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

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7:41:30

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天”和“地”在莊子哲學體系中乃是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祖,一高遠在上,一濁重在下,故而以“天地”開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莊子天地何謂無為而治)1

莊子為什麼要順勢而為

“天”和“地”在莊子哲學體系中乃是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祖,一高遠在上,一濁重在下,故而以“天地”開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

全文可以大體分成十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至“無心得而鬼神服”,闡述無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應當是無為的。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長短,脩遠”,通過“夫子(莊子)”之口,闡明大道深奧玄妙的含義,并借此指出居于統治地位的人要得無為而治就得通曉大道。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寫一寓言小故事,說明無為才能求得大道。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賊也”,通過隐士許由之口,說明聰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亂的先導。

第五部分至“退已”,說明統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麼蹤迹。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顧”,對比無為和有為,說明有為而治必然留下禍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順”,論述宇宙萬物的産生,寓指無為而治就是返歸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謂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當“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從政的要領是縱任民心,促進自我教化,而有為之治不過是螳臂擋車,自處高危。

第十部分至“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借種菜老人之口反對機巧之事和機巧之心,拒絕社會的進步,提倡素樸和返歸本真。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謂混冥”,分别描述了“聖治”、“德人”和“神人”。第十二部分至“事而無傳”,進一步稱譽所謂盛德時代的無為而治。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歎世人的愚昧和迷惑。餘下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祿和聲色,貌似有所得,其實是為自己設下了繩索,無論“得”和“失”都喪失了人的真性。

下面選取第一至第六部分的内容,翻譯成白話文以便理解:

第一部分:

天和地雖然很大,不過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卻是均衡的;萬物雖然紛雜,不過它們各得其所歸根結蒂卻是同一的;百姓雖然衆多,不過他們的主宰卻都是國君。國君管理天下要以順應事物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說,遙遠的古代君主統馭天下,一切都出自無為,即聽任自然、順其自得罷了。用道的觀點來看待稱謂,那麼天下所有的國君都是名正言順的統治者;用道的觀點來看待職分,那麼君和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分明了;用道的觀念來看待才幹,那麼天下的官吏都盡職盡力;從道的觀念廣泛地觀察,萬事萬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貫穿于天地的是順應自得的“德”;通行于萬物的是聽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盡其能各任其事;能夠讓能力和才幹充分發揮的就是各種技巧。技巧歸結于事務,事務歸結于義理,義理歸結于順應自得的“德”,“德”歸結于聽任自然的“道”,聽任自然的“道”歸結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說,古時候養育天下百姓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深沉甯寂而人心安定。《記》這本書上說:“通曉大道因而萬事自然完滿成功,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貼服。”

第二部分:

莊子說:“道,是覆蓋和托載萬物的,多麼廣闊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開心胸排除一切有為的雜念。用無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無為的态度去說就叫做順應,給人以愛或給物以利就叫做仁愛,讓各各不同的事物回歸同一的本性就叫做偉大,行為不與衆不同就叫做寬容,心裡包容着萬種差異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賦予的禀性就叫綱紀,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濟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折節守就叫做完美無缺。君子明白了這十個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濟物的偉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彙聚一處似的成為萬物的歸往。像這樣,就能藏黃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淵,不貪圖财物,也不追求富貴;不把長壽看作快樂,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達看作榮耀,不把窮困看作羞恥;不把謀求舉世之利作為自己的職分,不把統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處于顯赫的地位。顯赫就會彰明,然而萬物最終卻歸結于同一,死與生也并不存在區别。”先生還說:“道,它居處沉寂猶如幽深甯寂的淵海,它運動恒潔猶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制成鐘、磬的器物不能獲取外力,沒有辦法鳴響,所以鐘磬之類的器物即使存在鳴響的本能,卻也不敲不響。萬物這種有感才能有應的情況誰能準确地加以認識!具有盛德而居于統治地位的人,應該是持守素樸的真情往來行事而以通曉瑣細事務為羞恥,立足于固有的真性而智慧通達于神秘莫測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聖明而又虛廣,他的心志即使有所顯露,也是因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應。所以說,形體如不憑借道就不能産生,生命産生了不能順德就不會明達。保全形體維系生命,建樹盛德彰明大道,這豈不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統治地位的人嗎?浩渺偉大啊!他們無心地有所感,他們又無心地有所動,然而萬物都緊緊地跟随着他們呢!這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統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麼幽暗深渺,聽起來又是那麼寂然無聲。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卻能見到光明的真迹,寂然無聲之中卻能聽到萬竅唱和的共鳴。幽深而又幽深能夠從中産生萬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夠從中産生精神。所以道與萬物相接,虛寂卻能滿足萬物的需求,時時馳騁縱放卻能總合萬物成其歸宿,無論是大還是小,是長還是短,是高還是遠。”

第三部分:

黃帝在赤水的北岸遊玩,登上昆侖山巅向南觀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離朱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于聞聲辯言的喫诟去尋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讓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去尋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黃帝說:“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夠找到嗎?”

第四部分:

堯的老師叫許由,許由的老師叫齧缺,齧缺的老師叫王倪,王倪的老師叫被衣。堯問許由說:“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借助于他的老師來請他做天子。”許由說:“恐怕天下也就危險了!齧缺這個人的為人,耳聰目明智慧超群,行動辦事快捷機敏,他天賦過人,而且竟然用人為的心智去對應并調合自然的禀賦。他明了該怎樣禁止過失,不過他并不知曉過失産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将借助于人為而抛棄天然,将會把自身看作萬物歸向的中心而着意改變萬物固有的形迹,将會尊崇才智而急急忙忙地為求知和馭物奔走馳逐,将會被細末的瑣事所役使,将會被外物所拘束,将會環顧四方,目不暇接地跟外物應接,将會應接萬物而又奢求處處合宜,将會參預萬物的變化而從不曾有什麼定準。那樣的人怎麼能夠做天子呢?雖然這樣,有了同族人的聚集,就會有一個全族的先祖;可以成為一方百姓的統領,卻不能成為諸方統領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将是天下大亂的先導,這就是臣子的災害,國君的禍根。”

第五部分:

堯在華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聖人!請讓我為聖人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說:“用不着。”“祝願聖人富有。”堯說:“用不着。”“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說:“用不着。”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為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财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于培養無為的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守護封疆的人說:“起初我把你看作聖人呢,如今竟然是個君子。蒼天讓萬民降生人間,必定會授給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給他們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麼可憂懼的!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給衆人,有什麼麻煩的!聖人總是象鹌鹑一樣随遇而安、居無常處,象待哺雛鳥一樣覓食無心,就像鳥兒在空中飛行不留下一點蹤迹;天下太平,就跟萬物一同昌盛;天下紛亂,就修身養性趨就閑暇;壽延千年而厭惡活在世上,便離開人世而升天成仙;駕馭那朵朵白雲,去到天與地一交一 接的地方;壽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導緻的多辱、多事、多懼都不會降臨于我,身體也不會遭殃;那麼還會有什麼屈辱呢!”守護封疆的人離開了堯,堯卻跟在他的後面,說:“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護封疆的人說:“你還是回去吧!”

第六部分:

唐堯統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而去從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見他,伯成子高正在地裡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着問伯成子高道:“當年堯統治天下,先生立為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可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來從事耕作。我冒昧地請問,這是為什麼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不須獎勵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須懲罰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賞罰的辦法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後世之亂也就從此開始了。先生你怎麼不走開呢?不要耽誤我的事情!”于是低下頭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