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
花臉吐火?
青衣旦?
關于川劇,你還知道什麼呢?
何為川劇
名稱由來
川劇的名稱,始見于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隻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内各地演出。川劇史家、藝術家們談到川劇的源流沿革,還有追溯到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的,甚至有川劇高腔尚早于江西“弋陽腔”、清代蜀伶魏長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種種不同的說法。足見川劇的曆史,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定論而尚待繼續研究探讨的學術問題。但就一個戲曲劇種而言,不論她是否源于本土,是否為地方文化與民情風俗所孕育,從她的全部傳統劇目、藝術程式均可清楚看到, 基本上都是由整個中國戲曲及其高、昆、胡、彈等幾大聲腔藝術中繼承、發展和創造來的。
藝術特點
唱腔
川劇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于本土外,其餘均由外地傳入。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采衆長,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彙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高腔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四川。高腔傳入四川以後,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号子、發問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别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漸衰微。川昆源于蘇昆,川劇藝人利用了昆曲長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點,往往隻選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樂器
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樂器共有二十多種,常用的可簡為小鼓、堂鼓、大鑼、大钹、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唢呐為六方,由小鼓指揮。這是去農村演出的輕便樂隊。鑼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裝龍象龍,裝虎象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川劇表演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真實、細膩、優美動人。
曲牌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衆多,形式複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高腔劇目多、題材廣、适應多種文詞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幹唱即所謂"一唱衆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隻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變臉
川劇演出中,随着劇情的轉折,人物内心世界的變化,臉譜也需相應發生變化。如何在一出戲裡讓臉譜發生變化,川劇藝人創造發明了變臉、扯臉和擦暴眼的特技。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現場,在不能被觀衆察覺的前提下使用的,以達到人物臉譜瞬間變化的強烈演出效果。
川劇 人物
陽友鶴(1913~ 1984)男,川劇旦角演員,生于1913年,祖籍四川彭州(彭縣)。藝名筱桐鳳。8歲入金蘭科社學藝并登台演出,後拜陳翠屏為師,專工旦行。青少年時代在泸州、資陽河一帶搭班,博聞強記,潛心學藝,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羅玉中(1935—2011.09),男,1935年生于重慶市江津縣,川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成都市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與藍光臨、曉艇一起被譽為“四川三小生之一”。
崔光麗,朝鮮族,四川省川劇院優秀資深青年演員,梅花獎獲得者。四川省青聯委員,四川省民盟委員,四川省理工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
川劇 劇照
川劇 傳承
2006年,當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劇時,發現它已被赫然列入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即将消失。于是,一場“振興川劇”的保衛戰再次打響。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就開始喊出了振興川劇的口号。當一樣東西需要振興的時候,說明它已經不景氣了。盡管四川各地川劇院以《金子》等多個國家精品劇、優秀保留劇目讓業界驚羨,但依舊難逃人才斷層、新劇創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難雜症”。
在低收入造成川劇人才流失的同時,也讓引進人才舉步維艱。現在川劇舞台急缺演員,“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無法湊齊,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為沒有年輕演員頂班,許多老演員無法退休,人才斷層現狀令人堪憂。
以地方戲曲為例。上世紀50年代,我國共有367個傳統戲曲劇種,到目前已經消亡了100多種。一些極具特色的小劇種已成為戲曲史料,有的甚至沒有留下任何音像資料。即使是仍然勉強留存的,大多數面臨着後繼無人、資金短缺、沒有劇場、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難。
川劇 保護
為更好地傳承川劇藝術,讓川劇劇目這份珍貴的遺産得以繼承保留,傳諸後世。對川劇傳統劇目開展了一系列地整理、保存工作,并加以出版。其中,《川劇傳統劇目集成》自2009年整理出版以來,已整理出版15卷。目前,《川劇傳統劇目集成》已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此外,還出版《川劇經典折子戲》《川劇辛亥革命劇本選》《川劇精華》等川劇書籍。出版《川劇名家名段》等系列光碟,保存了川劇傳統音樂。
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傳習與展示基地,向10家院團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川劇傳習展示基地”,便于川劇的傳承保護工作在全川範圍内更加全面的開展。啟動“川劇河道藝術搶救保護”項目等。
編輯:李敬
部分圖文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