客,他們也希望能在抗疫特殊時期,讓中國人民感受到阿拉伯留學生對中國的真情實感。
同時在約旦安曼,一些留學生和當地民衆也專門錄制視頻,為武漢和中國抗擊疫情加油打氣。
針對當時部分西方媒體散播污蔑中國的言論,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研究生姜柏青在約旦阿拉伯文主流媒體上先後發表多篇文章,以親身經曆講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對不實言論予以正面回擊。
姜柏青說:“病毒是沒有國界的,中國不隻是為本國抗疫,更是為全世界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擔當。”
守望相助的共同抗疫
青山一道同風雨。當疫情在中東等地蔓延,中方也毫無保留地向包括約旦在内的阿拉伯國家分享抗疫經驗和醫療技術,為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
自3月2日約旦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駐約旦大使館與約衛生部、外交部等始終保持密切溝通協調,與約方分享抗疫經驗;積極邀請約方參加兩國間衛生專家視頻會議,就抗擊疫情進行交流。
中國政府5月向約旦捐贈一批防疫物資,包括一萬件醫用防護服、六萬隻口罩、一萬副護目鏡、一萬副手套、200台額溫儀和兩萬份檢測試劑盒等。
此外,中國外交部、公安部、新疆烏魯木齊市也向約有關部門和亞喀巴經濟特區捐贈價值幾十萬美元的防疫物資。
從中國政府到中資企業,包括在約中國公民,在約疫情期間源源不斷地向約方提供防疫物資和資金援助。
4月初,由阿裡巴巴基金會和馬雲基金會捐贈的一批防疫物資運抵約旦。包括10萬個檢測試劑盒、30台呼吸機、50台紅外體溫檢測儀、30萬個醫用口罩和一萬套防護服。
為表彰馬雲捐贈醫療器材和物資,對約旦及全球抗疫作出的重大貢獻,7月31日,約旦國王宣布授予馬雲阿蔔杜拉二世·本·侯賽因國王一級卓越勳章。
4月底,中國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子公司國投礦業向約旦衛生部門捐贈包括口罩、防護服在内的價值約120萬美元防疫物資。此外,國投礦業還協助其參股的約旦阿拉伯鉀肥公司為約衛生部在中國采購防疫物資。
當月,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向約旦武裝部隊、約旦皇家空軍和國王阿蔔杜拉二世設計和發展局(KADDB)捐贈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34000隻、額溫槍200支、KN95口罩4000隻。
圖為中國航天長征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向約方捐助的部分抗疫物資。圖片由中國駐約旦大使館提供
5月,海康威視公司向約旦公安總局捐贈5000隻口罩和兩台測溫設備。同月,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向約旦衛生部捐贈3000隻N95口罩。
華為約旦分公司疫情期間向當地貧困小學生共捐贈1000台平闆電腦,以幫助貧困小學生實現遠程上課;還向約旦公安總局等政府部門捐贈口罩。
……
中國有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紛至沓來的防疫援助也讓約旦政府和包括德巴森、馬爾萬等在内的約旦民衆感受到中國實實在在的真情厚意。
圖為華為約旦分公司總經理張梁(左一)向約政府機構捐贈平闆電腦。圖片由中國駐約旦大使館提供
行穩緻遠的中約合作
中國在幫助約旦抗擊疫情上作出的積極貢獻得到約旦官員、學者的高度評價。他們同時希望能在後疫情時代繼續深化中約合作。
約旦衛生大臣薩阿德·賈比爾表示,約旦始終重視與中國的防疫合作。自疫情發生後,約旦衛生部與中國駐約旦大使館保持密切溝通,交流抗疫經驗,接受了來自中國政府、企業的援助,同時也從中國進口防疫醫療物資。
約旦中國問題專家薩米爾·艾哈邁德認為,中國始終本着公開、透明和負責任的态度,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幫助包括約旦在内的國際社會抗擊疫情,分享抗疫經驗,提供援助物資,充分體現了大國擔當。
約衛生部防疫委員會發言人納齊爾·奧拜達告訴記者,約旦借鑒了許多中國防疫的成功經驗。例如及時封鎖、隔離密切接觸者等,這些措施行之有效,讓約旦疫情在短時間内得到控制,進而逐步恢複經濟生活。
經過數月的積極應對,約旦疫情逐步穩定。政府自5月6日起允許企業全面複工複産,目前大多數商業和公共活動已恢複。
中約經貿合作也傳來積極信号,兩國“一帶一路”合作重點項目約旦阿塔拉特油頁岩電站的1号機組于8月28日首次油點火成功,标志鍋爐吹管工作正式開始,這意味着兩台發電機組的一台有望在年底實現交付。
據項目承建方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火電工程公司介紹,該項目建成後将成為約旦規模最大的發電站,預計投産後年供電量達37億千瓦時,可滿足約旦約15%的用電需求。
約旦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易蔔拉欣·加拉貝認為,約旦97%的能源依賴進口,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阿塔拉特項目讓約旦豐富的油頁岩資源得以開發,對推動約旦能源自給有重要意義,也為約旦人民帶來看得見的利好和機遇。
約旦經濟分析師哈立德·祖貝迪表示,約旦雖已複工複産,但經濟仍承受着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他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為約旦等中東國家的經濟恢複提供出路,特别是基建項目能幫助解決該地區嚴重的失業問題。(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