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19:56:39

魏征一生給皇帝提意見二百多次,不僅沒有惹來禍端,還全須全尾,一路加官進爵,靠的是什麼?

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李世民身為皇帝的胸襟和氣度,先不提。其實魏征早就表達過一個意思,做良臣而不是做忠臣。忠臣就像比幹那樣,忠心進谏而不被采納,自己遭難隻落下個好名聲,卻讓君主背上殘害忠臣的壞名;良臣不一樣,忠心進谏而被采納,自己和君主都留下一世好名。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1

同樣是提意見,效果卻不一樣。魏征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是确保自己的意見能被皇帝采納。如果皇帝不采納,甚至不高興、很生氣,對國家沒好處,對自己也沒好處,這樣的意見就不如不提。但是,提意見不是歌功頌德,本來就有風險,能讓皇帝聽得進去,還能不生氣、不惱火、不懷恨,這需要高情商。

善于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李世民是性情中人,喜怒哀樂并不刻意隐藏。他對魏征也不全是從谏如流,他也會生氣,也會發飙,甚至破口大罵:

“會須殺此田舍翁。”

“魏征,你這個糟老頭子,鄉巴佬,看我哪天不找個機會宰了你!”李世民是氣壞了,氣到對自己倚重的大臣,罵出“鄉巴佬” 這樣蔑視的字眼。當然他是在散朝以後罵的,有沒有傳進魏征的耳朵眼裡,史書上沒有記載,考慮到這是皇帝的話,魏征知曉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每遇到這種時候,魏征就體現出高情商的一面,他不受對方情緒的影響。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霁威。”

李世民火大了,怒不可遏。魏征卻面不改色,既沒有被吓倒,也沒有覺得自己被錯怪,心生憤懑,從而保持了己方在沖突中的冷靜,防止因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而這樣的鎮靜與理性,既體現了對自己正确意見的堅持,也促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失态,緊張的氣氛于是緩和了下來。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2

對方罵你不等于你要生氣。不生氣不代表你要忍氣吞聲,而是代表一種内心的強大。尤其像魏征這樣,面對的是擁有至高無上尊嚴的皇帝,選擇退縮隻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選擇回怼則隻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這就背離了提意見的初衷,絕對是不可取的态度。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尊嚴與理性,有助于你成為一名不容被忽視的可敬的提意見者。

善于解讀對方的心理與意圖

李世民對于隋朝滅亡的教訓非常重視,經常檢視自己是否犯下和隋炀帝一樣的錯誤,聽不到真實情況。貞觀五年,他對身邊的官員們說,現在國家初步安定下來,但是我越來越小心謹慎,唯恐不能持久,所以需要你們多給我提意見。 魏征跟了一句話,很到位。

“内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對于皇帝關切的事情,魏征作出了最熱切的回應。在之後的十幾年裡,他緊緊盯着李世民在居安思危方面的所思所想所為,并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予提醒。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3

貞觀六年,李世民問,我近來治國理政有沒有懈怠啊?魏征直言,近來建造修繕之類的事情多了起來,大家提意見都擔心駁陛下的面子,這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李世民聽後,竟然高興得鼓起了掌。

“帝拊掌大笑曰:誠有是事!”

這意見提得很高明,效果也如此之好,正是得益于對皇帝内心世界的精準解讀,他把握住了對方的脈搏。

貞觀八年,魏征再次提醒,“陛下近日不好直言,雖勉強含容,非曩時之豁如”,大意是說,近來你不喜歡大家直言進谏,接受得也比較勉強,不像以前那麼豁達了。

貞觀十二年,魏征又講了大緻相同的一番話。“陛下貞觀之初,恐人不谏,常導之使言,中間悅而從之。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所以異也。”就是說你還是跟以前不一樣了,接受大家意見有點勉強,有點困難了。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4

貞觀十三年,魏征直接上疏,指出“陛下志業,比貞觀之初,漸不克終者凡十條。”這次是書面意見,說陛下您變了,而且一下子就開列了十條。

魏征提的這些意見直指要害,不可謂不尖銳,不可謂不逆耳,但李世民照單全收。歸結到底,在于他對皇帝的解讀能力很強,是從對方的想法出發,設身處地幫對方解決問題。

高情商的人會有清醒的意識,知道“意圖不等于結果”。搞不清楚對方在想什麼,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就算好心也未必有好回報,甚至會讓對方感覺糟糕。假如把李世民換成隋炀帝,魏征還這樣提意見,那腦袋怕是不知掉了多少回了,因為人家楊廣根本就沒有居安思危的意思。

善于鼓勵和誇獎對方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魏征就是一個刺頭,隻會給皇帝挑毛病、提意見,喋喋不休地講那些所謂的逆耳忠言。其實,魏征很會來事,很會說話,很會說好聽的話。

貞觀四年是個好年景,天下承平,夜不閉戶。李世民想起魏征曾勸自己“偃武修文”,所以才有今天這樣的局面,不禁大加贊揚。魏征則說:

“突厥破滅,海内康甯,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

我算什麼呀,功勞全都是陛下您的啊!魏征大人的馬屁拍得山響,除了贊美之辭,還有鼓勵的話。有一次,李世民突然冒出一句,說自己雖然平定了天下,可是守住天下更難啊!魏征同樣立馬就跟上。

“臣聞戰勝易,守勝難,陛下之及此言,宗廟社稷之福也!”

陛下您能有這樣偉大光榮正确的思想,真是國家的福分啊!這話很順李世民的耳朵。通過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讓對方高興地接受“戰勝易,守勝難”的觀點,是不是很會說話?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5

最見水平的一次則是在貞觀六年。李世民向魏征提問,說你每次提意見,如果不聽你的,你就不再答我的話了,其實你可以先應答,然後再接着提意見啊!魏征回答,過去舜帝告訴群臣:不能當面順從,背後卻搞另一套。

“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乃面從也,豈稷、契事舜之意邪!”

如果我心裡明明知道不對,嘴上卻答應了陛下,這就叫當面順從,難道這是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嗎?魏征這個回答,巧妙地把李世民比作舜帝,這對于立志效法堯舜等上古明君的李世民來說,不啻于戴上一頂高高的帽子,說得他心花怒放。

“人言魏征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妩媚,正為此耳!”

人們都說魏征是個粗魯人,可我看他更加妩媚了。能用“妩媚”這樣的詞形容一個大老爺們,可以看出李世民有多麼喜歡魏征剛才說的那番話。

皇帝也是人,是個人就喜歡被肯定,喜歡被誇獎。而誇獎正是你送給對方的無價禮物。高情商的人通常不會吝啬這份獨特的禮物。就如魏征,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整天闆着臉絮絮叨叨,估計早就被炒鱿魚,卷鋪蓋卷回家了。

善于營造健康向上的朋友圈

魏征是個敢于為同事們仗義執言的人,在皇帝面前多次幫正直之士說話,替被冤枉的人出頭,這讓他赢得了寶貴的人脈。

房玄齡、王珪掌管官員的考核,遭到禦史權萬紀的誣告,正是在魏征極力勸谏下,李世民才予以了結。皇甫德參因洛陽宮一事直言進谏,惹惱了李世民,欲治其诽謗罪,也是因為魏征做工作才作罷。其他如大将軍薛萬均、大将軍張士貴、陳倉縣尉劉仁軌、司門員外郎韋元芳等人,官有大有小,都曾受到過魏征的支持或保護。

人際關系歸根到底,還是一種交換。強大的人際關系,來源于“給予”的能力。能夠在皇帝面前說好話,讨公道,無疑是魏征“給予”别人的獨特而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在“給予”能力上的巨大優勢,使得他與同事們的關系更加走向深入。

當然也有看魏征不怎麼順眼的人。尚書右仆射(相當于副宰相)封德彜就不贊同魏征教化百姓的觀點,說“魏征書生,未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這話夠狠的,但魏征似乎并沒有嚴詞反擊,隻是繼續把自己的道理講給皇帝聽。後來的實踐證明,魏征是正确的。封德彜是典型的政治兩面人,魏征避免激化矛盾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但是能容人并不代表對任何人都一團和氣。如果對一些奸佞小人喪失原則,就不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這也是辯證法。比如,對于當初誣告房玄齡、王珪的權萬紀,魏征就明确指出,這個人并非竭誠為國。後來又向皇帝進谏,嚴厲斥責了“萬紀等小人”。過了一段時間,權萬紀自行暴露,被治了罪。

親賢臣,遠小人,這樣營造起來的朋友圈,永遠輻射着強大的正能量。朋友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激蕩,像沐浴在春天的陽光之下,有一種明亮、熱情、輕松的感覺,哪怕心情很糟糕,遇到這樣的朋友,也會變得好起來。

魏征的堅守表現在哪幾個方面(進谏200多次仍能全須全尾)6

李世民親口講過,魏征經常勸我遠離奸佞小人。貴為一國之尊,李世民沒有唯我獨尊,沒有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善于照顧他人的感受,善于與忠臣良将維系親近的關系。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望哭盡哀”,并對身邊的人講了一段話,流傳千古。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魏征無疑是幸運的,他遇到的是同樣高情商的李世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