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陰寒傷陽氣的嗎?來源:北京青年報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條“溫馨提示”:有本《黃帝内經家用說明書》裡說,牛奶食性陰寒,隻适合小兒喝,成年以後特别是老年人不能也沒必要喝奶了因小兒屬純陽之體,能“化”得開,成年特别是老年人陽氣弱,喝牛奶“化”不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牛奶是陰寒傷陽氣的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條“溫馨提示”:有本《黃帝内經家用說明書》裡說,牛奶食性陰寒,隻适合小兒喝,成年以後特别是老年人不能也沒必要喝奶了。因小兒屬純陽之體,能“化”得開,成年特别是老年人陽氣弱,喝牛奶“化”不開……
到底這真的是個溫馨提示,還是又一個混淆視聽的謠言?
世界上首部官修中藥書就提倡老人飲奶
曆代醫籍裡關于牛奶食性的記載并不統一,有平、微寒甚至微溫之說,但起碼世界上首部官修中藥書《新修本草》首篇食療學專論《千金翼方·養老食療》和首本老年醫學專著《養老奉親書》裡,都說牛奶是平性的,這兩本書的作者還認為牛奶營養價值比牛肉高得多,特别适合老年人每天常食。
明代醫家韓懋曾說,牛肉的補氣效果可與上等黃芪媲美,“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耆同功。”牛奶營養更勝牛肉,可見其補益之功。
古人确實說過牛奶由牛血化生,但正因此,它才屬“血肉有情”之品而能補益人體而非“陰寒”傷人陽氣。明代醫家缪希雍在評論酥酪醍醐等奶制品的功效時說,這些都由牛奶加工而成,故功效接近皆屬“陰血之精華”。人的五髒也屬陰,牛奶正好可以補益之。
将小兒“純陽”解讀成陽盛是誤讀
小兒“純陽”說最早見于《顱囟經·脈法》開篇:“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但此處“純陽”并非陽盛而是指赤子純樸、純和之态。将“純陽”解讀成陽盛是誤讀,清代醫家吳瑭就專門寫了篇“俗傳兒科為純陽辨”探讨此事。認為小兒“純陽”是指他們無雜念和性欲幹擾,小兒的生理特點應當歸為“稚陰稚陽”。
小兒正常心率和體溫略快/高于成人,也是“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表現,和陽氣旺盛與否無關。小兒身體小,血液在體内循環一周的時間比成人短,心髒須加快跳動,才能滿足循環需要,年齡愈小,每分鐘心跳次數就愈快。小兒體溫比成人略高也是同理。衆所周知,小兒所需睡眠時間比成人長,年紀越小,睡得越多。按中醫理論,陽氣旺盛者睡眠時間偏短。照此推理,豈非要得出“年紀越小,陰氣越重”的結論?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過敏跟所謂陰寒毫無關系
開頭提到的“溫馨提示”一文中還提到:“從西方現代化醫學的角度來看待牛奶這種陰寒導緻的不良反應被稱之為:‘乳糖不耐受’或者‘牛奶過敏’。在牛奶中加入生姜、肉桂能‘化’一下牛奶的陰寒。”
事實上,這兩個反應根本不是一回事。
乳糖不耐受是因為有些人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把牛奶中的乳糖完全分解所導緻的。對這種情況,解決之道是避免空腹喝奶、搭配固體食物同吃、少量多次喝或嘗試改吃酸奶、乳酪等乳制品。因這些乳制品中的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且礦物質含量比牛奶還要多。
而牛奶過敏是指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以嬰幼兒多見。為避免嬰兒牛奶過敏,首先應考慮母乳喂養,如無法母乳喂養,則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防過敏的配方奶粉。
其次,對上述兩種反應,無論在牛奶中添加什麼藥性的藥材都無濟于事。恰恰是中國古代就有的各種發酵奶制品能夠緩解上述兩種反應。
酥、酪、醍醐、冰激淩……
那些中華悠悠曆史長河中的牛奶美食
牛奶自古就屬美食,其次才是藥物。
乳及其乳制品的食用源自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是胡漢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早在東漢時,内地漢族人就清晰地認識到奶及奶制品(如奶酪)的營養價值,認為常吃奶酪不僅可保持身體健康,還能使皮膚潤澤而具美容功效。如東漢學者劉熙就說:“酪,澤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澤也。”古代一般将發酵乳制品稱為酪。
酥又稱酥油即今之奶油,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邊疆胡族還是内地漢族,都已掌握了酥的制作方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6就有記載用酪制酥的“抨酥法”。酥油在提煉過程中去除了原料中的乳蛋白,因此也是乳糖不耐受和牛奶過敏者極好的替代乳品之一。
醍醐由熟酥加工而成,漢代文獻已有記載,如許慎《說文解字》卷14下釋“醐”為:“醍醐,酪之精者也。”
“乳腐”又稱“乳餅”,是另一種乳制品,最早見于隋人謝諷的《食經》。“乳腐”相當于“奶豆腐”,因乳中含大量蛋白質,可像豆漿一樣煮沸,再經點鹵壓制即成豆腐形狀。
中國還是世界冰激淩的故鄉。冰激淩的英文ice cream直翻就是冰凍的奶油。據有關學者考證,元代宮廷中曾有經師得到皇帝賞賜的“冰酪”,這就是最早的冰激淩。1295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國前,元世祖忽必烈将其制法告訴他才傳到國外。
牛奶一直是我們的營養美食,不僅鈣含量高,且鈣、磷比例适合,加上維生素D等促進鈣吸收的因子,吸收利用率高,是膳食中優質鈣的最佳來源。“此物勝肉遠矣”,所言不虛。當然,任何食物都是适量為美,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每人飲奶300克”,相當于一杯牛奶(200至250毫升)加一杯酸奶(100至125毫升)。(文/林殷,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複系教授;潘詩霞,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