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最容易以今律古的25個實詞
[專題微語] 實詞是文言翻譯中最重要的得分點。為了考查考生對重要實詞的精準理解,命題者通常會選用那些最容易讓考生以今律古的實詞來翻譯。為此,考生千萬不要先入為主,“今為古用”,應該緊緊結合語境确定其義。該專題選擇了出現頻率較高又容易以今律古的25個實詞譯句,以提醒考生不可以今律古,要在語境中準确翻譯其義。
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并準确填出詞義。
1.擾
故太子少師清獻趙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喪來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無名與文,無以昭示來世,敢以請。”天子曰:“嘻,茲予先正,以惠術擾民如鄭子産,以忠言摩士如晉叔向。”乃以愛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為之文。
(節選自蘇轼《趙清獻公神道碑》)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擾”都是“幹擾”意,如上文中的“擾”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像鄭國的子産一樣用仁愛的辦法安撫百姓。(“惠術”“擾”,語句通順)(2)安撫
參考譯文
亡故的太子少師趙清獻公,去世三年後,他的兒子趙屼守孝期滿來向朝廷報告說:“先父已經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還沒有名稱和碑文,沒有什麼可以用來顯示給後人,(現在)冒昧地向朝廷請示。”皇上說:“啊,這位是我先前的賢臣,(他)像鄭國的子産一樣用仁愛的辦法安撫百姓,像晉國的叔向一樣用忠厚的語言勉勵士人。”于是用“愛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為他寫碑文。
2.方
《雙節堂庸訓》者,龍莊居士教其子孫之所作也。居士扃(關閉)門養疴,日讀《顔氏家訓》《袁氏世範》,與兒輩講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證以事。
(節選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自序》)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方”都是“方圓”“方正”意,如上文中的“方”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和兒輩談論探求堅守自己、經曆世事的道理,有時揭示那些道理,有時引用事例規勸(驗證)。(“持”“涉”“方”“證以事”,語句通順)(2)道理
3.知
種放與母俱隐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淳化三年,陝西轉運宋惟幹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隐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将棄汝深入窮山矣。”放稱疾不起。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節,诏京兆賜以缗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節選自《宋史·種放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知”都是“知道”“了解”“掌管”意,如上文中的“知”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你既然已經隐居了,還寫文章幹什麼?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而不能夠安定閑适地生活,我就離開你(隐居)進入大山深處。(“何……為”“知”“窮”)(2)知遇(賞識)
參考譯文
種放與母親一起隐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淳化三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幹提到種放的才能操行,皇帝下诏派人召見種放。他的母親抱怨說:“我常勸你不要聚集學生講授文學,你既然已經隐居了,還寫文章幹什麼?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而不能夠安定閑适地生活,我就離開你(隐居)進入大山深處。”種放稱有病沒有動身。他的母親全部拿出他的筆、硯燒掉,與種放轉移居住在深山偏僻、很少有人到達的地方。宋太宗稱贊他的氣節,诏令京兆府賜給他錢讓他供養母親,不強迫改變他的志向,有關官吏每年按時令撫恤慰問。
4.訪
元載當國久,益恣橫。栖筠(指傳主李栖筠)素方挺,無所屈。帝欲相栖筠,憚載辄止。然有進用,皆密訪焉,多所補助。栖筠見帝猗違不斷,亦内憂憤。 (節選自《新唐書·李栖筠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訪”都是“訪問”意,如上文中的“訪”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皇帝想任命李栖筠為相,但因為懼怕元載就此作罷。然而有要晉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咨詢,李栖筠的意見也多有補助。(“相”,以……為相;“憚”,害怕;“密訪”,暗中咨詢;大意對)(2)咨詢
5.币
抱真(指傳主李抱真)沉斷多智計,嘗欲招緻天下賢俊,聞人之善,必令持貨币數千裡邀緻之。至與語無可采者,漸退之。(節選自《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二》)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币”都是“貨币”意,如上文中的“币”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李抱真)曾經想招納天下的賢達俊傑,聽到别人的好,一定命人拿着貨币、禮物從數千裡之外把他邀請來。(“招緻”;“貨”,貨币;“币”,禮物;“邀緻”;大意對)(2)禮物
6.悲
餘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節選自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悲”都是“悲傷”“悲哀”意,如上文中的“悲”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又因此感歎那古書的不留存,後代的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因而沒有人能夠弄清原貌。(“悲”“謬”“傳”“名”)(2)感歎(感慨)
7.諒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天順元年,(帝)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而帝方向用李賢,數召賢獨對。賢雅重時,退必咨之。時引義争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諒直。
(節選自《明史·彭時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諒”都是“原諒”“諒解”意,如上文中的“諒”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李賢平時很敬重彭時,退朝後一定向他咨詢朝政。彭時引用正确的道理跟李賢争對錯,有時會讓李賢不高興。李賢開始對他有點微微的抵觸,時間長了也就佩服他的誠實正直。(“雅”“退”“或”“諒”,大意對)(2)誠實(誠懇)
8.物
傅祗字子莊,早知名,以才識明練稱。及趙王倫輔政,以為中書監,常侍如故,以鎮軍心。祗辭之以疾,倫遣禦史輿祗就職。王戎、陳準等相與言曰:“傅公在事,吾屬無憂矣。”其為物所倚信如此。(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七》)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物”都是“事物”“外物”意,如上文中的“物”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王戎、陳準等人一起說:“傅公還在任職,我們就沒有憂慮了。”他為大家所倚重信任到這種地步。(“相與”“物”“倚信”,大意對)(2)人
9.中
十年,(李绛)出為華州刺史。寶曆初,拜尚書左仆射。绛以直道進退,望冠一時,賢不肖太分,屢為讒邪所中。文宗立,召為太常卿。(節選自《新唐書·列傳·卷七十七》)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中”都是“中間”“内心”意,如上文中的“中”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李绛憑奉行正道進退仕途,一時名望頗大,然而對待賢者與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多次為邪惡之輩所中傷。(“以”“望”“太分”“中”,大意對)(2)中傷
10.存
四年正月,诏崇古(指傳主王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崇古禁邊卒闌出,而縱其素通寇者深入為間。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衆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
(節選自《明史·王崇古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存”都是“存在”意,如上文中的“存”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衆來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進行安撫。(“檄”“勞”“自拔”“存撫”,大意對)(2)慰問(安撫、撫慰)
11.構
昭儉(指傳主楊昭儉)美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徇其意。(節選自《宋史·楊昭儉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構”都是“構建”意,如上文中的“構”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然而言辭鋒利喜歡譏諷人,執政大臣害怕他陷害诽謗,大多委屈自己順從他的意思。(“利口”,言辭鋒利;“構謗”,陷害诽謗;“徇”,順從)(2)陷害
12.誅
希亮(指傳主陳希亮)為人清勁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誅。然出于仁恕,故嚴而不殘。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五十七》)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誅”都是“殺”意,如上文中的“誅”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到的地方,狡猾的百姓和奸詐的官吏都會改變思想和行為,不改的人一定會受到懲罰。(“所至”“改行”“誅”)(2)懲罰
13.廉
(1)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節選自韓愈《原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指傳主熊概)用法嚴,奸民憚之。宣德二年,行在都禦史劾概與春(指另一人物葉春)所至作威福,縱兵擾民。帝弗問,陰使禦史廉之,無所得,由是益任概。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所有的“廉”都是“廉潔”意,如上文(1)中的“廉”就是“______”意,上文(2)中的“廉”就是“______”意。
答案(1)他要求别人多,他對待自己要求低。(“責”“廉”)(2)皇上沒有過問,隻暗中派禦史去調查,但一無所得,從此更加信任熊概。(“問”“陰”“廉”“益”“任”)
(3)少(低) 調查
14.貸
(陳公弼)徙知廬州。虎翼軍士屯壽春者以謀反誅,而遷其餘不反者數百人于廬。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竊入府舍将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貸而流之,盡以其餘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節選自蘇轼《陳公弼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貸”都是“借貸”“借出”意,如上文中的“貸”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陳公)寬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餘的士兵都交給下屬使喚,并且讓他們看守倉庫。(“貸”“使令”,“以”後省略“之”)(2)寬恕(寬免)
15.儉
(1)遵路(指傳主吳遵路)條奏十餘事,語皆切直,忤太後意,出知常州。嘗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已而果大乏食,民賴以濟,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節選自《宋史·吳遵路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貴妃薨,久不蔔葬,正春(指傳主翁正春)以為言。命偕中官往擇地,得吉。中官難以煩費,正春勃然曰:“貴妃誕育元良(指太子),奈何以天下儉之?”奏上,報可。
(節選自《明史·翁正春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所有的“儉”都是“節儉”意,如上文(1)中的“儉”就是“________”意,上文(2)中的“儉”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曾經預先在吳中地區購買糧米,以防備災荒之年。(“市”“儉”,省略句)(2)宦官卻以此事煩雜費事而責難翁正春,翁正春非常生氣地說:“貴妃生育了太子,為什麼讓天下儉慢(用輕慢的方式)對待她?”(“難”“誕育”“奈何”“儉”)(3)歉收 輕慢
16.憾
安童,木華黎四世孫,霸突魯長子也。四年,執阿裡不哥黨千餘,将置之法。安童侍側,帝語之曰:“朕欲置此屬于死地,何如?”對曰:“人各為其主,陛下甫定大難,遽以私憾殺人,将何以懷服未附?”帝驚曰:“卿年少,何從得老成語?此言正與朕意合。”由是深重之。(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三》)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憾”都是“遺憾”意,如上文中的“憾”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們也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剛平定天下,就因為私人的仇恨殺人,這樣怎能來收服(招撫、招引、招緻)還沒有歸附的人呢?(“甫”“遽”“憾”“懷服”,大意對)(2)仇恨
參考譯文
安童,是木華黎的四世孫,霸突魯的長子。中統四年,抓到阿裡不哥的黨羽一千多人,将要依法處置。安童在皇帝旁邊侍候,皇帝對他說:“我将要治這些人的死罪,怎麼樣?”安童回答說:“他們也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剛平定天下,就因為私人的仇恨殺人,這樣怎能來收服(招撫、招引、招緻)還沒有歸附的人呢?”皇帝很驚奇地說:“你年紀輕輕,怎麼說的話如此老道?你的話正合我意。”因此特别器重他。
17.短
二十三年夏,中書奏拟漕司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當親擇,餘皆卿等職也。”安童奏曰:“比聞聖意欲倚近侍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從其舉奏,罪之輕重,惟陛下裁處。臣謂铨選之法,自有定制,其尤無事例者,臣常廢格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幸陛下詳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後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十三》)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短”都是“長短”意,如上文中的“短”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那些根本沒有先例的規定,我常常廢除不執行(或“那些尤其沒有作為的官員,我常常廢棄不任用”),考慮到(因此)他們同黨之中有說我壞話的,希望皇上詳細審察。(“事例”“廢格”“短”,大意對)(2)诋毀
參考譯文二十三年夏,中書省奏拟漕司官員的名單,皇帝說:“像平章、右丞等這樣的官職我親自任命,别的你們定吧,這是你們的職責。”安童上奏說:“最近聽說皇上希望依靠近臣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為不法,聽從人們舉報,罪的大小,請皇上裁定。我認為所謂的甄選官吏的方法,自有明确的規定,那些根本沒有先例的規定,我常常廢除不執行(或‘那些尤其沒有作為的官員,我常常廢棄不任用’),考慮到(因此)他們同黨之中有說我壞話的,希望皇上詳細審察。”皇帝說:“你說得對。今後若再有像近臣那樣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來告訴我。”
18.邀
正光末,賊兵圍夏州,刺史源子雍嬰城固守,以貴(指傳主宇文貴)為統軍。前後數十戰,軍中鹹服其勇。後送子雍還,賊兵又處處屯聚,出兵邀截,貴每奮擊,辄破之。(節選自《周書》)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邀”都是“邀請”意,如上文中的“邀”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後來,宇文貴護送源子雍返回,賊軍又四處聚合,出兵半路攔擊(宇文貴等人),宇文貴每次都奮力反擊,總是擊破賊軍。(“屯聚”“邀截”“辄”,大意對)
(2)攔擊
19.遮
(姜彧)改知濱州,乃課民種桑,歲餘,新桑遍野,人名為太守桑。及遷東平府判官,民遮請留,馬為之不行。(節選自《元史·列傳第五十四》)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遮”都是“遮蔽”意,如上文中的“遮”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等到姜彧升任東平府判官,百姓攔住道路請求他繼續留任,馬因此無法前行。(“及”“遷”“遮”“不行”) (2)攔住
20.視
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節選自《明史·李仕魯傳》)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視”都是“看”意,如上文中的“視”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和蕭何、韓信相比,他們危害疑忌相距能有多遠呢?(“視”“危疑”“去”)(2)比較
21.伐
弁(指傳主宋弁)性好矜伐,自許膏腴。高祖以郭祚晉魏名門,從容謂弁曰:“卿固應推郭祚之門也。”弁笑曰:“臣家未肯推祚。”(節選自《北史·列傳第十四》)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伐”都是“讨伐”意,如上文中的“伐”就是“________”意。
答案 (1)宋弁生性喜歡自我誇耀,自認為門第高貴。(“矜伐”“膏腴”)(2)誇耀
22.掠
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訟庸者殺其子投火中,民不勝掠,自誣服。震(指傳主唐震)直其獄。(節選自《宋史·唐震傳》,有改動)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掠”都是“掠奪”意,如上文中的“掠”就是“________”意。
答案 (1)州民經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實服了罪。(“勝”“掠”“誣”)(2)拷打
23.誣
遊雅常曰:“前史稱卓子康、劉文饒之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 餘與高子遊處四十年,未嘗見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為不誣耳。”(節選自《資治通鑒·宋紀十》)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誣”都是“誣蔑、誣害”意,如上文中的“誣”就是“________”意。
答案 (1)從不曾看見他把喜怒哀樂挂在臉上,才知道古人是沒有欺騙我們的。(“喜愠”“誣”)(2)欺騙
24.逆
(查伊璜)即命仆馬,投刺(名帖)于門。将軍(指文中人物吳六一)趨出,逆諸大門之外。
(節選自《聊齋志異·大力将軍》)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逆”都是“違背”意,如上文中的“逆”就是“________”意。
答案 (1)将軍快步跑出,在大門外迎接他。(“趨”“逆”“諸”)(2)迎接
25.治
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夫興亡治亂之迹,為人君者可以鑒矣。(節選自《朋黨論》)
(1)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所有的“治”都是“治理”意,如上文中的“治”就是“________”意。
答案 (1)國家興盛、衰亡、安定、禍亂的舊迹,做君王的可以用來作為借鑒。(“治”“可以”)(2)太平、安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