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7 19:49:51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秦始皇不是長城的創造者,秦國也不是修建長城最長的國家然而秦始皇和長城一同作為中華民族的特殊符号,二者早已緊緊地綁定在一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沒有鋼筋混凝土)1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建長城

秦始皇不是長城的創造者,秦國也不是修建長城最長的國家。然而秦始皇和長城一同作為中華民族的特殊符号,二者早已緊緊地綁定在一起。

長城的修建,是為了防禦古代中原朝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現在,長城已經是中外文明一緻認同的中國文化标志。

外國暫且不說,中國人自己也認為“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從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當時的秦國、趙國和燕國等臨近北方邊境的戎狄,于是修建了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之後,對北方的匈奴非常重視。

他命令将戰國時期秦、趙、燕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同時派遣蒙恬等将領率領三十萬兵馬駐守北疆,達到了“卻匈奴七百餘裡”的目标。

幾千年來,長城一直昂然堅守在那裡,曆經2000多年,屹立不倒。

那時候并沒有鋼筋混凝土,秦始皇是如何将長城變得如此堅固,能讓他曆經時光的滄桑而不隳呢?

材料、工藝、維護、精神,這些東西都是缺一不可的。而這些東西,這就是長城千年不倒的秘密。

一、長城的基本介紹

長城是中國修建的,抵禦北方民族使用的一種蜿蜒萬裡的長垣,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一堵長達萬裡的牆。也因為它的長度,被稱為“萬裡長城”。

實際上,長城并不是單一的牆,而是以城牆為基礎,與亭、崗、台等結構為一體的綜合性防禦設施。長城上的烽火台,用于傳達敵方入侵的消息,城樓也用來偵查、放箭等使用。

長城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它的烽火台用的就是長城上的烽火台。

進入戰國時代後,趙、燕為防禦匈奴、秦為防禦西戎,都修建了長城。不過此時的長城長度尚短。

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主要面對的就是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

于是派遣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前往北方,将秦、趙、燕三國舊長城連在一起,這就是秦長城。

由于中國的地理情況,中原政權面對的最大威脅往往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因此曆朝曆代都在修建、維護長城。

即使遊牧民族進入中國建立朝代,也是如此。例如拓跋鮮卑從北方進入中原建立北魏之後,也是使用長城來抵禦後來的遊牧民族柔然。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規模修建長城的國家,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大都是明長城。

長城不僅僅用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不同政權之間也會互相防備而在邊境修繕長城,這些用于“内防”的長城統稱為“南長城”。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二、長城的建造材料及工藝

長城這樣雄偉的工程,自然不是一朝一代,就能修建完的。

由于其規模宏偉,需要的材料數量龐大,想要像現在的工程一樣從某地調混凝土或者木頭,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長城的修建往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

如果到了八達嶺長城,會發現那裡的長城,基本上都是用長條狀的石頭制成,這也是建造長城最基本、最常見的建築材料。

在有山的地方,挖掘石料後鑿成規整的長條狀。如果沒有山,也會從地下挖掘石頭,作為長城的城磚。

那些修建在山上的長城,往往都沿着山脊。外側峭直,内側平緩。粘合材料用糯米當然是最好的,膠結能力強,城牆的堅實度也更高。

不過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用糧食做黏合劑也太過奢侈,因此使用最多的黏合劑還是石灰與灰土。這是秦時期的長城修建,雖然沒有水泥混凝土,秦始皇下令使用這樣的方法依舊能讓長城屹立千年不倒。

到了明代,長城的修建材料已經改變。明朝在工地上蓋了磚窯,專門燒制磚塊用作長城的修築,長城的修建成本也降低了。

山區是因地制宜,開采石料。在黃土地帶,沒有那麼多石料,如何修築呢?答案就是用土夯築。

然而黃土松散,很難用來建築不說,修出來的長城強度也不夠。那該怎麼辦呢?這難不住擁有智慧的古人。

他們用兩種特殊工藝,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種工藝,是将黃土、沙粒、紅柳等材料混合起來,夯造城牆。

這樣,容易流失的黃土和沙粒、紅柳緊緊咬合在一起,易于塑形,結構強度也更高。

然後采取另一種方法,再次提高城牆強度:那就是分層建造。

分層建造,相互契合,城牆普通榫卯般連接在一起,更加堅固。這樣制造出來的土城牆,其耐用程度、結實程度接近石制城牆。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在玉門關一帶就使用這種工藝修建了一段土制長城,保存下來的城牆,沙粒石子已經壓實,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粘結在一起,相當堅固。

長城的構造中,望樓往往是比城牆本身更加惹眼的建築。在一條數萬裡的長城之上,那些隔一段就從長城上“凸”出來的建築物,就是所謂的望樓。

顧名思義,望樓就是用來遠望的樓,常常用來偵察敵情。而望樓雖與長城屬于一體,它的建築工藝與材料和城牆本身卻相去甚遠。

由于望樓比較顯眼,士兵也常常在望樓中與敵人互相對射弓箭,因此望樓比城牆的“仇恨”是遠比城牆高的。

以明朝為例,明朝的長城在重要地段用磚石壘砌,就地開窯廠燒磚瓦,采石燒石灰,然後用煅燒出的石灰作為材料修建望樓。

望樓的階梯用幾十層石灰與沙粒混合建造。

對于遊牧民族來說,他們落後的冶鐵技術制造出來的箭矢,很難對長城造成實際傷害。

三、長城由誰來制造?

長城的建造者主要是三類:

第一類就是負責戍守邊疆的士兵。最早用數十萬大軍來修建長城的,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派蒙恬帶領大軍抵禦匈奴,從成本上來說,大軍後勤的供給花費要遠高于修建長城的費用。

而且在戰争期間,如此多軍隊的調動,對于生産活動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明代萬曆年間,蒙古不斷騷擾北方邊境。萬曆調派大軍,常年駐守在北方邊境,消耗彌多。

有人上書萬曆為他算了一筆賬。如果修建長城,每米的花費在一兩銀子左右,總計修建一條長城,要五百多萬兩。

而大量士兵的軍饷、糧草以及轉運的花費,每年達一千多萬兩。修建長城後可以撤下來一大批軍隊,為國家節省每年幾百萬的花費。

萬曆聽從了上疏,于是發動軍隊修建了一條長城。通過各種史料,我們也常常能夠見到關于軍隊修建長城、長圍的記載。

罪犯是另一群修建長城的人。古代的刑罰之中,“流放”、“充軍”、“戍邊”等都是很常見的詞條。

大規模的戰争是少數情況,大多數時間内,邊境都是比較安穩的,最多就是些小打小鬧。

那麼把這些罪犯送去邊疆是讓他們吃閑飯的嗎?當然不是。

有戰争了就拿着武器上戰場,沒有戰争就拿起泥刀修長城。

在秦朝,這種戍邊的懲罰刑期一般是四年。

軍人和罪犯,實際上都不是修建長城的主力。修建長城的,往往都是百姓,是人民。

人民是長城的建設者,然而這座巍峨雄偉的工程,卻被冠在某些君主頭上。

而“抓去修長城”這句被現代人拿來互相調侃的話,放在古代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更是古時候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無數人因為它而死,無數家庭因為它而破散。

人們為了表達對長城的憤恨,更創作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等故事。

其實,因為長城而獲得保全的人,遠比因為修建長城而死的人多。在封建時代,人們不敢對君主和暴政直接表達不滿,隻能将之在别的方面表達出來了。

四、堅毅的長城精神

長城的精神是什麼?

是對侵略的不滿反抗,對和平的愛護與向往。

作為農耕文明,華夏對遊牧民族搶掠的行為十分痛恨。那些不事生産,缺少物品就通過向南搶掠來解決。

他們不僅搶東西,還搶人。這座長城,将侵略者擋在門外。

它代表的是中國人民對于外來侵略的反抗與堅韌,代表了中國人不屈不撓,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長城是千百年來人民大衆智慧的結晶,因此,它也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長城也是對于和平的向往。

甯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對于老百姓來說,長城本身就是一種和平的象征。或許有人會覺得我這是在亂說,長城明明因戰争而生,怎麼能說是和平呢?

實際上,長城就代表了隔絕,代表了對峙,代表了勢均力敵。有了長城,對那些以搶掠為業的人來說是壞事,對于那些想要以強并弱的國家來說是壞事,百姓得以免遭厄難。

看看那些曆史上的盛世,文景之治是在與漢朝匈奴的相對和平下産生的,仁宣之治是在明朝與蒙古相對和平的情況下誕生的。

長城守望着和平,長城代表着和平,長城的精神傳承不息,長城的意志永垂不朽。

它為什麼能夠屹立千年不倒?答案就是:長城中蘊含着人民對于和平的向往。

總結

長城從西周開始,一直至清朝,三千年的曆史裡,它一直屹立不倒。長城的修建,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入侵,因此修建長城的大戶是戰國的秦趙燕三家。

内地中也有國家間互相防備而修建的長城,這種長城統稱為“南長城”。

長城的建造工程往往因其龐大,從而就地取材。

山區開鑿山石,鑿成條石作為城磚。而黃土地區用黃土、沙粒、紅柳等混合在一起建造城牆,其堅實程度并不亞于石制城牆。

城牆的建造者主要有三類:即軍人、罪犯以及百姓。

由于數量的原因,城牆多由百姓建造。

長城之所以能夠兩千年不倒,不是因為它到底多麼堅固,而是一群愛好和平的人将和平的希望寄予在城牆之上,代代相承。

創造曆史的是人民,偉大的也永遠是人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