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班級常規管理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強大後盾。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隻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方式之一,就是做好幼兒園的班級常規管理,即把常規的概念融入幼兒園的教學中,以此來給孩子傳遞正确的行為規範,讓他們學着遵守常規、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教師,應遵循習慣形成的規律,分析多種影響因素,選擇正确科學的方法。
一、榜樣示範法
“榜樣示範法''通俗地講,就是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這裡的”榜樣“可以是教師等成人,也可以是孩子自身(本班的或大班的哥哥姐姐等)。
比如:有的孩子吃飯習慣好,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飯,那麼讓他們坐在一起吃飯,吃飯習慣好的也會慢慢影響到吃飯不好的孩子。
二、兒歌法
兒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把一些常規要求編成短小的兒歌,教給孩子,孩子在學會兒歌的同時也記住了相應的規則要求。
例如:洗手的兒歌:先卷袖子再洗手,手心手背搓搓搓,抹上肥皂沖幹淨,關好龍頭擦一擦。
三、遊戲法
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方式,我們可以把常規教育與遊戲結合起來,讓孩子在玩中培養常規,在玩中養成習慣。
例如:教學遊戲中的“找朋友”遊戲,讓幼兒在各種圖中找出自己喜歡的标記圖做朋友,并貼在茶杯和毛巾架上,使幼兒很快的記住了自己的标記,學會用自己的茶杯和毛巾。
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可以練習穿脫衣服的順序和方法,練習洗臉、洗手的方法等。
孩子在遊戲中能有所動、有所思、有所悟,久而久之,孩子們熟悉了班級常規,便能自覺地按班級規則做事。
四、音樂調控法
音樂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感受。讓孩子在清脆的樂曲中執行規則,孩子始終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态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播放一段熟悉的音樂,幼兒聽到這段音樂後就知道要馬上開始整理和集中;當幼兒在體育活動或者是餐後活動、午睡後,我們都可以使用比較柔和的音樂,幼兒聽到後也會安靜下來,自覺休息。
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音樂,能讓孩子主動積極地執行各項規則。
五、動作提示法
體态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體态語言的運用,能更好地起到傳遞思想感情的作用。在一日活動中,幼師可以通過微笑、眼神和手勢來提示孩子遵守規則。
例如:食指放在嘴前輕輕“噓”,表示要安靜;右手頂左手掌心表示暫停;
孩子自覺遵守規則,幼師笑着摸摸他的頭;孩子違反了規則,幼師輕輕地搖搖頭……
這種無聲的語言能給孩子信任、贊賞、寬容、諒解等情感體驗,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真誠的愛,讓孩子對規則不抵觸、樂意接受。
六、圖标提示法
孩子年紀小,自制力差,易遺忘,但對色彩和符号敏銳度高,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規則繪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鮮豔的标記圖,設置在相應的環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促進良好行為的産生和發展。
例如:我們在樓梯口畫上箭号,幫助孩子掌握“上下樓梯向右行”的規則;
在睡床前貼上一雙雙寫有孩子編号的“小腳印”,不僅幫助孩子辨清左腳右腳,還教會了孩子上床前将脫下的鞋擺放整齊;
在洗手池旁貼上“七步洗手法”可以讓孩子了解洗手的正确步驟。
七、行為練習法
提供多次練習的機會可以強化幼兒的行為模式。
例如:在教幼兒疊衣服的方法和順序後,可以馬上組織全班幼兒開展疊衣服比賽,看誰疊得快,疊得整齊。
八、獎勵法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小紅花。
尤其對于小中班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還不夠好,所以對他們的要求也不能太多。當他們在某一方面表現好時,我們要及時地給予獎勵,小紅花就是很不錯的方式。當然,口頭表揚也是可以的。
九、教學引導法
其實,生活常規的内容涉及健康、社會、語言等領域,因此,教師可将生活常規的内容通過正規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付諸實施。以直觀生動的方法,讓幼兒理解生活常規的内容,以活潑多樣的形式幫助幼兒練習鞏固,形成動力定型。
例如:讓幼兒懂得排隊的重要性,老師設計數學活動《我會排排隊》,通過給物品排列不僅讓幼兒明白排隊的道理,還掌握正确的排序方法。
*聲明:本文來源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台小編整理編輯,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