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座劉家窪“中”字型高等級國君墓模型。墓池内各類出土文物錯落有緻,策展人員依照出土時的狀态,将全部銅禮器、樂器、玉器等按原狀複位,以直觀形式表現了高等級墓葬的禮儀制度和恢宏氣勢。
劉家窪遺址是芮國曾經重要的都邑之一,地處交通要沖,戰略位置關鍵。在最近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上,既有鼎簋列陳、莊重典雅的禮儀文化,也有鐘磬諧鳴、蕩滌心靈的音樂藝術,還有金玉交輝、車辚馬蕭的絢麗裝飾。除了少量為“2005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陝西韓城梁帶村東周芮國墓地外,大部分來自“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芮國墓地最新發現。
複原劉家窪“中”字型高等級國君墓地
芮國墓葬略含北方草原文化元素
繁華曆盡,回首滄桑。截至目前,劉家窪墓地已經發現了200餘座規模不等的墓葬,包括兩座“中”字型的高等級國君大墓。從針對墓群考古發掘看,不同形式的鼎、簋、壺、鬲等青銅重器,成系列或以組合的形式分布在不同規模的墓葬内,無處不體現了深厚的曆史傳統和嚴格的等級觀念,從而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禮儀用器,清晰地折射出與分封制、宗法制、禮儀制等相關的社會現象。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月前說,不同等級貴族使用禮器在數量、組合上的差異,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彰顯和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M2墓室中出土了400件(組)文物,包括大量的樂器、兵器、車馬器。尤其在椁室東北角建鼓銅柱套上刻銘“芮公”作器,銅戈上也有“芮行人”的銘文。這些迹象表明,墓主人應該是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國國君。
據記載,芮國作為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有多代國君擔任過周王輔臣。在它的封國制度裡帶有明顯的周王室特征,與當時盛行的禮儀規範同步;更為奇特的是,從考古發掘看,在周文化占主體的墓地陪葬品中,還有少量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和來自西部的文化因素器具,表明周代封國與周邊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交流。
墓群中出土編鐘、編磬等
“中”字型大墓出土編鐘編磬組合
周代社會王公貴族的宴飨等活動往往在敲鐘擊磬的美妙音樂中進行,被人們稱為“鐘鳴鼎食”;當時還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也說明了國人将祭祀和戰争視為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祭祀與禮樂密不可分,祭祀文化也逐步發展成為了禮樂文化。
一些細心觀衆發現,展廳内隐約播放着《北京的金山上》的旋律,但音樂并不是由現代樂器鳴奏。原來,使用的是從M1大墓裡出土的編磬演奏。劉家窪“中”字型墓的樂器組合均為編鐘、編磬各兩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銅钲、陶埙等樂器,充分展示了芮國貴族對音樂的喜好,為我國古代樂器發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春秋時期,貴族諸侯一般陪葬一套樂器,而劉家窪遺址大墓裡出土的鐘、磬、鼓、埙組合各有兩套,還有四件镈鐘、九件鈕鐘的樂器配置,是目前所知的春秋早期樂懸制度的最高級别。“這些現象表明,芮國貴族對音樂有着特别的癡迷,在争霸稱雄的春秋時代顯得極為另類。”王月前說。
另外,劉家窪還出土了形狀呈卷雲形的石編磬,也是兩組十件。樂器本身已經不同凡響,更為傳奇的是,考古發掘中隻在盜洞中發現了其中的一件磬,其他九件磬是由文物部門和公安機關通過追繳才失而複得,最終恢複了原有的組合系列,上演了一場現代版的“完璧歸趙”。
鼎、簋、壺、盉等器物
鼎簋相配展現西周等級制度
在鼎簋列陳展區,劉家窪出土的鼎、簋、壺、盉等器物組合,表現了周代芮國執行的周王朝嚴格禮儀制度。“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是周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寫照,鼎簋相配更是西周等級制度的體現。
文獻中有記載,在周代祭祀或宴飨等禮儀中,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兩簋、下士一鼎一簋等說法。鼎簋等禮儀重器,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喪葬制度中,是貴族的專利品,一般平民隻能陪葬日用陶器。
與樂器一樣,禮器也是體現當時等級制度的重要标志。劉家窪墓地的七鼎、五鼎、三鼎、一鼎墓等,與芮國相當于諸侯及其他貴族的級别相稱,禮器中以鼎為核心的重食組合特點鮮明,禮器中鼎的數量最多,并且遵循食器、酒器、水器的組合禮制,是周系墓葬的一般特征。
金玉器具
金質權杖頭
國内唯一金質權杖頭與“改形”玉器亮相
金玉器具和飾品等曆來是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這次展覽中的金玉文物雖然數量較多,但相對零星、個體小巧。策展方匠心獨運,将金玉物品設計在相對集中的區域,以平立面結合的形式将金玉器具的精美盡收眼底。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是周代貴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國遠古以來形成的獨特文化現象。劉家窪出土了珍貴的虎、牛、蟬等動物造型金器,紋飾用青銅器獸面紋和龍紋等。
現場展出的一件金首銅鐏權杖十分精美,長約1.4米,球形權杖頭上飾有蟠螭紋,是迄今國内發現唯一的一件金質權杖頭;還有僥幸殘留大墓盜洞中的虎形牌飾、牛首銜環飾及其他素面環與螺旋形金耳環等器物,在紋飾和題材方面帶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征。
玉器主要用途是禮儀和裝飾,包括玉禮器、玉飾品、玉器具、動物形飾品等。劉家窪發現了一件玉琮與常見的内圓外方琮有所不同,它僅一側見方,兩折角雕飾立人,其他部分雕刻抽象獸面和線條。這類琮以往僅見于齊家文化,但紋飾卻是兩周之際的特征,應當是由齊家玉器改形而成。遺址内還發現了大量串飾,或由青銅魚和瑪瑙珠串飾,或由青銅魚和陶珠串飾相間組成,懸挂于椁室周壁,流光溢彩。
300多件文物展品勾勒芮國繁華景象
墓葬車馬器、兵器精緻,不具備實用功能
春秋時期各種武器等日益發展起來,夏商以來傳統的“五兵”到春秋時期仍然廣泛應用,并與車戰結合在一起,還有驽、盾、刀、劍、斧、钺、叉等。
展櫃内的一件銅柄鐵刃劍是中原地區年代偏早、由人工冶煉制成的複合型鐵刃。這個時期十分流行短兵刃,除了護身外也常作為禮儀必配之物。另外,劉家窪墓地還出土了包括銮鈴、衡飾等在内的車馬器具數十件,代表了春秋時期車馬使用極為興盛階段的狀态。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曆經朝代的更叠,最終芮國在春秋中期為秦所滅,封國無存,領地也納入了秦的政治體系内,經過戰國晚期秦的大規模統一,最終歸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曆史洪流。
記者現場了解到,很多車馬器具、兵器等在大墓中并沒有實用功能,但陪葬數量很多,且置于墓室不同部位;車飾部件和兵器等制作極為精緻,形式還富于變化。因此,它們與其他禮器、裝飾物品等在功能上沒有本質區别,顯然是期望用這些物品對墓主人進行陪伴和護佑,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觀念的體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