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别稱何以多達20多個?端午節是如何演變為紀念屈原的?屈原不姓屈,那姓什麼?端午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解讀熟悉卻并不了解的端午節。
端午節最初并未紀念屈原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的别稱最多,有20餘個,如夏節、天中節、龍舟節、五蛋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超強的複合性,是因其經曆了漫長的演變。”宜昌市屈原學會會長、宜昌博物館副館長李孝配對端午節的來曆和流變進行研究後指出,端午節并非源自屈原,而是起源于農業民族對時令的認識。他認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是遠古的夏至節,食粽、競渡等端午習俗也多源自夏至習俗。
在這個節日演變過程中,不同區域出現了紀念介子推、伍子胥、屈原等。李孝配稱,時令之節與紀念當地曆史人物相結合,豐富節日的人文内涵,這本是節日風俗的常見現象。然而,無論是有功不祿的介子推,還是忠而冤死的伍子胥,都不能與追求真理、甯死不屈并留下輝煌巨著的愛國詩人屈原相比。在後來的交流、融合中,端午節逐漸演變為紀念屈原一人,并逐漸傳至東南亞各國。
明代李公麟款《九歌圖》
屈原留下的文化瑰寶也深深影響了後世,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明代李公麟款《九歌圖》,以白描繪屈原《九歌》中的雲中君、河伯、山鬼、東君等,人物傳神,筆法精煉。《九歌圖》為托名之作,可見畫家對原作者的敬意。
屈原姓芈不姓屈
漢代王逸在為《離騷》作序中提到,屈原“與楚同姓”。那為何楚懷王卻叫熊槐,而電視劇《芈月傳》的楚國公主又姓芈,楚人的姓名讓人有些看不懂。
原來,姓氏起源可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姓是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産生後,世代相傳,比較穩定,而氏則随着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楚國王室以芈為姓,楚國國君為熊氏,屈氏與景氏、昭氏都是王族後裔。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與楚王同是芈姓。因而,屈原姓名的完整表述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此外,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因而楚懷王稱熊槐,不稱芈槐,嫁到秦國的楚國公主則稱芈八子。
“楚屈子赤角”青銅簠
“楚屈子赤角”青銅簠銘文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一件“楚屈子赤角”青銅簠,1976年出土于随州,釋讀銘文可知,這是楚國貴族屈子赤角為其次女出嫁所作的陪嫁品。方勤稱,這件春秋中期的器物,是目前罕見的屈氏家族銘文銅器,對研究古人的姓氏文化有重要意義。
古人防疫如何做
端午節送祝福,為何都說“端午安康”?
這從端午節的别稱中可窺一斑,艾節、菖蒲節、草藥節、浴蘭節等别稱均與“祛病防疫”有關。李孝配稱,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如挂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等,也都與驅毒辟邪有關。
雲夢睡虎地秦簡(圖片均由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古人對防疫的重視,在出土文物中也有體現。湖北省博物館就有一件文物,表明2000多年前古人應對疫情時已有相關法律規定。曾亮相央視《國家寶藏》欄目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是戰國到秦始皇時期關于秦的法律、文書、醫學、行政等記錄,其中,《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記載了當時人們面對麻風病這種傳染病的應對方法。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研讀簡文可知,當時防控疫情主要分為三大步驟:第一步,發現疑似病例後,告知官府;第二步,确認;第三步,進行隔離。這種處理方法在當時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就是防止傳染,以拯救更多的人,顯示了古人應對疫情的智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曾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