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長輩對你不好

為什麼長輩對你不好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7:44:15
為什麼長輩總是将年輕人視為廢物?

沃爾夫(Ira S. Wolfe)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商業顧問,大約10年前開始,他的客戶們無不擔心着同一件事--“千禧世代的到來”。“千禧時代主要是青少年或者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沃爾夫說,“人們認為他們是被寵壞的、自戀的、自負又懶惰的一代。”負責招聘的人資都說“不知道該拿這些孩子怎麼辦。”

為什麼長輩對你不好(為什麼長輩總是将年輕人視為廢物)1

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我和他一樣大的時候在打仗,他卻隻會打電動

為了替客戶找到答案,當時58歲的沃爾夫寫了《怪才、怪傑與Google化》(Geeks, Geezers, and Googlization,暫譯)這本書,希望作為教大家如何和諧工作的指南。該書的第九章名為“最愚蠢的一代?(The Dumbest Generation?)”,針對勞動市場的新成員有許多描述:

“過去,年輕人會因為成績不好感到羞愧,父母也會不好意思;如果年輕的職員讓老闆失望了,他會感到懊惱。”他認為過去幾代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這代年輕人身上蕩然無存。

“在這代人的成長中,讀的是部落格而不是書本;他們會即時追蹤朋友的臉書動态而不是報紙上的時事;他們對于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知道的比第二次世界大戰還要多。”沃爾夫寫道。

沃爾夫的話其實了無新意,他隻是重複自己所聽到的,而相同的話語至今仍持續流傳着--年輕人不如上個世代。一名著名的美國電視主持人去年在推特上就說了:“40年代的年輕人打敗納粹主義解放歐洲、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太平洋;現在的年輕人卻天天在家裡打電動!”

這樣的評論就像是古老的副歌,随着時間不斷重複。然而,總是喜歡對年輕人說三道四的“前輩們”卻似乎總是忘了故事的結局:下一代過得滿好的,甚至比他們更好。當然,偶爾總會有些扶不起的年輕人出現,不過,同一個世代的其他成員仍然會撐起世界、帶着大家向前發展。

看看你的周遭,我們所知的、所依賴的,還有珍視與渴望的一切,都是由那個被舊世代所忽視的年輕人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人們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那麼我們早就該在崩壞的金字塔中撞牆了,但顯然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建立了現代社會,我們今日的生活就是人類活得更好的證明,證明過去無數的吐槽都是錯的,毫無例外。

鄙視年輕人的曆史要從公元前說起

那麼為何老一輩的人總是要唱衰年輕人呢?為何每個世代都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之後,自己又做出同樣的事情?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害怕”。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斷懷疑年輕人的能力?”要理解這件事,首先得看見問題的全貌,不能隻針對單一的個人,認為那是他們的個人情緒。畢竟個人的偏見恰恰反應了其所處環境中多數人的評論與看法。

對于下一代的憂心源遠流長,甚至可追溯回公元前。在公元前600~300年間,古希臘文獻就曾紀載了對于年輕人的埋怨,認為他們愈來愈蠻橫、愛頂撞父母,總是狼吞虎咽地吃光桌上最好的菜;而在古羅馬劇作家普勞圖斯(Plautus)的喜劇中,更時常出現讓人失望透頂的兒子。此外,“父親面對道德敗壞的兒子,該嚴厲還是包容?”更是古代戲劇中時常探讨的主題。

不僅如此,從歐洲、非洲、到亞洲國家如中國和日本的曆史學者都聲稱,在他們的曆史中,對于年輕人的嫌惡層出不窮,随時随地都能找到相關文獻。例如,文藝複興時代的作家抱怨年輕人舉措失當;在非洲,年輕人經曆成年儀式之後仍不被視作完全成熟的人,他們得等到成為父母之後,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

“他們擔心年輕一代沒有革命奮鬥的經驗,會變得『軟弱無能』。”一名哈佛的教授解釋。于是,過去的人憂心年輕人軟弱無能,而現在的人責怪年輕世代自以為是;過去的人擔心自己世代那些好的事物将毀在年輕人手裡,而現在的人則是擔心年輕人無法像他們一樣兢兢業業地工作。

我們為何對下一代如此擔憂?是什麼讓前輩成為了刁鑽的怪獸?我們讓新的世代來到這個世界,難道隻是為了證明他們有多糟糕、讓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我們讓孩子來到世界上,卻不斷告訴他們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隻會更糟糕?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是的,正是因為“我們害怕”。

年輕人一無可取?其實是你害怕被取代

讓我們用“土地”來說明。

對于中世紀的盎格魯薩克遜人來說,土地就是一切,土地即為一切的法律基礎。“擁有土地”意味着“擁有社會地位”,能夠穩定家庭,同時,家庭也是确認土地合法繼承人的單位。在當時的父權社會中,兒子是土地的繼承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便能繼承土地。

不過,在曆史上卻曾經發生一起土地争奪案,一名兒子在父親過世後,因母親不肯交出土地所有權而告上法庭,而這名不肯交出土地的母親卻要求法官的母親出庭,并當庭宣示該土地歸自己所有、廢除兒子的合法繼承權,甚至表示自己死後,這些土地将歸法官的母親所有。

最後,法官将土地判給了母親。

學者認為,這個故事呈現了在人類曆史上不斷重演的主題--父母不願傳承土地,因為那代表“失去權力”,如果小孩擁有土地,并且證明他們能夠成為好的管理者,那麼父母就不再被需要了。

對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存在提醒着他們的死亡,“一旦你有了孩子,你就可能被取代,所以當你表現出對孩子的輕蔑、認為他們遠不及上個世代時--『這孩子無法取代我、這孩子還沒有好到足以取代我,在某種意義上,我是不可取代的』才是你沒說出口的潛台詞。”教授解釋。

我們總希望孩子如預期般成長,卻忘了他們主宰自己的生命

當我們在讨論孩子的時候,時常是以“延續”的角度在看待他們,我們希望他們可以繼承我們的傳統與姓氏。如果孩子看起來就和我們一樣,行為一緻、想法也相同,會讓我們感到無比欣慰。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采取相同的政治立場、延續我們的事業與人生意義,我們渴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身的永垂不朽。

但是,當孩子長大後,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與我們并不相同。孩子是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事業,以及自己的人生意義。比起過去,他們對于未來更感興趣。他們或許知道父母與爺奶的名字,但卻不見得知道更早之前祖先的名字;他們将會有自己的孩子,而這些子子孫孫也将逐漸忘記老祖先的名字。于是我們終将被遺忘,不會有人記得我們,而我們的存在對于世界也将不再有任何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斷說着自己的孩子有多沒用,因為我們無法接受世界沒有我們還是可以照樣運轉的事實,所以我們将一切都怪罪到下一代頭上。

雖然改變将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不過,偶爾還是會有些老頑固能跳出不斷責怪下一代的循環,認清現實。例如,前文提到的沃爾夫雖然曾在書中嘲諷千禧世代,但在實際與年輕人交流之後便徹底改觀了。

這些在他口中曾是散漫又自以為是的一群人,現在成為了可靠且值得聘用的人。他告訴客戶,如果不巧雇到懶惰的年輕人,那是個人問題,畢竟每個世代的人都有好有壞。“你可以從年輕人之中找到一些不錯的,而且其實還不少。”

李妍潔/編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