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蘇甯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甯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
2008年,一篇來自《海峽導報》的報道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該報道稱,廈門一女子于1973年存入銀行1200元,曆經44年後取出2684.04元,得到了1484.04元的利息。雖然報道的初衷是想說,市民44年的存款到今天仍能夠順利取出來,但是網友的關注點似乎都在另一個層面上:44年前的1200元能買什麼?44年後的2684.04元又能買什麼?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上世紀7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時好一點的大米每斤大概賣1角3分錢,豬肉每斤賣7角錢,家裡若是有12口人,一天隻需要1元錢左右的夥食費……
換言之,1200元錢,在當年絕對是一筆巨款,有人甚至指出“可以蓋兩棟樓房”,然而今天拿到手的2684.04元錢,别說買一平米了,可能下館子吃幾頓就花得差不多了。
類似的例子并不罕見,就拿我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講,上世紀90年代上小學時,每逢學校舉辦元旦聯歡會,父母都會給我10元錢去買零食飲料,那會兒10元錢能買一大方便袋零食,吃上個大半天;而現在呢,别說10元錢了,就算拿着100元錢去超市裡轉一圈,都不見得能買到幾樣東西。
為什麼經濟社會在發展,我們的購買力卻打折了呢?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通貨膨脹——簡單地說,就是貨币超發,物價上漲,繼而導緻手裡的錢貶值,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力!
它會悄無聲息地“偷走”我們的财富!
近些年,伴随着人們對于通貨膨脹認識的深入,焦慮也日益滋生,比如不少人發現自己存在銀行裡的錢,雖然拿到了利息,但卻沒能“跑赢”通貨膨脹,緻使購買力降低了,長此以往,财富的一再縮水将不可避免。也正因為如此,如何戰勝通貨膨脹,打赢這場“财富保衛戰”,成為了很多人極為關心的話題。
在我看來,普通家庭要想“對抗”通貨膨脹,首先必須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識,通過合理的資産配置手段來實現财富的保值增值。
有句話說得好,“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否則一旦籃子打破了,所有的雞蛋都将無法幸免于難。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資産配置時,同樣應秉持這一原則,不該把所有的收入都存進銀行,而是要盡量做到多元化配置,以分散風險。
那麼,要如何配置财富呢?著名的“4321法則”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具體而言,“4321法則”是說把家庭資産分配成4份,包括要花的錢、保命的錢、生錢的錢和保本升值的錢,比例分别為10%、20%、30%、40%。
要花的錢是指日常開銷,為家庭未來3~6個月的開支做準備;
保命的錢是為突發意外準備的應急資金,用于購買重疾險與意外險;
生錢的錢是為家庭創造額外收益的部分,這部分盈虧不會對家庭造成緻命的打擊,可以投資于股市、基金、房産等領域;
保本升值的錢則主要用于養老的保障與孩子教育的投入,需要确保安全和穩健,可以投資于信托、債券等風險較小的領域。
這一法則是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标準普爾(Standard& Poor's),通過對全球10萬個資産穩健增長的家庭進行調研後,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财方式并總結出來的方法,上圖也被公認為是最為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産分配方式。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一法則的意義更多是在于提供一種家庭資産配置的理念,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每個家庭每個人的收入情況不同,使用時勢必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應當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适當地調整各部分的比例,當然前提是要每個部分都有所兼顧,如此方能跑赢通脹,繼而實現财富的保值增值。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的是,既然通貨膨脹讓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那麼唯有矢志不渝地提升自己才是最為切實可行的方案,而這也算得上是最好的一種投資方式。
事實上,在當前日益激烈的競争環境下,任何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都應該不斷地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業務水平和各方面能力,如此方能保持自己在職場中的競争優勢,進而可以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隻要收入能持續提高,我們自然就更有底氣去應對通貨膨脹了。
另外,有餘力的人們還可以考慮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嘗試一些新的領域。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罕見,當下有很多年輕人都不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傾向于去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以此來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和事業發展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斜杠青年”,現已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和生活态度。
某種意義上講,加入到“斜杠”行列同樣是拓展更多收入來源、增加财富積累的一種方法,如果拿一份收入對抗通脹會比較吃力,那麼兩份三份肯定要好不少。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人人都得身兼數職,但若是時間和精力允許,多去嘗試總歸沒有壞處。
倘若能做到以上的一點或兩點,那麼恭喜,通貨膨脹對你來說已經不再是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