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兩句名句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是一首絕命詞,太平興國三年,李煜已經在大宋都城做了三年的階下囚,雖然人身自由并沒有受到限制,但心理的落差還是加重了他對故鄉的想念。
那天正值七夕,是他的生日,借着酒勁就把心裡的苦悶寫了下來,結果就成了他的催命符。
宋太宗并不會因為他的才情而有所憐惜,卻先因他詞中的思故國之情起了殺意,“千古詞帝”就此隕落。
南唐後主李煜不适合當皇帝,就像宋徽宗趙佶也不适合當皇帝,這兩位曆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同樣在文藝界享有盛名,也同樣在政治圈堪稱廢物。
引用《新五代史》對李煜的評價,“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有沒有一種纨绔子弟撲面而來的感覺,這不就是妥妥的賈寶玉麼。這樣的性格和才情,偏又生了一顆想做好皇帝的心,李煜的人生怎能不矛盾,所以他極力想要保下南唐,早早就向北面稱臣去掉國号,隻可惜在強勢的趙家人面前,他的妥協并沒有換來一份安甯。
最後他決定剛一把,在北宋劍指金陵的時候即刻應戰,不僅親自巡城,還陣前斬殺了贻誤軍機的大臣,同時積極求助外援,尋求各種方式緩解危機。雖然最後他還是兵敗被俘,但生生扛住了北宋大軍一年有餘,也算是打出了南唐的風骨。
但李煜治下的南唐,就像一個先天不足的嬰孩,做皇帝的長期“不恤政事”,臣子們再努力也難以跟趙匡胤的勵精圖治相較。
滅國之戰後,亡國之君自然不能待在故土,“九年,煜俘至京師,太祖赦之,封煜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将軍。”
亡國的皇後是個美人随李煜進京的還有他的皇後,“妻周氏封鄭國夫人”(《宋史》),小周後跟她姐姐一樣,都是難得的美人,也先後都做了李煜的皇後。大周後在音樂上造詣很深,曾把失傳的《霓裳羽衣曲》做了重新考訂,補齊了缺失的部分。
小周後在姐姐去世幾年後,入主中宮做了皇後,也深得李煜寵愛。隻是她的命運實在夠苦,當了皇後沒幾年國家沒了,做了階下囚沒幾年丈夫又沒了,《南唐書•後妃諸王列傳》載:“太平興國二年,後主殂,後悲哀不自勝,亦卒。”
美人身隕本來故事就應該結束,但野史永遠不缺奇奇怪怪的話題,先是北宋的筆記文集《默記》談到了鄭國夫人随命婦入宮後“每一入辄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到了明朝甚至出現了《熙陵幸小周後圖》,以及《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版本。
故事基本是這樣的:
小周後跟着李煜入了北宋,絕美的容顔一下就入了宋太宗的眼,于是多次借着命婦入宮的機會施以暴行。小周後回去隻能跟丈夫哭訴,奈何身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李煜也隻能默不作聲,夫婦倆一個繼續借酒澆愁,一個繼續忍受屈辱。
也不知道是不是宋太宗人品太次,後人黑起他來簡直不遺餘力,故事又有了更加變态的走向。
宋太宗趙光義不僅自己強占小周後,還叫了一堆畫師圍觀,把自己施暴的過程記錄下來,也就是後來流傳的《熙陵幸小周後圖》的由來,宋太宗葬于永熙陵,為避諱就以熙陵代指。
由于有了趙光義讓畫師當場作畫的惡行,也就有了李煜為此寫詩的後續,就是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方面可以解釋為李煜因妻子受辱悔恨亡國,同時還可以與後面夫妻倆的遭遇相合,寫一首詞,記一段情,還有一亡命鴛鴦,很凄美。
宋太宗的人品問題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故事有幾分真實性呢?有一點至少可以肯定,《熙陵幸小周後圖》是假的,趙光義再渾也不可能留下自己的犯罪記錄,況且這圖的名字也實在晦氣,用陵寝來指代人這種事,總感覺是用來埋汰和質疑他人品的。
宋太宗是個很有争議的人物:皇位來的疑點重重,史書中明晃晃地記着“燭影斧聲”;與趙普聯合拿“金匮之盟”證明了自己的合法性,反手就把第一順位繼承人處理了;禦駕親征本是個特别有面子的事情,他卻來了段“高梁河車神”的傳奇……
更不用說親自動手改實錄,給出征的部隊提前規定陣法等等,總之就是被質疑的地方太多,甚至超過了他結束亂世統一中原的創舉,将北宋政權推向正常發展的事實,以及他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很多作為,更願意放大他人性的缺點來說事。
李煜這位“千古詞帝”的英年早逝,也自然成了趙光義招黑的點。李煜雖然做皇帝不行,卻是個千年難遇的才子,以北宋的實力完全可以養着他直到老死,讓他繼續寫出脍炙人口的詩詞,可他卻偏偏死在了趙光義當皇帝的時期,死在了囚禁他的大宋都城。
因此人們更願意相信李煜是被趙光義毒死的,以趙光義的為人不僅會嫉妒他的才學,還會嫉妒他有美妻相伴,更會嫉妒他已經成了階下囚卻還有很多忠誠的老臣維護他,又怎麼會讓他這個亡國之君繼續過逍遙快活的日子呢?
同樣是當皇帝,李煜失敗了卻獲得了大家的同情,他既不适合也不強求,皇位差不多是自己送到了跟前,雖然興趣和能力都與皇權不匹配,他卻在職業範圍内做出了最大努力,失敗了也是情有可原,更不用說他在文化圈子裡的個人魅力。
趙光義在哥哥之後成功繼任皇位,也順利把皇位留在了自己這一支,在政治角逐上可以說相當成功。可他為了自己皇位的正當性所做的鋪排,卻嚴重有損個人品行和皇帝形象,這也是宋太宗曆史評價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個諸多可诟病的成功帝王,一個獲得大多數同情的失敗君主,再加上一個絕色佳人,誰來做故事裡的惡人,當然非宋太宗莫屬了。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宋史》《南唐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